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風獅爺的祝福──速寫《我從金門來》﹑《走出海島的金門人》

發布日期:
作者: 呂紀葆(新加坡)。
點閱率:791
字型大小:

2005年8月我從工作30年的崗位退下來,自由、充裕的時間讓我更能追求理想,享受從未曾有的文學創作與活動空間。在一段蜜月期,調適上班工作與賦閑在家後的悠悠心緒,計劃著作出版、參與國內外文學活動、旅遊觀光、省親訪友,成了我未來的人生目標。
打從80年代中參與金門族群活動以來,對金門先民因為家鄉土地貧瘠,為求生存而遠渡重洋,赤手打天下的辛苦和拼搏精神有很深的體會和感觸。黃木榮、洪天送、方水金這些鄉親,在我和他們比較頻繁的接觸中,每一次的聆聽,都是一篇感人的篇章,一則動人的故事。「我應該把這些奮鬥的經歷寫下來!他們走過的那一段歲月,艱辛困苦,畢竟不是今日富裕的新一代所能想像的。」我心忖。我於是在辭職那年10月開始策劃,在鄉親們的支持和鼓勵下,半年後(2006年4月)順利出版了《我從金門來》這本採訪了12位新加坡金門鄉親的奮鬥創業故事。
該書由金門會館黃祖耀主席撰序,另一位序文作者為現任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劉宏教授。
《我從金門來》
《我從金門來》的12位受訪鄉親,回鄉超過80次,金門原鄉無人不知的洪天送,因家鄉生活艱難,不得不在1947年20歲時,揮別親人,帶著村口那一尊風獅爺的祝褔,隨著鄉親飄洋過海,來到新加坡投靠二叔父。二叔父以划舢舨為生,洪天送很自然地步其後塵。由於年輕力壯,更為了多賺一些錢,他早出晚歸,有時也顧不了三餐,一天勞動十多個小時。雖然,每趟收費僅是一角錢,但生意好時,一天整百人次,每個月收入可高達三百元呢!在那個普通職員月薪可能僅是五十元的年代,洪天送三年賣力搖槳,省吃儉用,著實給他儲存了一筆錢,為日後創辦駁運公司奠定了經濟基礎。
2007年6月6日出版的《天下雜誌》第373期,以「突圍三部曲: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作為封面故事,並專章聚焦「金門幫」;翌年11月3日,臺灣媒體《商業周刊》第1093期,胡釗維也以「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作為封面故事,用巨大的篇幅描述金門人早年冒死離鄉出外打拼的血淚經歷。洪天送是被引述的典型人物之一。「洪天送剛來時就住在『估俚間』(註1)裏。房間不大,卻住了四、五十人。他有時為了多賺幾個錢,晚上回來晚了,房間睡滿了人,只好踡縮曲身在神桌下。」(註2)這樣的移民艱苦生活,雖然已是半個多世紀前的陳年舊事了,然而洪天送每一次回想,每一回對人訴說這一段辛苦的日子,我們總會看到他激動通紅的臉,眼眶裏閃爍著淚光!
1937年,日軍鐵蹄來到金門。9歲的方水金,跟著母親和姐姐逃難到新加坡與父親團聚。由於家境貧窮,僅讀一年私塾的方水金,先後當過童工、高爾夫球場小球童、貨倉小管工、「九八行」(註3)雜工等。在「九八行」工作了四年,方水金18歲時向友人籌措了三千元,開始和朋友合夥做生意,惜缺乏經驗,終於被印尼奸商所欺詐,最後幾單大宗貨物全都收不到錢。方水金面對如此沈重的打擊,卻絲毫不退縮。他毅然地踏入一家運輸公司當苦力,每天在港務局的碼頭貨倉裏搬運重甸甸的土產和貨物。為了盡速還債,他甚至加班多賺錢,一天睡不到幾個小時。後來,他用辛苦儲蓄的錢買了兩輛舊囉哩車,開始闖蕩天下。方水金還和一位親戚,每逢星期五下午駕著囉哩車,跑了數百里到馬來亞丁加奴去採購大樹桐,並在星期日趕回新加坡,把大樹桐賣給火鋸廠。十多年的來回奔跑,風雨不改,讓他賺了一些錢,累積了日後發展運輸業的資本。
信手舉出洪天送和方水金這兩位德高望重的金門鄉親為例子,無非是讓讀者知道,最早的金門移民多以勞力,或是當店員、學徒換取三餐溫飽,但他們都能發揮勤儉刻苦的精神,努力改善生活。他們有些在工作一段時日後,累積資本,從事各種商業買賣活動,不僅為自己創造財富,也在促進早期新加坡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一定的貢獻。書中所寫的另幾位鄉親:楊清芳、蔡端拱、蔡水土、王永堯、楊掽炮、蔡國霖、林長鏢、盧振東,都是典型的例子。
至於出身環境良好的陳國民,其父陳永福在四十年代中經與親人合創「友誠貿易公司」,為陳國民日後從商奠定了基礎。陳國民又懂得順應社會的需求,從最初的土產(註4),進而電腦,甚至建築材料,友誠貿易公司的業務在80年代如日中天,陳國民也因此擔任金門會館副主席,及多個社團要職和顧問等。
12人中唯一受過大學教育的陳佳模,6歲從金門南來,高中會考以優異成績進入南洋大學生物系。畢業後,陳佳模沒去政府部門任職,或是當老師,而是進入姑丈經營的出入口商行學習做生意。八年後,經姑丈的同意,陳佳模出來與鄉親合創「松茂」貿易公司。最初,為了打開市場,他四處走訪巴剎、雜貨店和香燭店主,往往工作到很遲才回家,但他從不抱怨。由於他的勤奮,向他拿貨的巴剎(註5)攤主和雜貨店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其後,他在妻舅的協助下,創立了「益茂漆業私人有限公司」。30多年來,公司數次擴大規模,員工也增加到目前的八十名。
應該一提的是,多年來海外打拼成功致富的金門先輩和鄉親們,無不捐資參與家鄉的民生建設和教育事業;許多宗祠、宮廟、學堂、屋宇的建築,都有他們因為地緣或血緣的那份血濃情深的凝集,也是離鄉人與家鄉割不斷的感情聯繫。進入21世紀,金門大學的成立,何嘗不是海內外金門鄉親的共同意願與努力!
綜觀上述鄉親的成功秘訣,那就是刻苦耐勞、勤奮努力。溫文爾雅的陳佳模表示,經商的最主要信條,便是注重信譽,真誠待人。他引臺灣星雲大師所說的話:「一個人的成就,在於日積月累;一個人的成功,在於堅毅不拔」自勉。因此,在逆境中固然要奮勉向上,但在順境時,也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而這,綜觀其他創業的金門鄉親,不都是如此嗎?
坦而言之,《我從金門來》出版後,頗受重視與好評,確實給我很大的鼓舞。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宋怡明 (Michael Szonyi) 說:「讀了呂紀葆《我從金門來》以後,我對老一輩華僑在新加坡的辛苦和奮鬥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遠離家鄉,移民到一塊新的土地,努力落地生根,而永遠忘不了家鄉和親戚,這就是國際華僑的特點。呂先生所收集的十二位金門同鄉的口述歷史,清清楚楚地描述了華僑的跨國家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他們的個人經歷會讓一般讀者很感動,對研究者則很有啟發, 希望也會加深下一代金門華僑的後裔對家鄉的認識, 並引起他們對其前輩經歷的興趣。」
另一位對華族歷史素有研究的日本漢學家,目前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合田美穗教授也指出:「這本書讓人知道新加坡老一輩移民拼搏努力建設新加坡的貢獻。新加坡發展的背後有著這些前輩的奮鬥。我認為這是一本很有歷史價值的讀物。據知,現在很多新加坡的年輕華人不知道自己的籍貫;有的更不知「籍貫」的意思,更不用說為自己的籍貫感到自豪了。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新加坡年輕人尋根的渠道,並讓他們體會到新加坡先輩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從金門來》出版後三年,金門縣政府重新包裝,於2009年將該書納入<金門鄉僑訪談錄>系列之一種,這是我始料不及的,趁此機會由衷地表達我的謝意!
《走出海島的金門人》
2010年9月中旬我第五次返鄉,卻是首次帶著孩子,陪同母親、妹妹回到我童年生長的地方。某夜,在喝了愁緒撩人的高粱老酒後歸來,與到訪的《金門百年庶民列傳》總編輯李褔井鄉親談得興起,我終於接受了委託,參與了這套叢書之一的南洋篇《獅城人語》的撰寫工作。這套「旨在記錄一座島嶼,見證一個時代」(註6)的叢書在2011年7月30日在臺北國家圖書館舉行新書發布會,我參與並見證了馬英九總統所說的「金門故事、金門精神」(註7)。同年五月中旬,《獅城人語》的新加坡版《走出海島的金門人》也在獅城推出。
我很感謝時任新加坡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呂德耀部長為拙作《走出海島的金門人》寫序。他指出:「這部著作生動地把金門人的精神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為金門人了解自身的文化價值提供了有用的參考。……希望讀者們能從《走出海島的金門人》所描述的人物身上獲得啟迪,從而找到寶貴的精神財富,讓他們終身受用。」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江柏煒博士也指出,「(作者)以他特有的豐富觀察與細膩文筆,寫下一些點滴的、個人的、家族式的小故事。但儘管是報導文學式的文體,卻能彙整為一篇口述式、史詩般的大歷史,提供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者很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坦白地說,這些資料的整理有其迫切性與時效性,一旦一個世代完全凋零,我們再也尋不回這些生活歷史。」他們兩人對我勉勵有加,我是由衷感激的!
《走出海島的金門人》12位鄉親中,除了林再球是南來的鄉親外,其餘11位都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後裔。林再球在1968年,以畢生儲蓄的二千多新元購買了一輛中古貨車,開始他的創業之旅。今天,「金順利」已是新加坡馳名的品牌,它提供一站式的重型物流服務。
11位金門人後裔中,陳篤漢、黃章聯、王顯榮博士,分別是新加坡金門族群聞人陳普地、黃木榮、王濟堂的公子。這些在南洋生長的金門人,秉承了家鄉海島子民刻苦耐勞、堅毅不拔的奮鬥精神,在所從事的行業中卓有成就,引領風騷。當年,祖先為生活而離開金門海島,而今,生長在南洋這塊土地上的金門後代,也在為理想而努力,透過辛勤的汗水和執著的信念,更把驕傲和亮麗裝點到全世界。
陳篤漢領導的「金德隆」,是一間歷史悠久的船舶物資供應商。一百年前,陳篤漢的祖父陳仲命在丹戎禺開了一間叫「金德隆」的雜貨店。除了售賣一般日常用品之外,也提供伙食給當年載貨來新加坡的印尼舯舡。後來,聽取這些印尼客戶的意見和要求,也兼營索絡及其他船具用品。日據時期,陳仲命先生經營的雜貨店,幾為日寇所掠奪,蕩然無存。新加坡光復後,陳仲命東山再起,但他已把生意從雜貨轉移到索絡,專營市場所需要的椰棕索和呂宋索了。公司後來由陳篤漢的父親陳普地料理。六十年代中,陳篤漢到公司幫忙,努力開拓新市場,並使業務趨向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索絡業,也發展成為油槽船供應商,和提供鉆油臺配件,例如鋼纜、尼龍繩等及其他支援服務的海事船具供應商。今天,「金德隆」已是一間擁有員工200名的上市公司,其成長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崎嶇不平的。「金德隆」有今天的輝煌成就,套用陳篤漢的話,就是刻苦耐勞,與時並進,鍥而不舍,勇往向前的拼搏精神!
黃章聯的父親黃木榮,年僅12歲便離鄉背井,到印尼的峇眼亞比亞比與父親團聚。為了生活,黃木榮嘗盡各種艱辛苦辣,他當過雜貨店的學徒,也做過小販擺賣豆湯,他甚至也當過苦力。40年代,黃木榮和幾位朋友租船跑碼頭,短短兩年便已擁有七艘帆船,賺了不少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黃木榮移居新加坡,從事土產出入口,主要是丁香、咖啡、胡椒等貿易,後來成了丁香大王。黃木榮在2010年逝世後,黃章聯克紹箕裘,除了從事房地產、證券投資生意及土產之外,也經營香精、食品添加劑、石蠟等化工原料和鋼管之類的建築材料。
王顯榮博士的父親王濟堂於十歲那年隨母親南下新加坡,與在那兒經營木材及其他建築材料生意的父親團聚。中學畢業後,他北上中國暨南大學深造,返星後不久結婚,先是開雜貨店,後經營土產出入口,並擔任英商有利銀行營業顧問。從銀行退休後,他更收購一家提煉植物食油的華豐工廠,擴展使之成為多元化的公司。鼎盛時代,王濟堂成立了華豐集團,屬下十多間公司。王濟堂逝世後,擁有英帝國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的王顯榮博士,出任華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他同時也擔任另數家公司的主席職位。
本書中的方耀明和方耀清是兄弟,父親方文言於25歲時南來,70年代靠著一艘小船,克勤克儉地把三男四女養大。方耀明和方耀清兩兄弟,童年時便與船為伍,長大後也選擇了與船有關的行業,發展了屬於自己的亮麗天空。
其他鄉親人物,例如從機電安裝到企業管理的王培坤、開拓朱古力市場的呂立岩、經營五金生意的李篤從、從事建築行業的黃正發、要讓全球華人都喝Super Coffeemix的張騏牧、熱心印尼家鄉公益事業的陳建邦,他們的商業範疇,不僅僅局限在新加坡,甚至走出本區域,生意環球化。走出海島的金門人,他們的成長閱歷、奮鬥經驗、創業激情和人生理念,儘管有所不同,但島民不屈不撓、永不向困難低頭的特性卻是共同的。走出金門,另一片天空是美麗的;踏出獅城,地球上的每個角落,也一樣陽光燦爛,處處有花香!
臺北《商業周刊》評選的南洋「金門幫十大名人」:黃祖耀、楊忠禮,張允中、黃進益、陳成龍等等,是家喻戶曉的的翹楚人物。我這兩本書裏所訪問的金門人,只是我所熟悉,並且從事商業的鄉親;出發點也在於配合商業社會,以商貿經濟為考量。實際上,已故和今天各行各業的卓越金門人為數不少。在這方面,大力追蹤報導的楊樹清功不可沒,近日推出的《金門鄉訊人物誌>足以說明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其他如董群廉、王先正、江柏煒博士、陳延宗等,也為南洋的金門人補白了他們付出的血汗與努力!
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在《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序文裡寫道:「金門人能夠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出發,成就於大華人圈,享譽於東南亞,影響力遍及兩岸各行各業,無非就是儒家士族的道統思維加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金門的存在不僅在歷史上促進了臺灣的去蠻荒化,在最近的半個多世紀也為臺灣的安定與繁榮付出代價。簡單地說,金門是形塑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的!在風獅爺的祝褔下,更多的金門人將以他們的專長,譜唱源自浯島的美麗樂章!
註1:估俚間,即勞動階級居住的地方。估俚,與「苦力」諧音。見《我從金門來》,第98頁。
註2:同上。
註3:九八行,代客批發土產,包括貨價、征收傭金,例為百分之二,故稱。九八行不是零售商,實為生產者與大批購買者的仲介人。
註4:土產:指咖啡、橡膠、椰幹、胡椒、甘密與碩莪粉等南洋當地的產品。
註5:巴剎:馬來語Pasar 之諧音,菜市場之意。
註6:見《金門百年庶民列傳》,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序。
註7:同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