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出乎意料的結局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志文。
點閱率:749
字型大小:

最初知道《卡里加里醫生的小屋》是看到介紹電影的一本書,書中刊載了一張劇照,裡面戴著黑色高帽,穿著黑色斗篷的卡里加里醫生,面部化妝誇張,尤其是他的戴著黑眼鏡,有黑眼圈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且帶著些詭異的恐怖,明顯用線畫的皺紋,手背上的三條線,拄著柺杖,他身後有兩個穿黑衣、戴黑帽的年輕人,正從一個像棺材似的箱子裡扶起一個人,背景建築歪七扭八,整個劇照像是一幅變形的畫,這張劇照讓我起了好奇心,經參閱資料知道它是一齣表現主義的電影,又是電影中懸疑片、恐怖片的早期代表作,讓我更想找來看看。
後來在電腦網路上,搜尋到這部電影。由於影片拍攝於1920年,所以它的對白是用文字寫來閱讀的,字配上背景圖的幾何稜角,像興起於六零年代美國的街頭塗鴉一般充滿著怒氣,詭異的配樂,烘托出神秘的氛圍。開始是兩個面帶病容,表情神經兮兮的人坐在路旁,一個聲稱哪裡都有精靈,毀了他的健康和家庭、妻子和孩子,遠方走來一個眼睛上吊,穿白衣服的女子,另一個名叫法蘭西斯的年輕人,則要告訴他難以置信的事,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在霍斯坦渥的小鎮辦了一個博覽會,一個謎樣的催眠師卡里加里醫生(韋納‧柯勞士飾演),在這場博覽會設了一個攤位,展示被他催眠的人:凱撒(康瑞‧韋第飾演),並聲稱他會預言人的命運,法蘭西斯和他的朋友艾倫路過,它的朋友經過凱撒預言:「活不到明天黎明就要死去」。結果當晚就被謀殺了。法蘭西斯覺得可疑,於是跟蹤卡里加里醫生,發現他催眠凱撒,並指使凱撒夜晚出去殺人,在死了幾個人後,警察開始追查,卡里加里醫生用一個凱撒的蠟像放在棺材似的盒子,製造人在盒子裡沒有出門的假象,來矇騙警察。法蘭西斯繼續跟蹤這個殺人犯的主謀者,發覺卡里加里醫生也是一家瘋人院的院長,一次趁卡里加里醫生睡覺的機會,法蘭西斯和醫生們翻看了他的日記,發現了他發現中古時代有人用催眠的方法指使人去謀殺別人,於是便仿效他催眠了凱撒去殺人,知道這個令人髮指的惡行被揭穿,卡里加里醫生發瘋了,看護人便強迫他穿上專門束縛瘋子的夾克,把他關進狹窄的房間裡。
本來故事到這裡,已經可以結束了,但是劇情峰迴路轉,我們發現說故事的法蘭西斯在一所瘋人院裡,他故事中的凱撒是個瘋子,他和艾倫曾愛慕的女子珍妮也是,而法蘭西斯指認的卡里加里醫生,其實是這個瘋人院的院長,他沒有被關,相反地,後面的情節是由於法蘭西斯不停地指控院長,就被穿上束縛瘋子的衣服,被拘禁起來。於是我們突然明白,前面所看到的一切,不過是法蘭西斯這個妄想症患者的幻想。這個院長表示:「我終於了解他為什麼瘋狂了,他認為我就是那個神秘的卡里加里,現在我知道該怎麼治療他了。」並以堅定的眼神,透露出對他的病情能有效治療的信心。電影至此才結束。
我看了這齣戲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它的結局讓人意想不到,好像一些極短篇小說,總在最後一兩句話讓人感到情節在意料之外,而有驚奇之感。對此安排覺得還不錯,卻沒有深思其中存有許多問題。事實上,細想一下,這個結局在情節的推演上並不合理,反而是去掉這最後一段,到院長被關為止,比較符合劇情邏輯。因為法蘭西斯描述遭遇的離奇事件,擁有那麼多詳盡的細節,怪誕但是還是可能的,很難驟然相信只是一個妄想,反而覺得情節的轉折讓人難以信服。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懷疑,電影情節既然已經是如此發展,我們就只好認為法蘭西斯的妄想症實在是瘋得厲害。何況這個結局不言而喻地暗示了電影的表現主義形式風格從何而來,如傑若‧馬斯特(Gerald Mast)所言:「我們發現了敘述者的腦子有病,突然揭示了電影布景的原則。印象派-主體派的恐怖故事世界縱貫了整個電影:街上和樓梯上怪異的圖案陰影;不規則、不垂直的煙囪和門窗;家具誇張的高度;二度空間、畫出來的房間;人物臉上畫出的皮膚和皺褶。這怪異的世界不只是布景的特技而已,也是對瘋子法蘭西斯所見的世界的精確詮釋。」此片的導演羅勃‧維諾(Robert Wiene)如此把瘋子的主觀世界與表現主義的風格布置出的世界等同,其實扭曲了表現主義風格形成的原意,原本是為了更強烈地表現情感、貼近主觀真正的感受才違反自然主義,如今成了精神錯亂下的幻覺。
後來,我在彼得‧蓋伊(Peter Gay)著的《威瑪文化》中,看到轉述了德國作家兼電影理論家克拉寇爾(Siegfried Kracauer)報導的關於《卡里加里醫生的小屋》這部電影的歷史,原來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捷克詩人雅諾維玆(Hans Janowitz)和奧地利劇作家梅爾(Carl Mayer)所編寫,其中,梅爾出生於商人家庭,做過生意,也當過街頭畫家、演員,在節日市場上演出雜耍等,由於行為反常,一度進過精神病院治療,《卡里加里醫生的小屋》的劇本中,部分的情節的描寫來自他本身的生活經歷。製片家埃立希‧龐茂(Erich Pommer)對故事的內容感興趣,就接受了這劇本,並指派羅勃‧維諾(Robert Wiene)導演這部電影,他不理會原著編劇的大力反對,將原著的故事,由瘋子法蘭西斯說出,大致的情節如同上面所描述過的法蘭西斯講的內容,但是那個翻轉整個意義的轉折,即拍攝出「影片開始並結束於瘋人院,故事的最後把法蘭西斯和他的女友描寫成發瘋,把瘋人院的院長指認為是殺人兇手卡里加里只是法蘭西斯的一場幻覺,實際上院長是個仁慈的人,他同時指出法蘭西斯精神失常的事實,並很高興宣布他將有辦法好好治癒這位發瘋的年輕人。」則出於羅勃‧維諾的改變。
影評家哈斯是兩位原著的朋友,後來回憶道:『「這兩位詩人,在一九二零年左右寫這則故事的時候-他們不只一次告訴我-希望拍成一部宣揚和平主義的電影,大力反對軍國主義。」如今電影公司將原來故事改變成這個樣子,「很怪異且是很令人驚訝的改變,把原來的意義都扭曲了。」』本來卡里加里醫生代表野蠻和權威當局,因為他同時具有主使操控殺人的罪行,以及身為瘋人院的院長的身分,對他的指控,成為反抗野蠻的權威人士的象徵,如今的劇情,去指控仁慈的院長,反而變成瘋狂的非理性行為。「克拉寇爾也這樣指出過,該片原作者想要揭發的是權威當局的野蠻和非理性,如今影片的更動卻剛好相反,反映出權威當局的大方寬容和慷慨,而反抗權威的人卻反而淪為精神錯亂,革命的觀念變成了服從的觀念。」這是從原著劇情和後來更動的劇情做比較,發現電影內容的改變,造成傳達意義的不同。我個人是較喜歡原來的故事,理由倒不是對權威當局的看法問題,因為看電影的時候,其實我一時間並沒有想到那麼多的意涵,只是覺得電影改編的情節讓我感到變化突兀,不夠合理。
《卡里加里醫生的小屋》從推出時就引人注目,至今依然具有影響力。然而,與其是它晦澀難懂的內容意涵發揮作用,不如說是它的表現主義形式,震撼了人心,我當初受它吸引也只因為看了它的一個劇照,那麼的與眾不同,古怪、陰森、又似隱藏著諸如憤怒、忌恨的激情。電影的布景師和道具師是三個「狂飆社」的表現主義畫家: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里希和華爾特‧雷曼,由他們營造出的電影氣氛,諸如那些傾斜的房屋、人物臉上被刻意畫出的皺紋、手背上的三條線,在拍攝的過程中,影片完全靠人工照明,沒有使用自然光效,創造出投射在白牆上的人物黑影的視覺效果,創造性地動用光的陰影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加上它的空間扭曲不合乎透視法,使影像中的空間有平面化的感覺,有如會動的表現主義繪畫,我不禁想起克爾希納(Ludwig Kirchner)那些以銳利的線條刻畫的行色匆匆,徬徨於街道的人物畫。
表現主義的藝術效果驚人,對人類的苦難、貧困、暴力、激情用將自然強烈的扭曲變形加以表現,然而這種風格在讓人意會一種情緒上的不安、焦躁甚至驚恐與痛苦是可能的,準確地意指某種確定的理念卻不容易,表現主義藝術家多半是反對權威的,在羅勃‧維諾導演對原著的篡改後,結果變成支持權威,表現主義的形式風格反而突顯的是法蘭西斯的瘋狂妄想。對被殺害的恐懼,以及對害人者的憤怒,和謀殺案真相未明時的疑慮不安,原本可以用表現主義風格來支持,形式與內容在這個意義上獲得配合,然而,導演卻把這種表現主義形式歸因於法蘭西斯的病態,從而也改變了表現主義風格的意義。
所以,儘管《卡里加里醫生的小屋》電影的成功,與故事原著和布景師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導演的更改結局,使得內容和形式都變了調,這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巧妙地轉移對權威當局的指控和憤怒,成為想反抗者的不知恩典和精神錯亂,可謂是能倒轉乾坤、化白為黑了。彼得‧蓋伊顯然是把責任歸給導演羅勃‧維諾,說他「大幅改變故事的架構,並用獨特方式拍攝這部影片。」可是在潘天強著的《新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中,卻指出當時德國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電影隨戰火被毀掉了,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好萊塢影片在世界稱霸,模仿既沒有出路,「製片家埃立希‧龐茂就想以古怪來構成德國電影的風格。他買下了這部關於精神病故事的版權,自己動手改編,又請了三位『狂飆社』的表現主義畫家作為他的布景師和道具師。」如此的話,《卡里加里醫生的小屋》這部電影,不管是內容和形式風格,都以製作人埃立希‧龐茂的意志為依歸,內容自己改編,形式則是找他屬意的人來設計。是不是他對原著故事中的反抗權威當局的意念清楚洞悉,想到這是對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上層人物,以電影劇本的方式傳達出懷疑、不滿和反抗意念,為了避免真有些下層的人看了電影受蠱惑起來造反,於是想了這麼個手法,將反抗者說成瘋子,醫生則為慈善的好人?如此因為原著中的情節大多還是演出,既不損害故事的趣味性,也避免了無意中煽動起叛亂的危險。那麼,這個電影出乎意料的結局,是製作人刻意地安排,以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囉,看資料應該就是這樣。不管是導演還是製作人做的手腳,結局的更改相信並不只是為了藝術效果,而是故意曲解原創劇本和表現主義風格的反抗權威意念,讓它們成為瘋人妄想,在觀眾面前成了供娛樂的玩賞對象。幸好,以後的表現主義電影,不再把表現主義僅當作是瘋人的敘事視點來看待,而是讓它在創造恐懼與幻想故事中起到風格化的作用。例如《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等一系列影片,他們同是關于謀殺、死亡和暴力的主題的表現,也用表現主義的形式風格,卻是用來增強情緒的強度,將電影中想要達到的陰森、詭異、驚恐等氛圍,用扭曲變形的表現主義風格達到,其效果往往比自然主義風格更強烈、更具有激發觀眾情緒的效能。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