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四月十二日浯島迎城隍

發布日期:
作者: 溫仕忠。
點閱率:802
字型大小:

大陸各重要城市,普設城隍,易泰曰:「城隍神名」,且有悠久歷史,舊時有城池就有城隍,城外有溝池,多與軍事有關,以保境安民。後唐清泰中(公元九三四年)始封王爵,及明初,京師邵縣,為壇以祭,明朝加封城隍府為「威靈公」,州為「靈應侯」,縣為「顯佑伯」,後有改建廟宇,加公廨,設座辦事,如長吏妝,清代仍之,列入祭典,此為城隍設壇,封爵、設廨辦吏,奉祀祭典大概之情形。
俗說城隍無固定,有德者居之,清蒲松齡所著「聊齋誌異」,有考城隍一則,記述廩生宋熹,死後為河南城隍之趣事,故我國一般民俗相傳,在一縣之內,縣官管陽事,城隍管陰事,陰陽分治,久已成習。
金門縣志兵制略記:金門舊屬泉州郡同安分縣,地方兵制,計有衛所軍、巡檢兵、鄉兵等之設,明初為防倭寇、海盜、紅毛夷、嘉靖以返,為禍最烈,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置金門守禦千戶所,設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百戶一員,試百戶一員,鎮撫一員,差操屯種旗軍舊額一千五百三十人(以後略有增減)。
舊金城原為明朝千戶所城,江夏侯周德興、馬福、興、泉、漳四郡刺史,乃在浯洲之南,距后浦五里,東、西、南隔海,北阻山,築守禦千戶所,周圍六百三十丈,基高一丈,高連女墻二丈五尺,窩舖三十六,外有環壕,深廣丈餘,東、南、西、北門,各建樓其上。明正統八年,(公元一四四六年),指揮劉亮,千戶陳旺,增築四門敵樓,嘉靖三十七年(公元一五五八年),所署燬於火,清康熙重修,為總兵官駐紮,總兵官陳龍,以所城稍圯,人煙稀少,移駐后浦,城遂廢,現北門尚有老街,西門有舊城垣、南門有酒廠、東門新建城樓,可作遺跡標誌。
清代設金門總兵署,初為防倭寇、海盜、紅毛夷,後為防鄭成功,後裁鎮設協,兵營陸續裁撤無存。
后浦浯島城隍廟,建於清初,在后浦西門舊左營署旁,久圯,清嘉慶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左營游擊文應舉,倡捐款銀元二千二百兩重建,後經數度修葺,至民國六十二年翻修,八十五年四月完工,墻壁用花崗石砌成,山水花鳥,龍紋鳳彩,古色古香,廟貌煥然一新,廟門有聯云:「欲進此層門,須先自問心有何愧。乃生乎斯世,要當深思德必無慚。」廟壇一聯曰:「造物最忌者是巧,任他巧計千般,徒作惡人,未必便宜得去。神明唯格之有誠,只此誠心一點,廣行善事,自然感應能通。」以上兩聯,極具教化作用,特予錄出。
金門自民國卅八年,十月廿五日,古寧頭戰役以後,繼以四十三年「九三」,及四十七年「八二三」,兩度砲戰,遭逢兵燹,賴我十三萬軍民,保衛復興基地,金門走過卅餘年烽火歲月,迎神賽會,多為停辦,迨至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戰地政務解除,迎神遊行,逐漸恢復。
近年來兩岸小三通開放觀光旅遊,宗教文化交流頻繁,本年四月上旬,金城北門北鎮廟,敬邀湖北武當山玄天上帝,來金遊行,並聘廈門海滄區歌劇戲公演,在廟口豎立「武當分鎮」石牌一方誌慶,廈門海滄區青礁慈濟祖廟,舉辦宗教文化節,邀請金門民眾,組成進香團八百人,宮廟十餘家,兩岸三地一百二十餘家宮廟,共同參加頌典儀式,金門縣長李沃士,率各局室主管,鄉鎮長及代表會主席,亦以五月十八日上午在慈濟宮廣場,以貴賓身分觀禮,藉宗教文化,舖設和平之路。
城隍誕辰,各地略有不同,有者為五月十三日,后浦城隍四月十二日為「遷治紀念」,屆時家戶設饌祭拜,一年一小巡,三年一大巡,為促進觀光宗教文化活動,本次城隍廟會,並邀台灣各地城隍來金參加遊行,是地區一大盛事,將在廟口戲台公演戲劇,邀集四境王爺菩薩巡遊各地,城隍出巡,鳴金開道,護隨「肅靜」「迴避」儀牌,猶似舊日帝王時代,縣官儀隊,威武行列,護神隊伍旗幟飄揚,鑼鼓喧天,扛著神轎搖晃,善男信女組成香火隊,跟隨神輦後面,嗚炮拋金紙,接著遊藝隊,扮裝古人故事,作各種表演,孩童乘蜈蚣轎,長有百餘座,南管八音,唱奏合拍,三太子,范、謝二將軍,同時出巡,早年嘗有軍方組踩高蹻,划船隊,加入遊行,軍民一家,縣內民眾,扶老攜幼,前來后浦,觀賞遊行,此為迎城隍最鬧熱廟會。
蓋城隍出巡,鎮撫四方,驅邪逐厲,祈求福祉,國泰民安,人神共勵,今日科技昌明,應順潮流,勿偏執迷信少用香紙,減碳節能,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人人心存善念,必得神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