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第六缸香醇詩酒─序莎萍﹑小心的《釀詩》
剛剛將為莎萍、小心寫的兩篇書序收進我的新書《雨後青綠》中,他倆的第六本書《釀詩》就出版了。那樣高產又高質的作家詩人,恐怕在印華寫作人裡還找不出第二人。詩是最精煉的文學藝術,「濫」不來;詩人也明白詩必須像「釀」酒一樣,醞釀得越久越好。因此我們不能不欽佩詩人的勤奮和認真。莎萍如果號召印華文友多寫,必然有事半功倍之效,因為莎萍自己就是文學創作模範啊。有年輕人問東瑞,做作家需要什麼條件?我答曰,六字而已:興趣、認真、堅持。莎萍三者兼備,每一樣都做到十足,堪稱真正的作家、詩人。
創作多一點好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優良的文學作品負載著令人渾然不覺的健康思想、意識,宣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令社會進步。莎萍不止於此,主編國際日報的耕耘版和印華作協會刊《印華文友》,廣泛刊稿,兼容並蓄、培育後進和新秀,奉獻的時間也很可觀。最近,他還倡議編輯出版《印華小詩森林》,讓十位詩人自己解讀自己的詩,構想極富創意。在台灣,張默編著過《小詩選讀》,是編著者個人對眾詩人小詩的賞析;蓉子出過《青少年詩國之旅》,也是編著者對許多短時的欣賞;蕭蕭的《青少年詩話》和向明的《詩來詩往》已是接近普及化的詩論了。像莎萍的「解鈴還須繫鈴人」的構想還是比較少見的,因此也非常新鮮。
莎萍的詩有個人的風格和特色。例如,他的「小水滴」系列,在印華詩壇上已成個人印記;再譬如,每年五月,他都不忘寫一首詩,拜祭在五月暴亂中死去的亡靈;又譬如,他為與小心的金婚紀念寫了《給我的愛》,特地注明「第一首《給我的愛》發表於1957年5月3日」、「第二首《給我的愛》發表在1995年5月21日」,都是別人未曾有過的做法。「來世可要認得我我會記得你」,寫得直率又含蓄,其實就是來世「投胎」,還要娶小心為妻的另一種說法。
莎萍、小心合著的第六本詩集,內容不全是詩。包括了幾種文體,比較多元。
包括了莎萍的新詩(短詩和「小水滴」)、文學活動報導、論文、紀遊、印華作協一年大事記、詩賞析、短篇小說、合集序跋、小心散文,最為別致的是他將過去寫過的有關契約華工(豬仔)的新詩(十幾首)和接近報告文學的《豬仔的故事》、根據民間故事改寫而成的《馬魂(巴力鄉的故事)》兩篇作品,組合成「豬仔系列」。為早期開發南洋的華人功臣立傳。那樣截然不同的文體,莎萍幾乎都是駕輕就熟,令人欽佩不已!書的最末是附錄,收了好幾位名家對莎萍作品的評價,分量不輕。建議以後有機會出版一本《莎萍作品評論集》。
以下說說對《釀詩》內部分文類的零碎感想。
先說詩。作為藝術的一種,詩,當然不宜重複。可喜的是,我感到莎萍的詩路詩風,已從先前的相對單純走向複雜。這就是「思緒的複雜」,有不少詩當可作證。「白是一切顏色的根源 / 純潔 美麗 可愛 / 可也是最殘忍最無奈」(《白活山口》)這樣的詩句,已蘊藏許多哲理性思索,遠非簡單的一兩句解讀可以說得清楚;組詩《海邊的詩》之一《碼頭》裡面有「這裡沉澱了多少悲哀 / 這裡收藏了多少歡樂 / 每次 船到 船開 / 帶來千種思緒萬般聲波」,其中悲哀和歡樂的具體內容,略去不詳說,由讀者以聯想補充,反而餘韻裊裊。《探海》為契約華工苦難 書寫,「聆聽被海水浸濕的客家語言 / 緬懷海面漂浮方塊字的過去」這兩句,似乎平凡普通,認真仔細品味,卻是筆力萬鈞。其次是語言的創新。詩歌既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不能不講究語言,最忌陳詞濫調。「貪婪的無限戳破海的面紗」(《破壞》)以抽象的慾望、具體的動作與人格化的大自然界,構成特別之句,新鮮感頓生。「冤未雪孤魂還在渡口 / 歲月未必能麻痺記憶」(《真相》)每一個字看似淺易,但富有創意的組合卻加深了詩意的深度。「渡口」之「渡」看來脫胎於佛家語「普渡眾生」,既然還在渡口徘徊,可見其冤未雪;一般來說,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然黑五月的記憶太深,它未必能被歲月「麻痺」!這是詩人反其道而行之的寫法。《蠟燭》中有「為了別人 / 哭短自己」一句,一般懶惰思考的詩人,會用「燃盡」,莎萍則用「哭短」。《回鄉》就把複雜的思緒和語言的創新結合,達到了一種高度。全詩把回鄉「情怯」、無聲勝有聲的、彷彿一根針掉到地下都可以聽到的特殊畫面都描述出來,是詩人精彩的傑作之一。試讀:「腦海裡還留有影子 / 視網膜卻感到陌生 / 熟悉的聲音沒有了 /人面不知何處 / 留下一口古井 / 伴著蘚苔默默地等」腦子、眼睛、聲音、臉孔、古井、蘚苔,都是一系列詩的意象,交織成回鄉的無奈、空白、欲離還戀、似有還無的極度複雜思緒。這,當然有賴於詩人深刻的感受,也不能不借助他情緒的豐富複雜和對詩語言技巧的反覆錘煉。首次回故鄉金門的組詩同樣寫得很有技巧。有關莎萍的詩語言,請大家參考附錄李紹玉寫的《淺析莎萍初期詩歌創作的文學語言特點──基於詩歌選集《等待》的考查》,雖然僅以《等待》為文本,但對於了解莎萍的語言藝術,卻頗有參考意義。
再說幾篇散文。由於以寫詩為主,莎萍的散文寫得並不多。泰半與文學活動有關。寫楠榜,寫曼谷既是如此,份量最重的是《福州、廈門、金門》,長達六千餘字,那是將文學活動和遊記、散文融合起來的寫法。我注意到了莎萍兄幾乎傾了筆力,寫得紮實、詳細、具體,對我甚有啟發。例如記敘福州小吃魚丸、太平燕、光餅、鍋邊糊、太極芋泥等的特色、製法,就詳盡得令人嘆為觀止;每遊一處,相信大多是走馬看花,可莎萍的遊記絕不浮光掠影,而是有見必錄,力求具體,可供讀者參閱。貌似「流水帳」的日記式遊記,往往在當時看不出其作用,年代久遠了,才會發現它的重大價值,請勿小看。
有關詩賞析,收了兩篇:《關於曇花的詩》和分析白家華的《日子》。莎萍本身是詩人,又長於散文,閱歷較廣。有能力以後多寫此類分析文章,積少成多,出版一本短詩賞析,對於印華新詩的普及和水準的提高,有莫大的裨益。
再談談小心的作品。小心的文章與莎萍的詩文,同在一本書出現,一如他們夫婦總是出雙入對,如影隨形。走過金婚的漫長道路,連心靈的歌也在一起唱和,請問世上有多少文人能達到這種美妙境地?小心以散文和小小說為主,以生活中的真實故事為主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尼社會的生活。或者從目睹的現象引申到對人性的思考(《談「忍」》);或者對社會案件的記敘以引起公眾的注意(《失算》);或者藉婚外情的起因探討華人婚姻的種種危機(《誰的錯》):或者用聽來的故事歌頌印華兩族的善良和感人情誼(《真正的愛》),或者以醫病為題,告誡讀者求醫要多選擇幾個醫生。除此這外,小心還有一些散文,譬如《探親》,讀之感慨;她還記下旅途趣聞(《旅遊花絮》),令人哭笑不得;錄下隨意的感想《泰國行》等等。小心的散文寫得隨意而見瀟灑,小小說寫得真實不經意而都有益世道人心。
最後簡介附錄內的幾篇訪談評論。本來不需我置喙,會變成多餘的「評論的評論」。多讀評論,人會變得理性、客觀一些;也對閱讀欣賞詩人作品有幫助。因此不妨提一下:張迪的訪談《以詩歌歌唱時代心聲》錄下了詩人的追求和詩創作的主張;馬峰的《情真意切的反思樂章--談莎萍的<寫給未來>》主要是從莎萍詩的題材類型和意義評介莎萍詩的藝術,側重思想和意識;葉瑛傑的《莎萍詩作印象》除了談內容,也從審美、技巧、結構賞析詩人詩作:李紹玉的《淺析莎萍初期詩歌創作的文學語言特點》,專門從語言方面探討莎萍詩的文字技巧;還有寒川的《金門籍作家筆下的金門風貌與原鄉情結》,主要從詩人與原鄉的情意結談有關原鄉的詩藝術。專家學者或研究生的評論,體現了莎萍新詩的成就,也是我們解讀、欣賞詩人詩藝的重要「工具」。
為莎萍小心的書寫序前後不禁寫了六篇。儘管每一次都誠惶誠恐,生怕重複;每一次都希望寫出新意,至少與以前不同,但也只能盡力而已。比較安心的是,無論是寫成詳細評論還是簡要介紹,都是心中真實之言。某些文友常常奇怪東瑞寫序為何專說長處而不太講短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每人文章做法不同,袁霓就讀出本人「不談之處即其缺點」的「奧妙」。再者,我想起孩子小時候的成績,假如中英數成績中以中文數學最好,就會讚他的這兩科,我們相信他悟性很高,必會聯想到他不合格的英文科要加一把勁了。序言不是為人寫文學鑑定,那只是東瑞一家之言;序言也只是一種書的媒介、導言,引導讀者進入書門閱讀而已。評價一位詩人、作家是時間老人,不是區區東瑞可以勝任的。
莎萍詩歌越寫越好,越寫越老辣,希望再為大家奉獻他的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