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戀家外一章
1989年10月,一位文友拖著我去拜會蕭乾,引為終身一大憾事。此人以《大公報》駐英特派記者身分,曾在倫敦混了七年,習慣了洋人生活,安排「下午茶」接見我。我們三時前到達蕭府,為了禮貌,我贈送蕭乾領帶一條,坐下,茶几上擺著一杯清茶,一碟餅乾。蕭乾開門見山問我:「你看過我什麼作品?」
我有一個習慣,凡去拜訪知名人物,總先將對方的身世背景、著作功績瞭解之後,才敢前往。那次訪問蕭乾,朋友並未事先告知,確使我措手不及。海峽兩岸斷絕往來數十年,北京的蕭乾大抵孤陋寡聞,以為像我這樣的人,是他的粉絲,想求他簽名、拍照。他的這種傲視客人的態度,使我不滿。但我依舊保持和譪態度,向他謙虛地說:「您寫的《人生採訪》,對於三○年代山東的水災,給我印象很深。因為我是山東人。」
蕭乾的私生活很爛,他結婚四次,僅次於柏楊。「文革」時愛打小報告,這是詩人牛漢在回憶錄所寫的:「蕭乾還狡辯,我是老記者,技癢,不寫不成啊。……蕭乾人緣很不好。」
蕭乾先生年紀比我大,卻體格硬朗,從櫃子裡提出一包書,是辭典,很重。他對我說:「今天我通知老黃把你約來,就是托你把這些台灣作家辭典帶回台灣。」
我識大體,裝作感激涕零的表情,向他致謝。對於他們的統戰工作,深為感慨。接過一包沉重的書,告辭。
蕭乾是1946年春自英返國的。他自命「貴族的芝蘭」,卻被郭沫若斥為「政治扒手」,這話有些偏激、過份。不過,蕭乾並不想返回戰雲瀰漫、民不聊生的祖國。他還是想到英國去,進劍橋大學講中國文學。反正他怎麼講,洋孩子怎麼聽,混麵包吃,不難。
那時,蕭乾在香港《大公報》工作,坐在辦公桌,口中唸叨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夢雷特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當時,香港中共組織有關方面負責人方方、楊剛、喬冠華、李純青(台北人。日本問題專家)、龔澎等人,對他進行了爭取工作,並得到一定的成效。
歷史證明,中共當年爭取蕭乾回國,並非智舉,而是做了一件蠢事。說句俗話,不值。當初若不是楊剛出面,蕭乾是不會回北京的。楊剛,原名楊濱,《大公報》社評委員、香港工會外事委員會刊物《中國文摘》編輯,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地下黨員。楊剛還會寫小說、詩歌,翻譯作品。她在建國後曾任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祕書、中宣部國際宣傳部長。1957年因遺失一本重要筆記本,精神苦悶,十月七日自殺。這是後話。
蕭乾晚年曾回憶北上原因時,這樣寫著:「當時促使我做出決定的就是『回家』這個念頭。家像塊磁石,牢牢吸住我。我像隻戀家的鴿子那樣,奔回自己的出生地。」﹝註﹞
蕭乾到了晚年,還說這種欺瞞讀者的話,實在可笑。「鴿子戀家」,一派自由主義瀟灑風度。這和台灣一個專門作秀的詩人,用一首<鄉愁>,妄想糊弄海峽對岸的億萬文藝小青年,孰不知他為了竄紅文壇,四面討好,八面玲瓏,這是酒家女的伎倆,怎是文人的正派作風?
蓋棺論定,蕭乾先生直到暮年,始終沒有覺悟,他依然用魯迅先生所說的「瞞和騙」的手法,以「自由學人」的身分,糊弄海峽兩岸的文化人。可悲。
讓那些虛偽的、不關懷民族疾苦的詩人作家跳海去吧!
歷史證明:長江後浪推前浪,「帶地圖的」聰明文藝青少年,將會陸續湧現出來。
﹝註﹞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中國文聯公司,1991年版第225、226頁。
美食「滷肉飯」
最近坊間出現一冊宣傳品,考證「魯肉飯」源自山東,引起爭議。郝市長代為辯正,魯肉飯應為「滷」肉飯。它是咱台灣大眾化的小吃。
過去,我逛飯攤,常見「魯肉飯」的招貼,覺得彆扭,一定是寫了白字,以訛傳訛,無人辯正。我愛吃「魯肉飯」,曾寫過一則雜文,提出質疑。這次竟然將「魯肉飯」來自山東的考證文字,印在一冊精美的宣傳品上,還扯出孟子時代的歷史,真讓我這個山東人心驚肉跳。
歷史證明:山東一百零八縣自古以來,沒見過「魯肉飯」。
抗日八年,日本盤據濟南。偶而聽見巷口傳來小販的吆喝聲:「大米乾飯,巴子大肉!」
少年不知愁滋味,嘴巴饞,一年到頭吃窩頭、棒子麵餅,我央求母親,當時她許下願,只要我考上「濟南中學」,她一定給我買一次,解解饞。可是眼看我唸初二了,媽還是那句老台詞:「大米飯,咱家怎吃得起啊。一小碗,五塊錢,三兩口就沒了。兒啊,你傻呀!」
所謂米飯,只一小勺,盛在一只小碗中,上面放著一小塊紅燒五花肉,這就是「巴子大肉」。這個「巴子」,我研究了七十年始終沒有研究出來。過去,山東人從未吃過大米,只吃「小米」,如今聽到山東人吃「魯肉飯」已二千年,難道我真像俺媽說,傻瓜?
魯肉飯的「魯」,應該是「滷」,它是咱台灣的傳統小吃,像日本的壽司,韓國的泡菜一樣。不過,我覺得「滷」還是有語病。滷肉飯上灑的是「燥子」,不是「滷肉」。魯肉飯是細切的肉,瘦肉較多。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記述:「且如豬肉名件,或細抹、落索兒、精鈍刀、丁頭肉、精竄、燥子肉。」《水滸傳》第三回有一段話:「再要十斤寸金軟骨,也要細細地剁做燥子。」因此,我曾有將它改為「肉燥飯」的念頭;不料轉念一想,「燥」字音「騷」,念出來刺耳,還是「滷肉飯」適合大眾的口味。
滷肉飯的歷史悠久,經濟實惠,若是飲食業努力發展,它的前途一片光明。它比牛肉麵、小籠包的前景廣闊,因為咱台灣的大米,馳名亞洲,它終會把壽司壓下去的。
每逢吃滷肉飯,嚼著黃鹹菜片,心裡總湧現出慈母的神情。她若活在台灣,親眼看見她的傻兒低著頭,吃滷肉飯,她會喜極而泣啊。
不過,這個傻兒已是白髮皤皤,八十出頭了。
有生之年,我會親眼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川流不息,湧向台灣,為了品嚐滷肉飯。不用張貼廣告,也不必宣傳,我堅信這個情景一定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