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蚵情
「別人ㄟ阿君仔是穿西米羅,阮ㄟ阿君喂是賣青蚵,人人叫阮是青蚵仔嫂,欲吃青蚵喂是免驚無。」小學同學會的歡唱中,一首青蚵嫂引起大家的共鳴,那是我記憶中第一首與海蚵有關的歌曲,也是唯一的一首,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和自己生活記憶緊緊連結,所以不由自主的跟著哼唱起來,歌詞中的青蚵嫂描述著採蚵女哀怨的心聲,在與人相較嗟嘆後,轉而跳脫自怨自艾之情,告訴自己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出頭天。歌詞意境彷彿道出金門海邊兒女的心聲,隨著歌詞的演繹,我再一次回到浯島冷冽霜凍的冬季,一家大小守在長方桌剝海蚵的辛苦歲月,更有母親烹調出一道道與鮮蚵有關的美味料理,全家圍坐飯桌享受美食的美好時光。
小時候,當小孩子天真的問大人:「我是從哪裡來的?」大人會開玩笑的回答:「你是『蚵棚下』撿來的。」小朋友馬上急得淚汪汪,然後抽抽噎噎的辯駁:「我不是『蚵棚下』撿來的,我是爸媽親生的。」這是海邊兒女童年的委屈,卻是大人沒有惡意的玩笑話,就如虎姑婆童話對小孩的殺傷力,但也促使每位小孩乖乖的聽話,否則被大人送回老家(蚵棚下),那就太悽慘了,可見『蚵棚下』是海邊兒女最害怕的地方,卻是全家賴以維生的處所,海邊兒女和它是無法做切割的。
童年,生長在海邊的我們,海蚵是家中冬天重要的經濟來源,剝海蚵卻是一件苦差事!辛苦的父親常常摸黑到蚵田「擎蚵」(台語發音),雙腳、雙腿和雙手浸泡在攝氏10度以下的冰冷海水中,冰凍的身軀反應遲鈍,一不小心就會被蚵殼給劃破皮肉,鮮血用海水洗淨再繼續工作,鹽分沁入皮肉和痛楚的難耐,擋不住一家之主的責任心。當帶殼的生蚵挑回家中,剝蚵的工作就是母親和小孩的任務。家中有一張長方形的「蚵桌」,大小有如吃飯的餐桌,不同的是「餐桌」表面是平的,「蚵桌」則有如撞球桌一般,四邊有高度,中間凹下如水槽般的桌子。一大竹簍海蚵往蚵桌一倒,如小山般的蚵堆等待我們一顆一顆的將蚵殼剝開,挖出裡面的蚵肉。
長方桌擺在小瓦房旁臨時搭建的小草寮,母親領著姐妹圍坐方桌旁,草寮成了加工廠,年復一年,我們在草寮度過無數的冬季。記憶中,彷彿天氣越凍冷,海蚵越肥美,所以剝海蚵的日子,總是在淒風苦雨、天寒地凍的季節進行。左手五個指頭包裹著長條棉布,右手拿著尾端尖銳的細長「蚵刀」開始剝蚵的工作,印象中,家中小孩一到上小學的年紀,就得擔負起剝蚵的工作,小孩力氣不夠,技巧不純熟,常常被蚵殼、蚵刀割破皮肉,傷口在冰冷又含鹽分的蚵汁中浸泡,簡直是酷刑,但是在那個年代,咬著牙,忍著痛,工作照樣得進行!沒有人有豁免權,所以小心謹慎才能免去皮肉之苦。
雖然剝海蚵是件苦差事,但是海蚵賣得的金錢,卻是最實際的回饋,所以記憶中未必全是苦澀,也有甜蜜!回憶長方桌的歲月,除了一家人同甘共苦的場景,我會想起爺爺,爺爺是剝蚵歲月溫暖的來源,一碗冒煙的熱麵茶,一小杯金門特產高粱酒,讓我們凍僵的身軀有了暖意,一碗剛煮沸的滾水,讓纏著棉布的五根指頭重新有了知覺,這是爺爺用他長輩十足的愛心為我們做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曾怠惰、不曾缺席。另外,剝開蚵殼,偶會有驚喜的發現,當與蚵肉共生的小螃蟹〈蚵蟹〉爬呀爬,我們會將牠小心取出,放置另一小碗,1隻、2隻、3隻…,直到累積相當的數目,母親將牠們過水汆燙,一隻隻紅通通、小巧可愛的小蚵蟹,就是我們美味的點心。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消費者在蚵仔湯裡發現小蚵蟹,竟然宣稱蚵仔湯中有蜘蛛,還在網路上串連拒吃蚵仔湯,不明究理的人,還真的相信了,在我看來,他們是孤陋寡聞,自己嚇自己啦!
相較於「擎蚵」與「剝蚵」的辛苦,美味的石蚵料理,仍是身為異鄉遊子的我,午夜夢迴的想望,母親算得上是料理的能手,在困頓的年代,總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滿足一家人的溫飽和慾望,母親的石蚵料理,道道美味,道道令我難忘,舉凡蚵仔煎、蚵嗲、蚵仔酥、蚵仔炸、蚵仔捲、蚵仔湯、蚵仔粥、豆豉鮮蚵、蚵乾飯等,海蚵是自家蚵田養殖的,新鮮多汁,美味可口,配上自家栽種的菜蔬,自家生產的地瓜粉,每道料理對我而言都是人間極品!那種滋味絕不是台灣竹蚵可以取代的。
長方桌的歲月有全家人共同的革命情感,有著酸甜苦辣的生活故事,它雖然早已走入歷史,破舊的「蚵桌」也隨著搬家不知去向,但是留在腦海中的記憶,早已忘卻苦澀,有的盡是長輩的疼愛,同輩的合作,母親的石蚵料理,讓我們擁有一輩子的回憶,交織出密密麻麻的記憶,豐厚了生活的能量,成就今日的我,石蚵對我而言,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生活軌跡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喜歡沿著味蕾的記憶,回到兒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