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卓越者從來孤獨─黃克全小說《恐怖鐘聲》

發布日期:
作者: 康玉德。
點閱率:739

 久聞黃克全先生是金門有名的作家,遺憾一直未能閱讀到他的小說。此次金門的好友送我的書中,裏邊幸有他的一篇短篇小說《恐怖鐘聲》。初略一讀,愛不釋手。仔細再讀,印象深刻。
小說主人公拈光這人是「我」的鄉人,在「我」十七歲認識他的時候,他已有四十五、六歲光景。原本他下南洋到印尼峇厘巴板經營百貨,富甲一方,卻因漂亮的老婆偷漢子,他看破紅塵,獨自回到故鄉金門鄉下務農為生。
這人對於現實中的事情具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也就是事情在未發生之前,什麼時候會發生,怎麼發生,他都能準確地預測得到。也許有人會喜歡親近這樣的人,可是現實中的拈光,他的人際關係又如何呢?小說由此寫了幾件事。
「我」第一次碰上他的時候是在山上的小溪旁,當時「我」正在溪岸牽牛吃草。「沒有任何預警,他肩扛鋤頭從長滿菅芒的田岸竄出。」他笑著告訴「我」,不要讓牛吃水草,否則牛會拉肚子--這讀者可以把它看成是拈光對未來的一次小小的預測。可「我」「好像對剛剛他鬼魅般從田岸走出的一幕感到迷惑似的,嘴巴被針線了起來般楞楞瞅著他。」可見「我」首次和拈光見面,他的好意並沒有博得「我」的好感。
拈光這人喜歡在小溪裏來回游著,因此「我」得以經常和他在溪邊見面。某個入秋的傍晚,「我」和他又在溪邊碰面,剛好雁陣裏掉下一隻大雁。「我」撿起它,是放飛它嗎?「我」正不知該如何處置。拈光卻一下子認出這是一隻「黃頭雁」,並且還利用他學過的知識,告訴「我」它的許多生理特徵。他還要「我」把它帶回家殺了吃。「反正再隔不到兩個月,它就會被其他同伴啄死。」然而拈光的好意沒有得到「我」的理解,反而激怒了「我」。「我」把手裏的大雁放飛了。「飛,飛得又高又遠,別管他的鬼話。」「我」在心裏喊。
眾鄉親商議要在村口蓋一間廟,拈光輩分較高,按輩分他也受到邀請。眾人商議時拈光不肯開口,大家卻想聽聽他對這件事的看法。拈光起先不講,後來眼看快引起眾怒,以為他故意隱埋什麼才開口:「四十三年後,這間新廟會給鏟倒,原地改建起一棟棟大樓旅館。」然而他一說完,立刻遭到光面叔公的質疑:「你這次分明就是在講瘋話,有誰會在這偏僻的這裏蓋大樓旅館呢?」拈光不說還罷,一說連光面叔公一起預料,說他在蓋廟挖地基的時候不要到場,否則會有血光之災。四十三年時間太長,眾人難以看到,對光面叔公的預言卻很快兌現,他果然被一塊從地裏挖出的石塊壓斷右腿骨。光面叔公的兒子由此怪罪于他,給他一個懲罰。事實上人們怪罪於他的不只這一次。比如對於「六一七炮戰」的預言,拈光認為不久還會有一次不大不小的困難。果然不久,大陸為了對抗美國艾森豪總統訪台,於一九六○年六月十七日、十九日以密集炮火炮轟金門,造成多人死傷,「但村人相信,而且越來越相信,這場戰事正是拈光的咒語引來的。」
在這之前拈光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身邊事也都有不少雜七雜八而有趣的未卜先知。比如某次他在山上的小溪裏游水,「我」忽然來了調皮,想偷偷挪走他放在岸邊的衣褲,不料卻被水中的他發現而遭勸阻。他經常在小溪裏游水,一趟一趟來回游著,不管天冷天熱。孟冬時節的某天,他上岸後還給自己下一個預料:「假如這樣不停的遊下去,到第一百六十七趟,我會累得被對岸那頭的一叢鳳尾草纏住脖子死掉。」他還預料他現在游水的小溪將來會建成水壩;「我」會在二十八歲那年因為吃湯圓被一顆大湯圓堵住喉嚨噎死,等等。他的諸多預言,不是沒能引起身邊人的足夠重視,就是遭到嘲笑、譏諷。
然而拈光所有的預測,都沒有他對自己死期的預測來得令人恐怖。很多金門人都知道,清末有金門人到日本鑄造一口大銅鐘,也就是現在掛在太武山海印寺裏的那口大鐘。鐘鑄好運回金門,卻沒辦法把它運上山,只好暫時把它存放在後浦浯江書院內。拈光除了預測到靠幾頭騾子馱運隊伍不但沒法把它運上山,騾子還會折斷腿外,還做了這樣的預言:「當這大鐘運上山安放並且敲響出聲,就是他死去的時刻。」民國五十年,地方動用了駐軍的力量,才把大鐘運上山,果然也就在這一年,拈光在田裏鋤地時鋤到腳趾頭,破傷風而死。能夠預見自己的死期,這是一件多麼令當事者恐怖的事。然而現實中的拈光卻全沒把它當回事,該怎麼過日子,他還是怎麼過日子。
小說在最後寫道,「一次偶然機會在廠裏翻到一本南洋華僑錄,在印尼峇厘巴板新華中學、金門會館、金僑商會都看到拈光的名字,原來他在峇厘巴板開設百貨行,富甲一方,之前果然也在學校教過書。那幾年間,不管已經有多少事實印證,我隱隱的也參加世俗集團的眼光,總不大相信有人會傻到放棄名利地位像個縮頭烏龜一樣縮回故鄉,我多少總也不大相信拈光回到鄉島會是為了守候等待那句鐘聲。如果真是這樣,他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來等待?對擺在身前的未來的人生懵然無知儘管可怕,無所不知,難道不更恐怖?還是他已經穿過了那段恐怖叢林,所以再沒有了畏懼能夠笑著面對?至於我呢?換成我,我能夠笑得出來嗎?那山頂即將敲響的聲音對我是不是恐怖的鐘聲?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至此讀者方才明白,拈光在印尼的時候不但富甲一方,而且還是個熱心的知識份子。他在經歷了人生的大風大浪之後,歸於平靜的田園。可以用「曾經滄海難為水」來形容他複雜的人生。雖然他在回到故鄉金門後,因其能夠準確地預見未來而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陷入孤獨的境地,但這人的藝術形象,也因其能夠洞察一切,預測未來,笑對人生,笑對死亡,而顯得有內涵,有分量。他是一個平凡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多年後,我們再來回憶這篇小說的時候,也許會把小說的篇名給忘了,甚至把作者的名字給忘了,但若說要把拈光這人的形象也給忘了,還真不容易。
這就是小說的魅力。黃克全小說《恐怖鐘聲》的藝術魅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