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在浯島
少將參謀長,捍衛疆土、保國衛家鄉,終身拼命在沙場;婚後多年,子嗣無著落,遺憾膝下沒香火,手足情深的兄弟,將么兒過繼給他當兒子,從今而後,程理達有兩個父親將他捧在手掌心………。
程家本是大地主,收一年租金吃三年,豐衣足食惹人羨;而於民國三十年,抗戰期間,浙江的衢州府衢縣,被日軍佔據,家鄉一夕成了他人的土地,不但浙江丟了、連江西亦沒了,國軍一路退到福建武夷山;民國三十一年五月,第三戰區四十九軍中將軍長王鐵漢率領軍隊大戰日本軍,在衢州會戰,收復故土。
十五歲,唸完初中的程理達跟隨少將參謀長的二伯父,繼續求學唸高中、追求更深的學問;於民國三十七年報考四川成都的陸軍官校第二十三期,南校場為步兵科、北校場為特種兵科,程理達讀的是工兵科、在北校場,這是官校在大陸的最後一期,爾後到台灣,則從二十四期開始算起。
民國三十八年,四川成都被共軍包圍,官校學生畢業在即,老總統親臨主持,第二十三期的學生組織了護衛隊,保衛老總統安全離開成都。當美齡號飛機在四川軍機場起飛,老總統全身而退後,成都即動彈不得地陷入共軍的手中,參與剿匪的二十三期學生,少數存活、大都數被殲滅;天空變顏色,火花迸裂、硝煙瀰漫,亦是護衛隊成員之一的程理達,右手中指被波及,竟斷了一節,霎時,手在滴血、心在淌淚;每個護衛隊的學生、身上都有急救包與消炎片,程理達既包紮、又服藥,肉體雖受傷,愛國的情操則不變。
傷勢尚未復原,程理達負傷地隨軍隊、經廣西十萬大山到香港灣仔頭,由香港搭乘商船到台灣,在基隆上岸,隨後坐火車、直達高雄鳳山的步兵學校。當時孫立人亦在鳳山開辦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軍訓班向他們熱情招手,他們一刻也沒停留,直接北上與蔣經國秘書長相見。而陸軍軍官學校於民國三十九年復校,位置即是孫立人將軍的訓練班所在地。
接獲蔣經國祕書長的報告,二十三期學生已來報到,老總統喜上眉梢;煙硝瀰漫的機場,砲聲連連、火花四射,竟然還有學生衝破層層關卡,在台灣與他會面。而英勇過人、患難與共的二十三期學生同時成立了同學會,爾後歲月相扶持,足見生死與共、患難見真情;來到台灣後,程理達被分發到九十六軍工兵營、駐守澎湖中屯的一所國民學校,擔任少尉排長,終日修路、築工事,至四十二年才換防。
民國四十二年,程理達隨部隊到屏東,駐紮內埔、由軍方建蓋的急造營房,臨時建造、腦力激盪,考驗工兵的實力,半年之後再調防。精挑細選,惟有程理達一人回轉澎湖軍部,九十六軍更改為四十五軍,高魁元當軍長,部隊大整編,隨後,反共義士來歸,程理達接收部分人員加以訓練,地點在大甲鐵鋁山,此刻他的階級為中尉排長,負責訓練反共義士的一般工兵課程與思想教育。
同年,部隊又改編,四十五軍走入歷史,程理達被編入一軍團五○六浮橋連,駐守樹林浮洲里,借住老百姓的空屋;隨後再調工兵指揮部、擔任本部連上尉連長。
民國四十三年,程理達在北投情報學校受訓半年,再調第二軍工兵群當情報官,而後上級長官來挑選,程理達被選上,接受情報人員的專業訓練,該班代號為三一訓練班,以情報人員為基幹,並接受三棲訓練,成立陸軍特戰部隊。
三棲訓練橫跨陸海空,除一般陸地軍事訓練,尚有水中爆破、潛水和空中跳傘。程理達回憶,電視上演的「新兵日記」即是當時他們受訓的情形。台灣多處海域,他都游過,最高紀錄游一萬公尺,認為最好的場地是苗栗的通霄,他經常帶著學員從通霄游到後龍。跳傘一百多次的程理達,起初心膽顫,跳完三次有膽量,而鐵漢跳傘,一天兩次不怕煩;跳傘著陸點在高雄萬壽山,一邊市區、一邊西子灣,倘若風向抓不穩,著陸不成、掉水中,自己則必須奮力游上岸,再加強訓練。而在特戰部隊表現優異的程理達,不但當教官,還於民國五十二年、槓上開花升少校。
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程理達由特種部隊調至金門防衛司令部第三處,擔任少校工兵官,負責防區工事檢查;戒嚴軍管時期,連老百姓蓋樓房,擋住軍事要點則不能過關,第三處都要配合前往會勘,通過後始能建造新房。
民國五十七年元月,程理達軍職外調金門縣政府,在軍事科擔任科員,縣長屠森冠、科長鍾儒亭,他則借住在金城魁閣的民防總隊部。同年九月,地區為了戰備需要,將全縣一五五個自然村,併編為七十三個戰鬥村,採軍、政、警、民合一體制,程理達被指派為金城鎮南門里副里長。
同年,程理達借住金沙浦邊的民房,房東老阿婆看他既誠懇、又有學識,很熱心地要為他說親,經作媒多次不成功,原來姻緣在家中。那年,程理達三十三歲,阿婆的孫女十八歲,她的二哥在第三士校當士官,為兩人牽紅線。
雖對女方有好感,但是年齡差距大,程理達裹足不前,而半年之內倘若沒家眷,便無法長留金門,必須依規定回金三角受訓。當女方祖母得知後,以長輩身分做主、再加二哥敲邊鼓,拍胸脯保證、他是值得託付終身的對象。同年三月二十九日,程理達娶了新娘何素愛,耳畔傳來親友的祝福聲,地瓜芋頭結成雙,喜慶洋洋、送入洞房,愛苗在心裡滋長,印證了愛情的國度裡,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
婚後,男主外、女主內,程理達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賢淑的妻子將家裡佈置得窗明几淨,給他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每天快快樂樂去上班、歡歡喜喜回家園,賢慧之音傳千里,程理達一絲安慰在心裡。
民國六十二年六月,自衛總隊成立,程理達當科員,隨後調任金城鎮警衛幹事,復又由縣政府遴派為該鎮副鎮長,再由金城鎮調至金湖鎮,擔任副鎮長一職數年,協助鎮長綜理鎮務。
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終止,沒有副鎮長的編制,程理達轉而擔任金湖鎮兵役課課長,後調林務所當課長。八十七年,殯儀館成立,他是首任館長,陰森之地不畏懼,因為不做虧心事,以一顆虔誠之心來善待這些往生者,做功德直至退休。
目前居住漁村的程理達,育有三女一男,均已長大成人,且已男婚女嫁,他如釋重負,與老伴過著銀髮族愜意的生活。而樂觀的性情、海派的個性,程理達交友廣闊,他常到老人間打牌消遣、三五好友聚一堂,亦常到郊外,欣賞各地的風光景緻。
遇有婚喪喜慶,其妻一手攬;當有事情,號召左鄰右舍,大家一起來幫忙;平日含飴弄孫,有事古道熱腸,鄰里間,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程理達有福氣,落腳在這座島嶼,又娶了一個賢內助。
程理達的長女程祖瑛,服務於金湖國小,教學認真,無怨無悔地奉獻給生長在這塊土地的孩子們;女婿楊世宏現為金門縣政府環保局局長,以其所學、為這座島嶼的環保把關,可謂是中生代的社會菁英。
引燃戰火不足取,兩岸和平較實際;心在滴血的程理達,兩趟回家鄉,總是觸景傷情憶過往、滴滴淚水淌衣裳;自他離鄉,親人上天堂,只能朦朦朧朧夢中見,呢呢喃喃喊爹娘,再問兄弟一聲可安好?今生有緣來到前線,兩岸締結良緣,但是,誰願生在這個亂世的殺戮戰場?他冀望後輩必須為社會的長治久安、以及長遠著想,讓世界和平永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