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紀念祖地的移民聚落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602

──以金門與同安翔安一些相同的村名為例◎
歷史上家族遷居的原因很多,動亂、避禍、天災、瘟疫、拓業、墾荒、經商、從戍、科舉、仕宦、通婚……不一而足。有的是單身隻影落地生根,有的是整族搬遷,有的甚至改姓避禍。如,元大德七年(1303年),北宋丞相蘇頌九世孫唐官、唐螢、唐鬱三人帶領30名家丁押解泉州府三縣丁糧5180兩白銀上繳開封國庫,至揚子江遇劫,人財兩空。朝廷八年後派欽差到同安理案,因辦案不公,欽差被蘇唐玠、蘇唐英踢死。蘇氏滿門犯剿,致有「一夜奔九洲,化姓許連周」奇禍,其中蘇唐奇改姓周逃往漳洲,蘇唐寄化姓姓連居漳平和睦里百泉社,蘇唐舍(1270─1352)逃居泉州燕支巷(今胭脂巷)並與阿拉伯人通婚,故其裔有「蘇家的鼻子,丁家的鬍子」。生理特徵。蘇唐室逃往晉江一都磁,至四世均福、均祐遷居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汶沙保蔡店鄉(今屬金門縣金沙鎮汶沙里),明萬歷四十七年進士蘇寅賓(海南兵備道)是當年避禍的「廬山」派裔。
先民因種種原因,到落籍地後,手足胼胝,螽斯衍慶、逐成鄉社,有的以姓氏為始居地名稱,如何厝、顏厝、蔡厝、歐宅、董坑、賈厝等。許多以聚落地自然實體方位取名,如山前、西山、坪邊、溪墘、塘內、湖頭、埔後等,有的則以祖地為名,寄托綠葉對根的情意,因而形成一些血緣相承的相同村名。
下面略舉一些此類地名。
陽翟
據明崇禎九年(1636年)陳嘉璜所撰《故考尚奇陳府君暨妣懿勤孺人張氏合葬兄載衡祔葬壙誌》記載,「吾始祖居浯之陽翟,七世祖謙齋公遷於縣溪西之從順,因舊氏仍稱陽翟」。可見現在同安祥平街道的陽翟,來自金門的陽翟,又據清代康熙年間的內閣中書陳睿思(浯陽信房24世,居同安松田)所撰譜序,稱始祖「自中州因始於陽翟卜居于浯,故浯亦以陽翟名地,示不忘祖地。「說明金門的陽翟又是來自固始之陽翟,是座有著1100年歷史的古村落。其始祖陳達(898─933)五代閩國時受王審知承事郎封職,領父命奉鎮管理浯洲鹽場事(可見金門唐代已經產鹽),其子陳洪濟(919─996)為首任同安縣令開創「浯陽」堂號,明正統年間,浯陽智房十四世陳大益(號謙齋)因避倭患徙居同安縣永豐鄉在坊里陽翟社教書,其子魯潛(孔昭)再分支同安灌口亦名陽翟(今集美區灌口鎮項許村洋宅社),同安陽翟宗祠大門「浯江派正長源流世澤,陽翟名依舊祖德宗功」即是追溯族源的聯語。金門陽翟社,日據時改為「洋宅」,日軍撤退後改作「陽宅」,1996年參加同安陽翟陳氏宗祠奠安慶典時,發現同安族譜書寫「陽翟」,終於1998年元月正式核定復名陽翟,由上看出,現在金門的陽翟,同安與灌口的陽翟,都是一脈相承的「浯陽」村名。
沙尾
金門沙尾彭氏先祖彭子安(1325─1392)於元未由興化到金門投靠浯洲鹽場司母舅渭陽馬司令,娶金沙里後學村大亨之女羅尾娘,居翔風里十七都汶沙保沙尾鄉。彭子安三子彭用斌徙居長興里後蕭保後蕭村(今作後燒,屬五顯鎮),其裔又分支同安東半縣鵲山之下的民安里蓬萊保,亦以金門原籍地沙尾為村名(今屬翔安區新店鎮)。同安北辰山奉祀閩王王審知的廣利廟前,原有一碣帶龜跌石碑,惜已被盜,幸筆者于1982年5月22日錄下碑文:「雍正癸卯年(即1723─筆者注)浯洲沙尾鄉張門鄭氏喜捨重建北山巖中殿並塑忠惠王聖像及文武判官丁未年再捨重建前殿」。金門沙尾鄉信女鄭氏四年中兩度捐金重建北山巖中殿及前殿,顯示鄭信女對忠惠王的崇敬,但筆者對此善舉的其他動因也曾作過揣測(如還願)。
最近大嶝田墘鄭水忠先生提供一條信息,即大嶝田墘鄭氏入閩始祖是鄭忠惠,先居海澄地帝),宋景炎元年(1276年)五世鄭質(字履忠)自青礁下庭遷居同安縣西界二十都白崑陽保栖柵鄉(今龍海市角美鎮蘇釋村),至十世鄭尚溫于明永樂年間遷入同安縣翔風里大嶝保田墘村。今村中鄭氏家廟(即抗戰期間金門縣政府辦公舊址之一)鏡面牆兩側窗門上還有「忠惠肇基」,「尚溫啟族」的篆字磚刻。這是宗族懷念祖先的標志,由此推測金門沙尾鄉張門(該鄉張氏由同安石潯遷入)鄭氏重建北山忠惠廟也是合乎儒家崇先報本的倫理。
歷代地名演變多趨雅化,金門沙尾今作沙美,現實翔安的沙尾也稱沙美。村中彭氏家廟有副相傳彭友圃撰寫的楹聯:「山號鵲峰,鵲胡云峰,鵲頭聳翠;里名沙美,沙何以美,沙裡藏金」。
呂厝
金門呂厝據說已無呂姓居民,但卻是呂氏始居地的冠姓地名,譜載,呂氏為呂蒙正之後,五世呂春炳避亂居晉江,其子遷入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劉浦保,肇基呂厝。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六世呂長順(1371─1449)從其母李氏及二弟自金門劉澳呂厝到同安縣從順里三都教書,三卜其室,後定居霞崎石井內。此處「地脈精神雄壯」,生齒繁衍,遂以金門祖地呂厝為村名(今為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呂長順學識淵博,通曉地理,增修宗祠,擴建華藏庵(俗稱王爺宮,今年第151任郭姓王爺已於正月初四蒞任)。呂長順娶妻柯氏,生四子,次子呂大宜返回十七都汶沙保沙尾鄉。現在鳳南農場南山有呂長順及其長子大乾》孫體純、曾孫汝坤和汝用墓葬,形成一處完整家族墓園,被同安區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埔
翔風里十七都汶沙保東埔村陳姓居民,明初因「禁海」遷居翔風里十二都蔡浦保,村名也稱東埔。後來因方言諧音叫東浦,今屬翔安區新店鎮祥吳社區。該村習武成風,清代出陳奠康、陳其春,陳其夏、陳永禧、陳捷元、陳國幫六位武舉人,因有「父子兄弟叔侄同登科」匾額。金門東埔陳氏另外一支同時遷入後溪也叫東埔(今屬集美區後溪鎮巖內村委會),至清初後溪陳氏又分居現在的海滄區東孚鎮,也叫東埔(今年東浦)。因而古同安有「三陽翟」、「四東埔」,都與金門祖地血緣相親。
大治
「浯陽」信房十九世、明代三郡知府陳健胞兄陳偉(號滄浯),原居翔風里十八都倉湖保大治鄉,因避倭患遷入民安里蓬萊保,也是以祖地為名大治,因閩南方言諧音為「大澤」,又轉化為今名大宅(今屬翔安區新店鎮),後裔又分支後宅(取在「大宅」背後之意)。大宅宗祠有追溯宗族源流的楹聯:基開嘉靖由浯陽而來卜云其吉,廟枕鳳山承代翟於斯終焉允藏。
陡門
翔風里十八都劉浦保陡門鄉,也叫「膽門」。陡門學考派始祖陳廿五郎自漳州拱斗堂遷浯,四世陳文雍移居民安里蓬萊保,亦名陡門,因閩南方言諧音為「斗門」,今屬翔安區內厝鎮蓮前村委會。除此,現在新店鎮珩厝社區白頭村的陳姓居民也是金門陡門移民的後裔。
歐厝
同安縣翔風里歐厝保歐厝社,原為歐姓始居地。明末因避瘟疫,歐姓遷往隔海的十九都古賢保,仍用祖地冠姓地名歐厝(今屬金城鎮珠沙里),而祖地歐厝由女婿王思翼居住。故現在已屬翔安區新店鎮的歐厝村,村民多王姓,每年農曆二月十二都到北山拜祀開閩王。
小西門
同安縣城有大西門(厚德門)、小西門(慶豐門)之分。小西門住有同安戴氏開基祖戴弘衝(原住馬巷梨林社)後裔的居民。明洪武年間,戴一材由同安小西遷居翔風里十九都古賢保,仍以祖地為名小西門(今屬金城鎮珠沙里)。
新垵
現在翔安區內厝鎮的新垵村,是一個組合地名,村民陳姓明代自翔風里十八都新頭(今屬金湖鎮新湖里)遷入。「垵」亦作「土奄」,是「坑」的意思,在小坑中播種瓜、豆也可叫「垵」。「新垵」寓意「新頭遷此,安居樂業」,也是蘊含紀念金門祖地的意思。
眾所週知,辛亥革命前同安縣的行政區域包括今天的金門縣、廈門市各區(海滄部分)及龍海市角美鎮。同一行政區域內的居民「搬來搬去」是正常的人口移動,並非「背井離鄉」。宋代同安主簿朱熹到金門採風,清代同安縣丞住金門,是正常的「下鄉」,按現在幹部待遇還可以領取「住島補貼」。據蔡鳳雛先生初步統計,歷代由同安移入金門的氏族有56個,而由金門遷入同安內地的氏族也有31個。筆者也做過不完全的統計,現在同安、翔安境內有98個自然村是金門的移民,而金門有72個村是同安的移民。同一行政區內居民互遷,形成「金門有同安人,同安有金門人」的人口佈局。
今年3月5日同安區委宣傳部長何璽在同安帝樂酒店宴請金門鄉親,我也忝列末座。席間金門縣教育局長李再杭談到一件趣事,即現在「師公」(道士)寫(讀)「訴」(向神明祈求平安的訴牒),開頭還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翔風里╳都╳保╳鄉」,行政區劃歷經變化,神明可能還不知道,祇好沿用舊名稱與神靈溝通。這雖是「飯中談資」,但說明歷史的印記是根深的,也是民眾「金門廈門門對門,族同情同同安同」的心理折射。現在「兩門」已經打開,而且越開越大,歷史上這種沉澱的地緣、血緣文化資源,可以在「兩門」的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發揮更大的催化作用。
  壬辰年桃月 於銅魚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