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餅情書──再續日本神戶的華僑鄉情
2011年八月在金門日報上,江柏煒教授寫就「日本神戶的薄餅餐會」一文,就他受邀參加金門華僑群在日本神戶的薄餅餐,描述所知的民俗村十八間閩南大厝建造人──王明玉(國珍).王敬祥.王敬施一生在海外打拚,回饋山后鄉里,且戀念落葉歸根於金門等事情;積極地建議金門縣文化局,可以將在金門山后村周邊的這些墓園,指定為縣定古蹟,以給海外鄉僑後代,多一些心靈慰藉等等。
當時閱讀印象深刻的,只記得是關於那「七十多歲的王昭基女士,健康樂觀,看起來頂多五十多歲,有著料理的好手藝,尤其是精於福建薄餅(潤餅)的製作」等的描述,心下隨意,薄餅也罷,潤餅也好,反正是金門傳過去的拭餅吧?還應該是金門拜拜太多的產物哩!
至於文字間所提王氏墓園行路難的事,老華僑們德風夙昔,為什麼不讓現在山后子孫們──首開觀光風氣生意興隆的管理者──去重建新路就好呢?(難不成我們王氏子孫維護祖產謀生,連顯揚祖譽,也得政府來插手處理?)
2012年開春,機緣巧合地接受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指導,懷著「輕旅行」的愉快心情,背起超重十公斤的掃瞄機,照相器材,相機腳架,以及錄影機好機台等等,(錄音筆的設備那更是不在話下,因為每人必備,而且都被訓練得對歷史事物十分敏感,反正只要是閩南文化研究所出來的學生們出門,無論男女老少,通通都如同記錄歷史的快樂苦力們一般)參加日本東京大學舉行的國際研討會──我其實最被川島真教授研究的主題「金門近代史上的連續與斷絕──以僑鄉因素的變遷為例的初步探討」所吸引著,所以甘心安然,不辭辛苦,其實很好奇的是華僑與家鄉,怎會產生數代的連續與斷落這一類的研討。
Ok啦!安抵福岡機場!
會議之外,神戶北野充滿異國風味的旅行主題一直是異人館──
偷偷想著,總要找個機會,來一下異人館和居酒屋,嚐嚐日本酒酌微燻與咖啡的優雅──誰知道老師帶領這一群苦力學生們,參加的卻是一場必須「用手吃」的薄餅餐會?
意外的卻是超漂亮,開朗的王昭基女士,在神戶地區活躍的教學著社區外國人士,為推廣健康飲食撰寫的中華料理食譜,全都是憑著兒時記憶,自己再三實驗而成的「金門菜」──我們又怎能想像,幾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們,因為需要提前一天準備金門薄餅材料,幾天來結伴同行,下山採買的蹣跚與熱情?!
在老華僑們笑哈哈的談辛亥革命,同盟聚會的回憶裡,我們無法不揪心用濕潤的眼角,喀擦,喀擦拍照,並且記錄下一道又一道恭敬的潤餅捲程序:
當他們巍顫顫地攤開自己擦拭的美人皮
指導我們鋪陳碾碎也無悔鄉情路的花生粉礫
拿取一小撮百年不變其烏黑的金門炸海菜
接續那一小撮水裏孵出嫩白的金門豆芽菜
覆以所有合炒諸菜
左包離鄉愁,右捲相思苦
總之報喜不報憂
大大捲起一切平安
邊緣再黏上一層牢牢的思鄉淚
然後就豪邁的大口大口吃將起來罷
我們真是無法不揪心哪!
這一生,從來沒有像這一次吃薄餅,如此的纏綿在豆芽菜,紅蘿蔔,綠豌豆,蛋黃絲,青海苔和擦餅皮之間。
在香味四溢而且優雅進食的薄餅餐會經驗中,我們還會見敬謹的神戶福建會館秘書長林正茂先生,精進好學的宜蘭籍留日博士後研究員,中華同文學校的陳來幸老師等等關心在日華僑事情的朋友,並且被這一群華僑們,對金門家鄉的愛心感動不已。
這才認真的觀察著,中國國務院每年都到日本致謝意,僑居神戶的辛亥革命支持者金門山后王敬祥嫡孫,知名建築工學博士的王柏林,王柏群昆仲,以及王敬施後裔王昭基女士次子與孫女一家人。
這才認真的臨摹著老師們做事用心的殷切──三度造訪神戶的江老師,非常仔細地為他們準備貼心的禮品:因著柏林,柏群昆仲,對家鄉組墳的重視,所以要為他們的老花眼,足足放大好幾倍的照片,一一的仔細護貝,以便利好拿取,好保存。
而寄贈麵線與王柏群先生年紀相仿(只差了一歲而已),事實上是輩份差了一輪的小姑估「昭基姑」的薄餅約會,更充滿了比我們所能想像來得更多的情份。
這才知道,為什麼行前再三研討,徹夜翻盤,重新討論,累得人仰馬翻,也才令我們認真的正視著,總要補闕的「金門華僑東洋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