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鄉近情﹐寫給島嶼的家書
「這一期《鄉訊版》的發稿作業,遠在北太洋的北美地帶,當最後一張稿件透過越洋傳真戛然而止的那一剎那,也就是我們向鄉親告別的時候了。說是傳播鄉情的難捨,卻又必須在現實下作出割捨。」──楊樹清〈在北美道別〉(1996‧06‧29,金門日報鄉訊版)
「十八年來,兩度入《鄉訊》,『服役』六年多,感情雖難捨,但仍要開心地說,『啊,我退伍了!』期待再相逢。謝謝收看。最後,要祝金門日報長長久久、生日快樂」。──楊樹清〈啊,我退伍了!〉(2010‧10‧31,金門日報鄉訊版)
一九九六、二○一○,北美、台北,時空橫隔了十四載,兩度為《鄉訊》寫下「告別演出」。第一回的心情顯然隔一道太平洋的沈重,再一回的心情似乎帶著「解脫」的歡喜,因此,我再寫出「六年又二個月、三百二十五期(版)《鄉訊》,發稿一百四十七萬字,並報導產生三百五十多位《星期人物》。這個數字,此時說『暫別』,應不會太難堪。」
六年二個月,鄉訊版焦迫的發稿歲月
沒有「職務代理人」,版面不能開天窗,這也意味著,人就不能休假、請假,當然,生病的權利也沒有;發稿截止日發高燒癱軟在床了,昏沈的腦海立時浮現出報社一群人,從編輯檯、電腦中心、校對組到製版、印刷部門都在等你的稿,明天的讀者也等你的版面。快醒來吧!自床板一躍而起,這才又發現這一周的《鄉訊焦點》專題故事材料不足、《星期人物》猶待補強,如何在最快時間內填滿六至七千字的版面?
時而,在發稿日又撞到社論、《浯江夜話》專欄撰寫輪值,或者主編《鄉訊版》以外的「駐台特派員」要聞採訪、照片拍攝,最高紀錄,一天之內,一個人為報社「貢獻」一萬字稿量。
友人笑我和自己過意不去。與報社的《鄉訊版》工作合約,每周發稿三千字數、三五張圖片,達半個版位即可交差,我偏要加時數給予倍數稿量撐到一整版。「加量不加價」,何苦來哉?
身心交迫,無邊航行。長此下去,友人憂我身體將如「鐵達尼號」撞冰山沈沒。
浮出水面的華麗,卻也是潛在深海的暗礁、湍流。我知道。追趕人物,與時間賽跑,友人終究無法探測得到我內在對待金門、紀錄人事的迫切、焦慮感。
印尼的黃東平(1923~)完成一百三十萬字的《僑歌三部曲》,發願「為苦難無告的華人寫盡這一生」;李金昌(1925~)趕在人與記憶尚清朗之際,返鄉發動、建造「日軍強征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馬伕淚碑」,「為那段慘痛歷史留下見證,向殉難者表達無限哀思」。在海外的他們,尚且有著對金門人一段流離歷史的記錄焦迫。
二十二年前。戒嚴、軍管體制下,我在台北創辦《金門報導》社區報(1990~1994),並藉由民間媒體力量,鼓勵、參與金馬民主運動,這也是一種急著要記錄、還原政治時空現場與集體記憶的急迫;之後推動、編纂出版《金門學叢刊》(1996~2001),則又是一種採擷書寫、保存研究金門文化資產的急切。
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六、二○○七至二○一○,歷楊成業、黃雅芬兩任社長,從創版、停刊到接續,二度主編、撰述《金門日報‧鄉訊版》,明知官報體質與我的民間性格「自由色彩」是有對立關係的,但站在記錄金門人出外史、金門族群脈動的角度,挖一段故事就是一段歷史縮影,寫一個人物就是一個時代切片,我殷切盼望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版面,把母島、閩廈、南洋、台灣等域的金門人找回來。就視作是為島嶼寫家書的心情,看他們的身影,聽他們的聲息。開荒金門人物田畝,建構區域人物圖譜,我樂於接受這份鄉情重量的負荷、承擔、挑戰。
島嶼脈動史,共同記憶映現生命歷程
原以為卸下金門日報「駐台特派員」暨《鄉訊版》主編的傳播擔子,我可以自由自在回歸文學創作本位了。
哪知,搭起另一個舞台,《鄉訊》未了。一群自我筆下、《鄉訊》版面走出來的人物,單純揭櫫「連繫鄉親,凝聚鄉心」的宗旨,二○○八年六月發起、成立「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辦理聯誼聚會、出版鄉訊會刊、選拔鄉訊人物、建立人力資源庫,及至有了策畫編印系列《金門鄉訊人物誌》的發想。
《金門鄉訊人物誌》的原始出版構想,在警界菁英洪俊義完成「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創會任務後,律師出身的吳奎新於二○○九年接任第二屆會長期間,「在這芸芸眾生裡,唯人有情,是兒女情長,英雄快意的海內外精英發跡的故事,或是顛沛流離,生死一線的市井鄉民吶喊正義的情節;是人世浮沈的滄桑?抑是一片有情天地的扶持?皆是離島人脈動的歷史,皆需有人記載」,寫慣訴訟狀的吳奎新,法律人的人文繫念,轉以感性的鄉情之弦,敲動了人物誌的音符,為此,他親訪金門日報社,取得當時的社長黃雅芬支持協助,影印、列印出一版又一版、一篇又一篇的塵封《鄉訊》,準備整編、再生《鄉訊》史料,但受限於一年一屆的會長任期,吳奎新把未了的志業交給二○一○年接任的第三屆會長楊筑君(牧羊女)及秘書長李台山,再歷一年多時間的展延整合,分類、修訂、增補、編輯、校勘,在未動用到公部門任何經費補助下,有限的人力、物力,端賴幾位企業家的發心贊助,終於在二○一二年初春,策畫編印完成第一套十卷、百萬字,收錄四百一十三人的《金門鄉訊人物誌》。
「《金門鄉訊人物誌》編輯過程艱辛,因人物眾多,遍佈海內外,蒐集照片即是一大困難;且不以事業有成、成就顯赫者為界限,凡對金門家鄉有所奉獻、且足以代表金門精神者皆為受訪對象。但前後時空跨越近二十年,有些稿件時日久遠,彙整編纂實屬困難,因而編輯小組每月定期召開編輯會議,檢討進度、編輯體例等,為如期達成出版時限,壓力非同小可」,總策畫楊筑君在〈匯聚浯江臉譜〉序文中,道盡以民間之力、臨時成軍,編印一套人物誌的苦渡歷程;總編輯李台山則在〈大江東去煙波盡〉序文中詠嘆,「它留住了一個世代的金門影像,一個無可取代、不可逆轉的時空,它記錄了你我的共同心路歷程」、「記憶不會再成長,但將會更理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金門鄉訊人物誌》的作者,想要傳達的撰述歷程、出版心路,已由吳奎新、楊筑君、李台山娓娓道來了。
鄉訊人物誌,一張張寫給島嶼的家書
常問自己,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還敢在戒嚴軍管草木皆兵時期創辦批判色彩濃厚的《金門報導》社區報?還能以六年二個月時間的採訪苦寫、身心煎熬,接下在「人海找鄉親,大海撈鄉訊」的《金門日報‧鄉訊版》?
《東渡卷‧渡台風雲》、《異域卷‧閩海過帆》、《浯島卷‧浯潮再起》、《閩廈卷‧兩門相望》、《南洋卷‧出洋故事》、《藝文卷‧島嶼游藝》、《學術卷‧瓊林傳燈》、《企業卷‧鴻圖大業》、《鄉事卷‧烽火遊子》、《過客卷‧遠鄉近情》;如今看到一套十大卷的《金門鄉訊人物誌》問世了,重新面對筆下的四百多個生命故事,切片、顯影、串出一張島嶼的臉,也照見出一個時代的聲音。告訴自己:凡走過的,必留痕跡。我未必再有勇氣、心力走一遍煎熬自己的路,但無悔那段記錄同鄉、為遊子「寫家書」的歲月。
許多年以後的今天,打開《金門鄉訊人物誌》的演出者,有人繼續在路上發光、發聲,但也有人在粉墨登場之後,消隱在人生旅途,《浯島卷》:〈踏向閩府歸鄉路〉吳金贊(1936-2012)、〈砲火亡村見證者〉陳振裕(1934-1996)、〈鳳姐織起星月夢〉陳翠玉(1957-2009);《閩廈卷》:〈鞠躬盡瘁集美教育〉陳村牧(1908-1996)、〈點亮華僑大學〉許東亮(1915-2008)、〈機電成就享譽全球〉許乃波(1907-2000)、〈生化造詣蜚聲國際〉王應睞(1908-2001)、〈遺傳育種學知名世界〉蔡俊邁(1993-2006)、〈回鄉之海渡半世紀〉謝家欽(1934-1997)、〈金廈水域邊緣人)曾牽牛(1922-1995);《南洋卷》:〈金門華僑之家推手〉李皆得(1927-1994)、(椰風蕉雨老報人)薛殘白(1911-2002)、〈戲夢人生半世紀〉王裕煌(1927-1996)、〈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1910-1999)、〈德源集團領航人〉王金紀(1931-1999);《藝文卷》:〈家本金門第一峰〉吳梅嶺1897-2004)、〈金門王流浪到淡水〉王英坦(1952-2002);《學術卷》:〈化不開母島情結〉張曉春(1933-1996);《企業卷》:〈白水芳華傳鄉酒〉唐敏捷(1948-20011);《鄉事卷》:〈雙和圓通大師〉張輝東(1922-1997)、〈築夢踏實企業家〉黃應夢(1931-2011)、〈在兩岸巨變年代〉張榮強(1918-2007);《過客卷》:〈一戰定大膽江山〉史恆豐(1921-2011)、〈搖搖欲醉的星星〉商禽(1930-2010)。
能捕捉到這些人生命最後時光的手勢、鄉音,現在讀來,都是一種珍貴;或如各卷中自人生舞台謝幕後才追記、採錄到的〈戰亂七夕悲情雨〉李金珍(1933-1953)、〈民俗瓷像人生路〉廖君文(1940-1995)、〈體壇詩人情牽同安渡〉楊媽輝(1946-2007)、〈斯島斯報斯人〉顏伯忠(1938-1992)、〈金廈風雲第一人〉顏西岳(1906-1991)、〈有筆如刀縱橫時代〉洪絲絲(1908-1988)、〈亦古詩草流離心〉李明堂(1901-1956)、〈火線上捍衛戰警〉楊忠達(1952-1994)、〈父子恩澤在金門〉胡璉(1908-1977)胡之光(1934-2011)、〈洋神父菩薩心〉羅寶田(1909-1994)、〈將軍作家火線上〉公孫嬿(1925-2007)、〈石頭悲傷而成為玉〉杜十三(1950-2010)、〈畫出閩南古厝記憶〉席德進(1923-1981)、〈為金門留下國父像〉李梅樹(1902-1983)、〈曾經戰地驚寰宇〉楚戈(1932-2011)。島鄉中或島嶼過客,留守或駐足,即使如流星劃過,短暫劃出一道光,曾經溫熱過這塊土地,《金門鄉訊人物誌》並沒忽略、遺忘他們,也拉長、縱深這套人物誌的歷史時空;凋零的人不飄落的心,讓現世之人,再一次凝視容顏、禮讚典範。
從一八九七年出生的〈家本金門第一峰〉百齡水墨畫家吳梅嶺記載到一九八七年出生的〈五○七最佳童星〉年僅五歲的楊書帆,也從一九三七的日據、一九四九的兩岸、一九五八的烽火延伸到一九九二的解嚴、二○○一的小三通,再停格於二○一一、建國百年的時間點,浯土浯民,島內島外,四百多人物在時光走廊交集,舖成了一世紀的島鄉臉譜。
人物切片,歷史縮影。跨時空、地域,走過漫漫長夜採錄書寫才產生的《金門鄉訊人物誌》,述說金門人生命故事之外,也期待它是建構「金門人物學」的小小起步。
《金門鄉訊人物誌》,四百一十三人,五歲到一百歲,在不同地域、時空,寫給島嶼的四百多封家書。
你們才是主角,合力演活一座島嶼、演出一個時代。
謝謝金門日報,為海內外遊子提供一個寫家書的鄉訊平台,又以包容之心讓我恣情揮灑島鄉脈動、繪寫人物春秋。
謝謝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再為遊子搭建一座凝聚鄉心的舞台,並以出版之力集篇成冊,留住奮鬥身影,流傳典範價值。
遠鄉近情。謝謝每一位讓我遇見、感動、書寫的人。
(楊樹清,《金門鄉訊人物誌》作者,報導文學作家,現任國立金門大學駐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