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自己而戰的一場戰爭─「來自硫磺島的信」
電影一開場,挖土機挖掘出二次大戰期間,埋在硫磺島的信物。
我們可以回顧到1944年栗林中將率領兩萬多名日兵,對抗美軍十六萬精練部隊的場景,與麵包師傅西鄉、以及被開除的憲兵清水的回憶夾雜在戰爭的槍林彈雨之間。
栗林忠道被調到硫磺島指揮軍事戰略,為守住日本家園,與士兵戮力以赴,大家知道這是一場幾乎不可能生存下來的戰爭,於是現實與矛盾的衝擊,刻劃出各種人性的弱點、情感與本能。
西鄉對打戰呈現無奈,處心積慮地想著如何活下來,趕快回家看女兒,這種苦悶使他不斷的埋怨、叨念,甚至認為硫磺島送給美軍算了,也因此常被責罰、鞭打,直到栗林到來。
栗林摒棄原本規劃在攤頭與美軍正面對決的傳統戰策,下令挖戰壕、地下隧道工事,避免日軍傷亡嚴重、持續折損戰力。但是,其他將官並不贊同,認為栗林只會紙上談兵,根本是個弱者、不會打仗。
印象最深刻一幕,美軍登陸,猛烈攻打摺本山,日軍居於下風,完全防禦不住,最後失守。栗林立刻命令殘軍保住身命撤退到北方,才有機會再與敵軍奮力一搏。
只是,帶隊軍官卻認為撤退是對軍人的侮辱,此刻的命運是要進入靖國神社,所以堅決要求士兵自殺謝罪,當一個個士兵握著手榴彈光榮自殺,西鄉與清水害怕白白犧牲,仍決定撤退。
二次大戰,由於世界經濟大恐慌,軸心國領導者對其他國家發動侵略野心,使得戰爭一發不可收拾,是人類有史以來,戰爭最激烈、戰場範圍最廣,死亡人數也最多的一大浩劫。
軍人原本就是在維繫國家民族的存在,但是一般平民百姓,無論國籍並無差別,心理不免懷疑,為何不同民族之間要對立?我到底為何而戰?
在國家的立場,戰場上你應忠誠於國家的信念,沒有選擇的權利,用生命保衛國家,隨時犧牲也不得猶豫。
日本人民有著強烈的傳統天皇思想,國家意識更強烈,作戰出兵前高喊天皇萬歲,戰敗時武士道精神更發揮到極致。
在個人面對戰場確實陷入崩潰的邊緣,人類因應環境而產生內在心性的聲音,從戰地發響出來,有懷疑的、堅定的、軟弱的和盲目的,不同的人性與抉擇,錯雜在內心深處交戰著,反覆出現的矛盾與諷刺,誰能說何者是絕對的正確?而這又完全顛覆了過去,我們對軍人絕對服從的思維模式。
西鄉在給妻子信中就說到,「我們在自掘墳墓嗎?」這是懷疑的音符;而栗林中將是堅定的象徵,他提到:「今日我前往我部下死守的崗哨站,我決心為國家赴湯蹈火,已死效命。」
懷疑顯現出無助時呢喃的真實;本能要求自我反省、迫切得到答案的真誠;堅定時安住大夥的心,引領大家前進,最後體認為何而戰,勇往直前而不盲目。
眼看今日台灣,不少政客凡事嚷嚷「愛台灣」,搧動善良百姓相互對立,認為只有用愛台灣意識,才是一切正確的價值。
跟著政治人物起舞百姓,往往過於狂熱、激進、偏執,甚至有些對偏藍或偏綠抱不確定感,不知道何者才是正確?
在失去判斷力之後,常常為反對而杯葛導致政局紛擾,國務未能順利進行,形成內耗,然而,什麼是正確才是我們要學習思考、反省的。
讓我們重回硫磺島,與導演克林伊斯威特一樣的心境,學習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性、文化背景,尋找共同的理念與價值觀;唾棄那只會帶來椎心痛楚,完全沒有意義、愚昧的戰爭,然後,祈禱復祈禱,永久的和平屬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