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約─黛琿新著《島嶼時光》推薦序
黛琿是我在中正國小任教時,教過的資優班學生,屈指一算,這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四月十六日那天,突接黛琿來電,說是要我幫她的新作~「島嶼時光」寫推薦序,當下,我直覺的反應是:「黛琿,妳有沒有找錯人了?」隨即,我聽到她娓娓細說:「這些年來,如果我在寫作方面,有一點點成績的話,都要感謝老師當年辛苦的教導。」心知已經無法推辭,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
我在中正國小任教九年(民國66~75年),教導過的學生不計其數,當年在語文方面成績可觀的,計有石曉楓、林黛琿、陳妙玲、陳蕙琪、陳佩鳳等,清一色都是女生;就中,到目前為止,仍然筆耕不輟的要屬前三位了;值得欣慰且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學生從國小畢業一直到現在,還一直跟我保持聯絡。
黛琿是我教完曉楓那一屆以後,在語文領域表現最為突出的一位,也是知書達禮、最有孝心、最為謙遜的一位。記得,我在中正任教的日子,教的全是資優班的學生,誠如孟子所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也許是因為個人志趣所在,所以在平日的語文教學裡,自認投入不少心力,博得不少家長的掌聲,也交到不少的知己好友,三十年,一晃就過去了,但至今仍然時相往來的學生家長,黛琿的爸媽林允森先生和許金針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對令人稱羨的佳偶。
黛琿的語文長才,在國小階段已然傑出,記得民國七十一年,全縣國語文競賽前夕,黛琿跟同班好友林奕蓁同學,在朗讀方面的功力相當,一時難分軒輊,巧在兩位家長,跟蔡新國校長皆係多年老友,他們不約而同先後找上老友說項,為此,校長很是苦惱,就請我面商,校長機敏,想到:請學校語教名師共同投票敲定的妙招;第二天,經即席無預警朗讀測試,奕蓁才以4:3的票數險勝;理由是:黛琿罹有鼻竇炎痼疾,比賽時鼻音較重,恐成日後大賽定勝負之關鍵,乃忍痛割捨黛琿;事後,據黛琿的父母告知:「黛琿為此,傷心了好些天!」可見其責任心及榮譽感之深重,好在奕蓁一舉勇奪國小第一,我們這些陪太子讀書的「陪審員」才稍感釋懷。
黛琿以《島嶼時光》紙本掛號郵寄給我,我捧讀在手,看到她一手筆法得體、工整遒勁的硬筆字,一時百感交集,久久說不出話來;時光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的中正,無端憶起那些或清湯掛麵、或理三分頭的幼小心靈,憶起當年不厭其煩,一遍一遍教導他們唐詩、宋詞、兒歌、新詩、作文的模糊場景,沒想到事隔這些年後,我卻意外成為歡喜收割的一員,成為黛琿力作出版前的第一位讀者,此等殊勝因緣,真是自己始料所未及的。
《島嶼時光》共分三輯,十七篇好文章,輯一冠名為「生活隨筆」,收錄「等你生過就知道」、「育兒札記」等六篇文字;輯二取名「島嶼時光」,共收錄「老媽『五十』求學記」、「教學有感~記一段年少鄉思情愁」等六篇隨筆與感想;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感念一生劬勞的母親,黛琿還特別收錄了令母許金針女士的散文~「母親的巧手」,讓人一字一句讀來,覺得既溫馨又感動於黛琿的孝心。輯三命名「我閱 故我在」,計收錄「眾聲喧嘩裡的肅穆與寂靜~療癒系生活小品《父後七日》」、「天底下孩子們共同的心聲~《請照顧我媽媽》」等五篇閱讀心得與反思。
黛琿在自序的首段,提到自己小時候,即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並謙虛的說:「流水帳記到後來,漸漸就養成書寫的習慣了。」她還說:「寫信給爸爸、姐姐與當兵的哥哥,成為少年時期最重要的情感寄託。」又說:「這本書,主要是自己返金十餘年間,在家庭、育兒與教學工作中的一點感想。」在自序的尾聲,黛琿語多感慨的道出:「生命苦短,文字卻能替我們留下喜悅、洗去憂傷。不管順遂或顛沛,不論文筆好或壞,都值得為自己的人生留下動人的篇章。」(頁1-4)。
初讀黛琿「夫子自道」的自序,即可強烈感受到她的誠懇與堅持;更由於在其弟正士的大力說動下,我們才沒有錯過這本令人期待的~「不惑之約」。
猶記得民國七十年,素有「金門才女」雅譽的洪春柳博士主編「金中青年」,邀稿於我,當時大女兒毓羚,剛誕生不久,有感於愛妻照顧羚兒無微不至、不以為苦,乃匆促寫就「有女方知母劬勞」拙文應命,並僥倖獲得一些善意迴響;今見黛琿在「生活隨筆」輯中的養兒育女經,可說是酸、甜、苦、辣備嘗;黛琿辛苦育兒的場景,彷如昨日愛妻之於吾兒吾女極盡呵護之能事與不敢稍懈之能耐,讀著讀著,竟至眼角泛著淚光,由是,乃驚覺時光飛逝、不舍晝夜,年已六十,吾又豈能不服老?
日前,遠赴國北教大附小參與研討會,得知愛徒曉楓三月底出了一場小車禍,我去電關心現況,並告知曉楓,為師的已年屆耳順之齡,曉楓質疑:「老師真有那麼老嗎?」對照黛琿此刻「欲說還留」、「欲語還休」的複雜心境,身為一路看著她長大的「老」師,我毋寧是更能深刻體會其中的深意與況味的。
「育兒札記」是我喜歡的,黛琿在此文中寫道:「十一個多月的時候,女兒開始學習走路,某天晚上,她竟然一下子進步神速,不用扶物,便能走上十來步,於是小人兒不累也不睏,……」(頁17)。遙想當年自己的一兒兩女,也是如此踉踉蹌蹌,亦步亦趨走出來的,今讀黛琿此妙文,那一幕幕甜蜜溫馨的回憶,又湧上心頭,直叫人夢裡都會笑!
「炎炎夏日的夜晚,帶著女兒輕鬆地躺在三樓屋頂上看星星。地板仍有白日火球餘下的熱氣,可是清風徐徐、一彎明月當天,舒服極了。……」(頁19)信手拈來,令人感受到黛琿文字的功力,畢竟是中文科班出身的,寫起親子之間的互動,描寫子女的憨態與天真爛漫,在不刻意為之的字裡行間,竟然又勾起自己兒時的記憶;這看似平淡卻又饒富詩意的親情,由黛琿娓娓道來,果然絲絲入扣、引人入勝,可說是游刃有餘,讀者諸君如能靜靜細賞,必能頷首微笑、心領神會。
在「無謂的比較,痛苦的來源」一文中,黛琿除了回憶自己的少年成長過程,還為當年「豬不肥,肥到狗」男尊女卑的世俗觀念,發出不平之鳴;在她看來,「女孩也可以做得很好」、「女生也可以是父母的驕傲」,我深有同感。他認為「比較卻更似一帖毒藥,一旦沾惹上它,大人沉迷其中,惑於比較帶來的短暫虛榮與恥辱,而忘了最初的良善美意;孩子則會淪為競爭、輸贏的工具,努力唯一的目的是為了『比××好』或『贏過×××』,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我省視與潛能開發。……」(頁38)這種擲地有聲的批判與內省,深值吾人玩味。
曾經發表於「聯合報健康版-內診停看聽專欄」的「有沒有跟男朋友『在一起』」,讓我們得以看到黛琿的本真,她是如此的純良,如此的不諳世事,又是如此的沒有心機,彷彿又讓人回到當年少不更事的年歲,一路讀來,不僅僅是令人噴飯而已,簡直是讓人「餘悸猶存」。天真的黛琿,一時失察,不能深層了解護士小姐話語中的陷阱,又不能立刻察覺她話中有話,其實也不能深怪。說穿了,「在一起」的另一種說法應是「逗陣」,但不知純潔如黛琿可曾聽過?
輯二的「島嶼時光」,收錄有「老媽『五十』求學記」,讓我想起當年金針姊每天打理黛倩、黛琿這對姐妹花的辛苦,印象中,這對姐妹花,每天總是打扮入時、光鮮亮麗的上、下學,殊不知幕後的那位大功臣,就是素愛乾淨清爽的金針姊;還記得當年,我跟藩派兄到黛倩家做家庭訪問時,他們在金城南門的居家環境,可以說是一塵不染,花木扶疏、草皮修整、客廳井然兼且主人好客,至今印象仍極為鮮明、深刻;美滿家庭產出優質子孫,本屬天經地義;我想黛琿能有今天的成就,要數傳承自允森兄與金針姊的諄諄教誨與廓然開闔為獨多。
金針姊的好強,表現在陪黛琿治療鼻竇炎痼疾上頭,所謂「為母則強」,在金針姊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此等性情,用在自己年過五十才讀國中補校,讓她三年求學期間,每學期均名列前茅,但是,卻也苦了兩對兒女及公司裡的「少年仔」,因為要充當她的「家教老師」;此種個性,用在陪黛琿奔波就醫,不畏風雨阻擋,無懼路途遙遠,心心念念的只是子女的健康,如此的母性光輝,我想,除了補校畢業理應接受表揚外,今年的母親節慶祝大會上,我要建請地方的主管官署,亦不應輕易放過這麼一位偉大的母親。(頁45「老媽『五十』求學記」及頁101「黑手阿嬰」)。
輯三的「我閱 故我在」所收錄的文字,我獨愛「眾聲喧嘩裡的肅穆與寂靜~療癒系生活小品《父後七日》」,因為文字細膩感人,抑且觀察入微、言人所未言,直如散文大家琦君(潘希真)女士所追求的境界:「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黛琿自小素具文采,聰慧又肯努力,不惑之年,正是人生創作的高峰期,忝為曾任其業師,我要期許黛琿在「博五」之後,剋日即可拿到博士學位,並在寫作的漫漫長路上始終如一、勇往直前;以黛琿的謙虛、付出與投入,相信黛琿一定能像她的學姐曉楓一樣,大步邁向人生創作的成熟期。
個人不才,蒙黛琿不棄,問道於盲,所以不揣簡陋,花了一些時間先讀本書,我要鄭重的大力推薦它!敬愛的閱讀諸君子們,找一個屬於你我的《島嶼時光》吧,讓《島嶼時光》靜靜的陪伴著我們,讓我們細細的品味黛琿為大家準備的豐美饗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