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軍中御廚在陽明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971
字型大小:

家庭經濟貧困,母親自幼教他烹飪,祖籍浙江平湖縣的周水根,民國十九年出生,登記戶口、陰錯陽差,身分證登載民國十五年。
家鄉種田、生活艱難,周水根十歲習做家事、十五歲勤耕農事,赤腳下田一身汗,為家犧牲又奉獻。日子本已清苦,十八歲那年,父親又與世長辭,家中惟一男丁的他、雪上又加霜,災難降臨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是上蒼對他的一種折磨……。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強迫去當兵,十九歲的周水根與其他青年,總共一百多人被抓到一間廟宇,人身不自由、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縱然米飯配蘿蔔,他食不下嚥心難過。前三天,周水根不吃不喝也不睡,惦念慈母與姐妹;第四天,他告訴自己,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與家人團聚,因而強忍淚水進食;在被關廟裡一個多月後,始被分發到上海第二○八師警衛營第三連。
數月沒吃豬肉,第一餐覺得很可口,嘴角泛了油。同鄉數百人,相見在營房,夜晚睡覺、大家都想逃;當周水根半夜醒來,身旁沒有伴,營地獨留他一人,冷冷清清很孤單,睡眼惺忪的他,眼前迷濛地,只見連長派人抓逃兵,大部分難逃他們的手掌心。而周水根服從命令沒逃走,長官欣喜在心頭,爾後的差別待遇有原由。
同年,國共內戰依舊在,二○八師的警衛營負責保護師部的安全,不必去參加作戰。當共軍發動攻勢,國軍屢受打擊,節節敗退,終於端午節過後,軍隊撤退到台灣,國軍與共軍各有勢力範圍,國軍統治台澎金馬、共軍佔據中國大陸與大部分沿海島嶼。
奉命撤退的國軍,在登陸艇上撐了一星期,人擠人,有飯吃、沒菜配,船艙上面空氣好,呼氣順暢沒煩惱;船艙下面氣味差,死了許多承受不了的士兵,抬屍身、往海裡丟,心裡默禱、陰間路上好好走。
大船停泊在高雄碼頭,他們尚未上岸,政府每人先行發給老台幣、安撫他們的情緒;而港口很漂亮,岸上許多人擺攤賣香蕉,周水根把放在綁腿裡的錢,不留分毫、全數買個精光,與連上弟兄共分享,品嚐這美麗寶島的水果香。
周水根從高雄碼頭登岸,隨軍隊直接乘坐火車到花蓮北埔營,駐守期間三個月,每天出操和上課。同年九月,移防馬祖南竿,部隊的番號是九十二師警衛營。海邊多海風,警衛營負責保衛師部的安全,不必去站崗守海防,惟有每天晚上由班長帶隊,每組三人、摸黑去查哨,看衛兵有否在睡覺。
時為上兵的周水根,有一晚執勤任務、遇大雨,勇往直前不畏懼;路面高低不平,復又天雨路滑,運勢不佳的周水根滑了一跤,傷了右腳的膝蓋,長官讓他休息了一個星期、不必出勤。
周水根白天上課出操,晚上巡海哨,馬祖待了一年多,於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乘坐登陸艇回台灣花蓮原駐地,師長將九十二師擴編,警衛營編制到第八師,其他單位的人員編到另外的兩個師。
第八師警衛營的營區在屏東潮州國小附近,花蓮多地震,駐防時刻很平順,沒有天搖地動的危機;當周水根移防屏東,花蓮卻來個大地震,連潮州都感受到它的威力,他們辛苦挖的交通壕,一夕之間都被波及,只得備妥圓鍬、十字鎬,重新整修與開挖,以備戰時之需要。
當年,陳誠副總統的公子陳履安,就讀於潮州中學,周水根慕名一睹風采,好奇的與同伴跑去看他,原來長官的孩子和他們沒啥差異,同樣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只是身分不同而已。
民國四十一年,第八師又改編九十三師,沒有了警衛營,周水根被編到第三營當步兵,軍階仍然是上等兵,駐地在林邊,依舊是一般的訓練和工事。
民國四十三年,步兵單位擴充成砲兵營,周水根因表現稱職,升了下士,長官要他學開車,他沒有意願,連長則數落他說:「你這傻小子,為何不去學開車,很多人搶都搶不到。」周水根在連長的鼓勵下,進入駕訓班,學會了當駕駛,先開普通車、再開十八噸的砲車。
民國四十五年雙十節,老總統主持國慶大典,周水根開著砲車,從桃園到台北,參加國慶閱兵;膽子小、會害怕,深怕砲車開到一半、突然熄火,那是會被關禁閉的,前一天就加強保養、將砲車擦拭得乾乾淨淨,當任務圓滿地完成,才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升上中士。
雙十過後,周水根移防台南,守著砲兵歲月開砲車。而於四十六年,輪調馬祖北竿;南竿與北竿之差異,如同大金門和小金門之間的差別,此際,周水根已是上士砲兵班長。在馬祖期間,每天與六輛砲車、五輛大卡車、四輛吉普車和三輛四分之三的車子為伍。
周水根忠黨愛國,盡忠職守,於民國四十三年加入國民黨,定期開小組會議,至四十六年始獲頒黨證,迄今黨齡已近一甲子,是忠貞不二的老黨員。
民國四十八年,周水根移防桃園中壢,並於四十九年首次來到金門前線,隸屬金防部砲指部的陽明砲兵營第二連,全連一一八人,眼前一片荒地,沒花沒草沒樹木,既無水、也沒電,駐守碉堡、吃不飽、睡不好,常常偷挖百姓的地瓜來充飢。
民國五十一年,周水根移防桃園虎頭山,復於五十三年二月再次回到陽明這地方;五十四年營長鼓勵他考軍校,他順利考上,但陸總部來函,礙於規定、超齡不能就讀。
民國五十七年,周水根調到金防部小廚房,為各處處長及副參謀長、副主任煮三餐,四菜一湯的梅花餐,由周水根與同階的另一位上士共同烹飪。隔年,司令官小廚房有一個廚師退伍,由周水根遞補;六個人一起煮,一人負責一部份,周水根管煮主食飯,他的麵食多變化,搭配家鄉口味,可做出好幾種料理,司令官馬安瀾及其夫人與各級長官讚不絕口。
服侍大官的小廚房,常有上校軍官以職權準備食材,考驗他煎煮炒炸的功力,周水根煮好是應該,不合意、則被刮鬍子。
民國六十年,周水根有在這座島嶼落腳的打算,於是透過李老太太的幫忙,於五月十五日和祖籍古寧頭、隨同父母搬到陽明居住的李星琪結為連理,婚後,李星琪冠上夫姓。早在數年前,周水根於砲兵福利社的小吃部,就認識了李星琪的父親,李父常在中午時間,到小吃部啜飲一小杯五加皮酒配滷味,和周水根一見如故;說親期間,多人搞破壞,周水根誠意感動女方,終抱得美人歸。
民國六十二年,周水根離開小廚房,調到金防部主計處,除泡茶、掃地,沒什麼壓力。而婚後育有一對兒女的周水根、為了照顧妻小,他選擇離家近的營區,於六十四年重回陽明砲兵營地,因家就在營區附近。
十九年次的周水根,原該於六十九年退伍,但身分證登載錯誤,六十五年即提前離開軍旅,解甲歸田當百姓,落腳在妻子娘家居住的陽明。那時,居家附近駐軍多,為了養家糊口,周水根在自家門口,擺了一張小板凳,以曾經學到的一點小本領,當起了剃頭師;雖然剃一個頭,僅賺取兩塊微薄的工資,但對於困窘家計、不無小補。
民國六十五年,周水根憑著在金防部小廚房所練就的一身烹飪技藝,開起了陽明菜館,炒麵、炒米粉,加上口味獨特的滷味,迎合了阿兵哥的口味,生意蒸蒸日上。又於六十八年,鑽研水餃的製作,以麵粉加水揉捏,再桿上一張張的小麵皮,沒有機器、全靠人工;內餡則以豬肉攪拌蔥末,成本雖然高,品質不折扣,吸引許多饕客、千里迢迢來品嚐它獨特的口感。
民國七十八年,兩岸開放後,周水根從香港、輾轉回大陸探親,家鄉沒什麼改變,依舊落後;當他八十一年再次回返鄉,故鄉卻已突飛猛進、快速地繁榮。爾後的每年,周水根至少回鄉一至二趟,看到家鄉進步的情景,內心的感慨溢於言表。以前做生意、開店,都是公營,如今則由商家自由發展、多方經營,他感到安慰。
民國八十二年,其子周子傑與蔡彩虹小姐完婚,兩人均得到他的真傳,習得了烹飪的技藝。不久後,周水根退居幕後,將菜館交由子媳經營。兩夫妻沒讓他失望,戮力以赴地將水餃生意發揚光大,遠近馳名,而陽明菜館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的歷史,堅持用手工,亦雇工來幫忙。
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周水根的血壓飆高二二二,中風昏迷在家中,周子傑背他上醫院,次日送台灣仁愛醫院,住院十二天,出院見陽光,回到家中休養二十餘天,健康逐漸恢復。
中風後的周水根,精神雖不錯、聽力也沒受到影響,可惜沒胃口、腳無力,照了胃鏡沒問題,就是人太虛,以前犧牲奉獻沒飯吃,現在有錢卻吃不下。他告誡年輕人,三餐要吃飽,健康才會沒煩惱,肚子千萬別餓到。
周水根夫妻鶼鰈情深,妻子李星琪,終日守著一老一小;遠嫁台灣的女兒,生了兩個外孫女,最小的五個多月,不忍女兒太辛苦,將外孫女接來金門照顧,每天餵奶換尿褲。
曾經當選八十五年第十八屆優秀榮民子女的周子傑,感激其父周水根一路的栽培,雖然外省籍,但他強調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其妻蔡彩虹曾任兩屆鎮民代表,他則前進議會,外省籍的榮民第二代民意代表,他是目前惟一的一位,期望任何一個團體,不要有省籍情結。而在民國一○一年高票當選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他,語重心長地呼籲、鄉親同在這塊土地成長,能夠拋開地瓜與芋頭的思維,大家都是好兄弟好姐妹。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