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回眸一笑百媚生─張姿慧小說《我阿嬤死了》

發布日期:
作者: 康玉德。
點閱率:837
字型大小:

我是窩在被窩裏看到這篇短篇小說的。每晚睡前我大都喜歡看點書,隨便拿到什麼就看什麼。那晚拿到的是一本《仙洲和韻》,金門縣第五、六界浯島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隨意看了幾篇。消遣的心態,不是很認真 。當看《我阿嬤死了》,也就是把這篇小說看到一半的時候,感覺睡意襲來了。我想把書放下,因為惰性所牽,我接著又往前看。臺燈有些暗,應該調亮點,但是我想不用等把這篇小說看完,我就會把書放往一邊,所以沒調。
睡意屢屢襲來。頭越來越沉,很想睡了。我加快速度往後看。當我看到篇末的時候,腦裏忽地感覺藍天般的清澄,並且有涼風很爽快地吹過的樣子。人說天上不可能掉下餡餅,分明我眼前不就掉下這麼一塊餡餅來─我真不敢相信我正在閱讀的竟然是這樣的一篇好小說。我從頭到尾又看了一遍,就像打盹的時候把額頭重重地碰到桌子上,被震醒了。
小說只有幾千個字,情節也很簡單,甚至可以說簡單到沒有情節。它說的就是只有一件事:阿嬤死了,然後守夜,更衣,入殮,出殯。如此這幾個場面也就構成了小說的線索。可以說,任何寫作高手要把這幾個場面寫得風生水起都是一件難事。因為這種事太平常了,平常到讓我們熟視無睹。然而讀罷文章我們可以發現,張姿慧的寫作目的並不在此。作者是要通過這幾個場面的描寫表現一個人物─我的阿嬤。但是問題又來了。通常我們要突出一個人物,是通過人物對話,肖像,舉止,心理活動這幾個方面的描寫去展現。作者卻讓小說的主要人物阿嬤一出場就死了,並且是一句話就沒說就死了。接下去的對話,肖像,舉止,心理活動這幾方面都無從談起了,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發現,對於阿嬤這個人物,作者全部採用側面描寫。而蓄勢於前,急轉於後,是該篇小說基本的寫作方法。可以說,這是一篇典型的、以蓄筆寫成的小說佳作。而正是蓄筆的成功應用,才使阿嬤這個藝術形象具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
且看張姿慧如何的掩藏蓄勢,又如何的一點一點展開。如上述所言,小說一開頭就寫我(即主人公小梅)的阿嬤(即外婆)在某天深夜因噎而死。我見狀立刻去喊眾鄰居。眾鄰居聞訊立刻前來幫忙。通過慌亂而嘈雜的場面描寫,展現了眾鄰居熱情相助的感人一面。作者把阿嬤之死與守靈緊密連接在一起寫。主要突出兩個人物,一是貪錢但熱情又能幹的鄰居阿肥嬸,二是我的爸爸。爸爸這個人物寫得尤其突出。阿嬤死了,對於這樣的一件突如其來的大事,包括我在內的眾人竟然沒人想到要去叫醒正在同一間屋裏睡覺的爸爸,而當場面安定之後,我才想起應該叫醒爸爸並把這件事告訴給他。當爸爸被我叫來一起守夜後,他除了要我打電話叫媽媽回來外,「拄起拐杖往沙發方向吃力走去」,不久竟然在沙發椅上率先打起盹來。寥寥幾筆,爸爸這個人物顢頇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令人拍案叫絕。
然而無論是描寫阿肥嫂或者爸爸,都不是文章的主要目的。小說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場面和有關人物的描寫,把阿嬤這個人物的有關資訊一點一點透露出來。阿嬤這人是每天東湊西湊找鄰居拉家常說長道短消磨時光度日子,還是幹什麼活的?她性格如何,興趣愛好如何?作者沒有自己站出來直接點明,而是通過我和爸爸的對話做事先的一點透露。讀者因此明白,阿嬤是吃了湯圓噎死的,而且不是在元宵節的時候吃的。照理說,平日裏吃湯圓也是有的,不足為奇,只是元宵節吃的人多罷了。問題在於老人家是在深夜吃的湯圓,而且吃隔夜吃剩的、沒再經過溫熱的湯圓,這麼一來阿嬤這人就有點讓人費解了。又說阿嬤這一生換回「敝帚自珍的寶物」,那麼這些「敝帚自珍的寶物」是什麼呢?作者不講,只說阿嬤死後「再也沒人會把家裡弄髒」。張姿慧故意只露個雪泥鴻爪。除了增添作品的吸引力外,阿嬤的形象多少給讀者墊了個底。僅憑這些字眼讀者無法斷定阿嬤平時的興趣愛好或者所從事的職業,但能猜到阿嬤的舉止有點古怪,除此之外不能掌握阿嬤的更多點滴─這是一「蓄」。
守靈的隔天是更衣,再隔天是入殮。兩個場面作者緊連著寫。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了主人公小梅表面乖順內心有點調皮有點叛逆的性格特徵;通過入殮後的場面描寫,寥寥幾筆把眾鄉親的熱情寫到極致。作者還有意安排阿肥嫂前來幫忙更衣,並在更衣後通過阿肥嫂的嘴說了這麼一句「你阿嬤這世人不曾這麼水過。」這是一句閩南話,意即你奶奶這輩子從來沒這般漂亮過。壽衣有什麼可漂亮?在主人公小梅的眼裏它還是「陰陰森森的」,由此透露了我阿嬤平時的穿著─這是二「蓄」。
入殮後沒有很快出殯顯然跟媽媽回來的晚有關。「一個星期後,離家出走的媽媽終於回來了。我有整整四年的時間沒看到我媽媽了。她的身材明顯變瘦了,皮膚也變白了。穿著一條緊身黑長褲,和一件質感很好的黑色線衫。氣質比以前好很多,看起來有幾分像貴婦。」通過小梅的心理描寫,猜測出媽媽「去了一趟國外」,並且「看過外國的月亮跟有錢的男人過活」。作者描寫媽媽這個人,當然寫她一回來就哭。但當她看到阿嬤娘家的人前來哭靈時,她「表情呈現一種絕不能讓她們喧賓奪主的氣焰。她使出渾身數解,皺緊眉頭假惺惺地上前攙扶,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安撫她們的情緒,然後彼此抱頭又是一陣痛哭,頓時把悲傷的場面渲染到最高極致。」由此讀者可以感受到媽媽是個要面子的人,是個爭強要勝的人。她要在眾人眼裏扮演一個孝道女兒的角色,她在乎世俗對自己的評價。這讓讀者聯想到她之所以拋棄有病的丈夫,拋棄古怪的母親,自己一人離家出走的原因。這符合藝術真實,也符合生活真實。儘管張姿慧把媽媽的形象描寫得惟妙惟肖,但醉翁之意並不在此。作者是要暗示這樣一個資訊:我阿嬤有這樣一個女兒。此其一。並且在阿嬤的娘家人前來哭靈的時候穿插了這麼一句「這些我不太認識的人,什麼時候關心過我阿嬤的死活?」暗示了平時我阿嬤的人際關係。此其二。二者構成三「蓄」。至此文勢已逐漸抬高。
事件已接近尾聲。要出殯了。在告別儀式上,一些議員、鎮長、村長、宗親、學校代表和一些不相干的人輪番到阿嬤靈前上香致意。「場面搞得隆重又熱烈,還有人拿著錄影機全程錄影,仿佛眼前死的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約莫一個多小時後,儀式結束了。」作者一筆帶出議員、鎮長、村長、宗親諸人是為了給即將亮出的阿嬤形象做烘托與對比。張姿慧還在蓄勢,還不肯亮出題旨。此為四「蓄」。
全村的婦人都來送葬,跟在阿嬤的靈車後面穆穆行走。見此情景「我悲從中來,一陣鼻酸,眼淚直流。想我阿嬤在世的時候,一靠近她們的身邊,這些人就會像看到狗一樣的把她趕走,有些頑皮的小孩還會朝她扔石子,想不到人生走到最後這一程,她們個個有情有義甘願站在太陽底下為我阿嬤列隊送行。如果她天上有知的話,我猜她一定會眯起眼睛憨憨笑著。」這段文字從表面上看是主人公小梅以抒情之筆在發議論,實則再次蓄勢。它道出了阿嬤平日裏在眾人眼中的形象。原來她是一個人人討厭、避之不及的傢伙。
喪禮結束了,親戚朋友鄰里都回到我家門外臨時搭起的帳棚下吃宴席。「我避開人群,獨自一人在我阿嬤的房間逗留許久。我想,此後屋內不會再出現吵雜的聲響,也不會發出令人掩鼻的臭味了,我更不會氣得對她大呼小叫說出,阿嬤你別吵,緊睏啦,這種話來。」這段心理活動還在蓄勢。至此文勢已墊得很高,蓄得至足了!開閘泄流,收縮文勢,機遇天成。於是,「我」的筆尖一動,流瀉下:
「我環顧一屋子堆積如山的廢物,悠悠感歎,許多人拼了一輩子,只為了圖一個稱頭的名聲和地位,千方百計將自己的名字曝光,好讓更多的人認識,好得到更多利益。比起這些人,我阿嬤清高多了,她撿拾這麼多破爛也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追尋她終其一生的夢想。在我眼裏,她的情操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偉大多了。」
至此張姿慧亮出了題意:一樣追求個人理想,有的人為圖自己私利可以不擇手段,而阿嬤終其一生撿破爛竟然不是為了賣錢。阿嬤灑脫、清高的藝術形象一下子鶴立雞群超然於芸芸眾人之上。可貴的是作者在寫完上述這段文字之後並不馬上綴筆,而又在篇末補上下列文字再度將文章高潮推向極致:
「明天我要去幫她辦理除籍手續,辦好後,她這個人就徹徹底底在世上消失了。喔,對了,我忘了跟你說,我阿嬤有個大器的名字,她叫沈刊,在世上癡癡傻傻混了七十六個年頭,從來不知什麼叫人間疾苦。」
「回眸一笑百媚生」。有此一結,回視前文,俱成妙筆。可謂理足機圓,神清氣渾,通體皆靈,一切順其自然,全無矯作之態。蓄筆可以使文章波翻浪卷,斷續有情。假使本文不用蓄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然後順勢而下,即便妙語連珠,也不會有這種篇終出人意表的奇特效果。
綜觀全文,在駕馭語言方面,作者尚有臻於成熟的空間。然而這並不影響本文成為一篇小說佳作。可以看得出來,張姿慧頗具文學創作潛力。期盼張姿慧君繼續筆耕不綴。筆者願與諸君一起欣賞其後續之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