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千年古樹勃生機─記西園鹽場文化館的誕生(上)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712

2011年三月,當西園鹽場復育後第一批雪白粗大的結晶鹽再度曬出時,幾乎所有曾參與這片鹽田復育工作的人,都對它發出一陣驚呼,這陣驚呼中有驚喜,也滲雜著因為來得太快而有點不敢相信的意外。
一、日落浯洲場:
1994年,縣議會以西園鹽場年年虧損,通過決議停止所有鹽場的營業;次年金門縣政府宣布自七月一日起,西園鹽場正式關閉,也為金門島上從五代初期就開始的鹽業歷史正式劃上句點。當時這項決定正式對外宣佈後,社教館《金門》季刊主編許能麗小姐在一次見面時,約我為鹽場的關場寫一篇文字。慚愧得很,身為土生土長的西園人,對於西園鹽場的歷史卻一點都不清楚,但面臨這項關場的決定來臨時,算是為它寫一點悼念的文字卻是件義不容辭的事。這時才開始翻書閱報、追源拍照,終於如期交稿刊登在八月出刊的第46期《金門》季刊上,篇名〈陽光、海水、鹹土情〉,那已經是十七年以前的事了。
關場後的鹽場,只留下一座堆積了三十年、大約六千多立方公尺的鹽山,以及兩位受雇看護這座鹽山的老鹽工。2000年的世紀末,金門縣政府再度宣布:原西園鹽場這座鹽山所有存鹽,自三月一日起,開放給民眾自行採挖,這些堆積了三十多年的陳年老鹽,從三月一日開始,被來自全島各角落的各型車輛,尤其是市場上的菜販、雜貨店,不到十天時間就被挖掘一空,只留下一片空盪盪的堆積場,讓「西園鹽場」大門前曾經上過郵票的那尊風獅爺的視線,可以看得更遠,和隔著儲水池對面的田墩風獅爺面對面打聲招呼。為此,畫家吳鼎仁老師有一張畫作,標題〈日落落洲場〉,近處是鹽場大門前這尊風獅爺,遠方是一格格的鹽田和天際的落日,來憑弔浯洲鹽的關場。
當年所作的關場決定,曾經引起文化界人士的關心,許多人都覺得這項決定未免過於草率,但這畢竟是許多傳統產業不得不面對的慘酷事實,關場既已成定局,只有照原作的決定:將西園鹽場朝「金門鹽業文化館」作規劃。只是這項鹽業文化館的規劃並未及時進行,好在人們對待許多事實似乎總是在某種事物失去後才知道珍惜,關場後的西園鹽場,也在這時才開始得到許多人的注意,不只是本地的文史工作者,包括台灣的電視媒體,也在其節目中對於這座金門鹽場作了一些報導,儘管這些節目只是穿插而非專題,但無形中已經使這項在金門開發史上占有相當重要地位、並已有一千一百年歷史的傳統產業,逐漸得到許多人的認識與重視,這些都有助於後來「西園鹽場文化館」的催生。
二、資料的蒐集:
金門鹽場的相關史料,以往常見者大部分來自歷來出版的幾本金門地方志,諸如81年版《金門縣志》〈卷七經濟志〉第一篇第一章製鹽工業,其中第一節記述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史料約二千字,其中包括明代金門先賢蔡復一和蔡獻臣各一篇「鹽議」,其餘也有錄自同安縣志的史料,而一般文字中提到的金門鹽史,都不外乎金門鹽業沿革開頭的這段文字:「金門之建場徵鹽,始自元大德元年(1297年),場轄十埕,埕分上下,上埕轄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下埕轄斗門、南垵、保林、東沙、烈嶼。……」,其餘就是錄自其它方志的編制和產鹽數量資料,至於金門鹽史的其他相關史料就少有涉獵。
西園鹽場關闢後,有關「浯洲場」的許多相關資料,才在本地地方文史工作者細心的蒐羅下陸續出現,較具價值者有以下幾項:
(一)設場之始:
根據陽翟《浯陽陳氏族譜》記載:「浯陽陳氏始祖陳達公(898~933年)於五代後梁乾化三年癸酉(913年)年方十六,閩主王審知榜求元光後,公與兄通同往,留通麾下,授節度使,加公承事郎,領父命,奏鎮同安浯洲鹽場。」陳達長子陳洪濟,於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大同場改制同安縣時,任同安首任縣令,創「浯陽」堂號;次子陳洪銛分居後行(今後珩,位於西園鹽場近鄰),創「浯江」堂號。陽翟一直到第六世的陳大燦,均任管鹽場事的九品承事郎,陳大燦卒於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門到宋代時,人口日蕃,故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已開始輸納戶鈔。
由前述這段文字記載可知,在陳達任承事郎至島上管理鹽場之前,金門已有鹽場,宋代開始輸納戶鈔。元大德元年開始設浯洲場鹽司令、司丞、管勾、典吏各一員,正式納入管理徵鹽(稅),之後代有改制。《浯陽陳氏族譜》這段記載的出現,使金門鹽業史往前提了四百年,至今最少已有一千一百年之久。
(二)永安埕址:
浯洲場所轄十處鹽埕中,有九處的現址大概都可以確認,而十處中唯獨沒有「西園」(舊名西黃),以往對於「永安埕即西園址」只是推測,之後從明萬曆年間出版的《福建運司志》書中所附的一張「浯洲場圖」,不但有浯洲場址、十埕地點,甚至連金門千戶所、五個巡司、三塔和到處可見的「鹽坵」都標得清清楚楚,永安埕在官鎮和田墩埕之間,即現今西園鹽場所在地。同時還在現鹽場附近,找到一方不知何時出土而不受人注意的「永安橋」石碑,證明此橋名與永安埕有關,更確定現今西園鹽場即早期的「永安埕」。
「浯洲場圖」中的「浯洲場、東埔村、年久損壞、官賃民房」四個標示,十四個字也將當時的這段歷史背景交待得很清楚,告訴我們昔日「浯洲場」辦公處設於現今石鼓山下的東埔,這與元代「浯洲書院在金山鹽場司之西,元司令馬某建,有租贍士」一段文字更是緊密相釦。
(三)年產鹽量:
最近本地文史工作者蒐集得到一分《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手抄本,該書現藏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人在其扉頁書:「浯洲,即今金門縣,清代為福建省主要的食鹽產地。清政府為控制食鹽生產和銷售,曾在金門設置福建等處都轉鹽運使司鹽法道浯洲場大使。是書為清代後期咸豐、同治年間浯洲場大使錢利用等官員的鹽務公牘匯鈔,對於了解當時福建的鹽務以及金門的社會經濟有所裨益。」
根據縣志職官志記載,錢利用於咸豐八年至同治二年任浯洲鹽大使,書中所記包括其任前、任後的資料,大都是零散的數據,而有幾項具有參考價值者,如:咸豐年間,「浯洲場年定產額鹽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擔五十斤。」「咸豐六年的月報,五至九月每月收鹽都在一千八百擔上下,存鹽八萬五千七百九十八擔三十七斤。」等,還有一分「浯洲場水單」,這段時間浯洲場給鄰近各縣配額數並配過數目開列的清摺,計有:龍溪縣年配額鹽九千擔,長泰縣龍溪縣鹽年配額九千擔,漳平甯洋二幫年共配鹽四千八百擔,平和縣年配額鹽一千五百擔,海澄縣年配額鹽二千二百擔,南靖縣年配額鹽三千擔,同安縣年配額鹽三千七百擔。
這段記載與我先前一次前往廈門時,前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何丙仲先生告訴我:「金門的鹽場不只關係金門的經濟,對福建的經濟也很重要,宜好好保存作研究。」也難怪民國初年以來,福建省政府對金門鹽場的存廢始終特別關切,也存存廢廢,一直到民國二十二年,才以「為避免鹽場被日軍所用」而停產。
三、走讀參訪:
鹽場關閉後,昔日以產業為主的西園鹽場,在風吹日曬雨淋外加海水沖擊下,原有一格格坡坎被弭平,原有的鐵道已鏽蝕,原本的結晶池被挖深作小魚塘,外圍那一千多公尺長塊石壘砌的埭岸,也在雜草樹根的穿縫擠隙下逐漸崩塌。而這段時間,無人管理也不知道權屬是誰的大片場區,日漸荒廢。2001年之後,隨著金廈小三通的往返愈來愈方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資訊取得容易了,蒐集與浯洲場相關的史料也多了。尤其在社教館改為文化中心,再從文化中心改為文化局之後,許多活動都利用星期例假日舉辦,更為廢棄後的西園鹽場作事後的彌補,並為籌劃中的鹽文化館作預作準備。
(一)2002年之後,幾度走訪大嶝鹽場。大嶝場即以往的祥豐場,既是距浯洲場最近的鹽場,1915年金門設縣之後,大小嶝島劃歸金門縣轄,祥豐場也屬金門鹽場,而當時大嶝大橋未建、海堤尚存,鹽場也還在曬鹽生產,有許多事物值得參考借鏡。
(二)2003年為配合每年九月第三個週六日舉辦的「認識古蹟日」活動,本年度主題「探尋產業文化資產」,文化中心於9月21日舉辦西園鹽場深度文化休閒學習之旅,首站從金龜山開始引領參加者遠眺金門北海岸的鹽埕、俯瞰金沙灣與西園鹽場,再到西園鹽場遺址了解鹽埕設施(埭岸、儲水池、給水溝、鹽埕坵坎)、曬鹽流程(大小蒸發池、結晶池、鹵缸、排水溝、產鹽工具、儲鹽倉)、浯洲場與鹽務辦事處的歷史,最後參觀劉澳、浦邊的鹽場遺址。
(三)配合古蹟日活動,編寫出版《浯洲鹽場七百年》,首次將金門鹽業相關資料及以往蒐集到的舊照片、史料,於2003年九月出版,該書又於2007年十二月西園鹽場文化館開館前修訂再版。
(四)2005年3月19日,文化局舉辦走春活動,安排參加的民眾前往西園鹽場、金沙水庫、文化園區、沙美老街、西山前李宅等景點參訪,在春暖花開時節進一步認識金門之美及金門的鹽業歷史。
(五)2010年文化局走春活動於3月21日舉辦,走訪陳景蘭洋樓周邊設施及西園鹽場文化館,以增加民眾對於金門鹽文化的深刻認識,金門西園鹽場文化館的成立,正是為先民開發金門的艱辛,作一個歷史的記錄與見證。
四、規劃與修建:
關場後預定規劃為鹽文化館的工作,遲至2003年才正式啟動,此時距關場已有十年,由於原有設施部分已棄置毀損,規劃進度緩慢。
(一)2004年由文建會委託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於10月完成文獻與物件清查,整理出「西園鹽場遺留之文獻與物件清查報告」書,大部分文件係戰地政務時期的法令公文。
(二)2004年3月,幾位議員在第十一次臨時會所提「為西園鹽場再生計畫案」中指出:七百多年歷史的西園鹽場是台澎金馬最古老的鹽場,曾經是地方居民集體記憶的公共場所,是居民生活與生命傳承的原動力,民國八十四年在受到國際鹽價、人工曬鹽成本過高、供過於求與經營年年虧損因素影響下,七百餘年歷史的鹽場於八十四年七月一日宣告停止營業,正式走入歷史。為活化西園鹽場,擬以「地景保存」與鹽產業博物館做為社區發展的方向及振興地方產業之方向。由此開始了西園鹽場文化館的規劃。
(三)從2004年4月至12月,文化中心邀請鹽光文教基金會專家來金,與西園鹽場退休老鹽工共聚一堂,舉行四次座談,以口述歷史方式匯聚老鹽工的共同記憶,概略規劃為鹽業主題展示館,結合教育、展示、遊憩、文物典藏等功能,進行舊有文物保存,推銷地方特有產業為目標,期望讓舊空間再現其歷史生命力,發揮活化社區功能,展現觀光魅力。第一階段辦理「西園鹽場遺址復舊或閒置空間再規劃」,工作項目包括有舊鹽場辦公室規劃為主題展示館、儲藏室規劃為典藏室、維修室規劃為特展室、舊鹽場辦公室前廣場規劃為煎熬鹽體驗區及社區文化體驗區、鹽堆地將復舊,作為鹽斤野積的場地,以及開闢停車場與親水遊憩設施、兒童遊樂場等,第二階段再進行展示內容。
文化局轉達李縣長對西園鹽場的整修復育規劃非常關心,同時表示西園鹽場過去以經濟效益不符合而被關閉廢棄感到惋惜,如今要加以復育也得投入大筆經費,如何適當的整理出西園鹽業歷史遺跡及其物證,使之成為金門觀光景點獨到之特色,讓鹽田遺址、生態、景觀及其傳奇故事,成為地區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是縣府重要的課題。
(四)2005年金門縣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於7月完成「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展示內容規劃」。8月文建會出版的《白金歲月台灣鹽》,書中介紹台灣的鹽業,其第三章〈六大鹽場走透透〉之末,附上第74頁「中華民國境內最早的鹽場在那裡?正確答案應該是:金門」,簡略介紹浯洲場的歷史。
(五)2005年二月底,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到廢置的西園鹽場舊辦事處,看過之後表示,西園鹽場的歷史久遠,採一貫作業,小小的場域內,一應俱全,很值得被保留下來,供人參觀學習。民國八十六年,陳其南曾到西園鹽場參觀過。當時鹽田、鹽丘規模俱在;如今則是物已非、人已散,連堆積如山的鹽丘都被免費贈送,全部被人搬掘一空了。
陪同的文化局長表示,金門縣文化局委託鹽光文教基金會提出規劃建議,將「再現西園鹽場」的意義不在恢復舊觀,而在挖掘舊有記憶與技藝,使之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文化產業,並重建社區與鹽場的新關係。鹽田必須復育,但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觀光!
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到現地會勘後,允諾補助金門縣三百九十萬成立「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並由金門縣自籌一百八十萬元。
(六)金門縣文化局分別於2006年11月及2007年9月,兩度舉辦「西園鹽場文化館」舊照片及器具徵求活動,為即將成立的「西園鹽場文化館」預作準備,希望鄉親踴躍提供參加,共同來保存這些難得的文物與記憶。可惜情況不熱烈,主要原因是戰地管制時期,照相器材也在管制之列,器具除鹽場之外,民間很少有人擁有,更不可能保存。
倒是因為鹽光文教基金會受委託這段時間,在台南找到一位早年任職台鹽而曾到西園鹽場指導的技師李啟旋先生,有其保存的十多張西園鹽場的照片。李先生將照片提供給西園鹽場文化館,所得費用託筆者捐給金門縣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