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接待家庭上
1.緣起
由於男朋友 (後來成了我的先生) 的關係,我認識了辜瑞契夫婦 (Mr. & Mrs. Goodrich) -約翰和丹娜 (John and Donna),他們是我跟男友在美國的接待家庭。
1982年8月,大學畢業4年後,我與男友不約而同,到美國的中西部留學。我申請就讀帝波大學的電腦研究所,位於芝加哥市,是一位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朋友建議的。他的理由有三:第一,芝加哥是美國的第三大都市,僅次於紐約、洛杉機,在大都市裡讀書,比較見多識廣。第二,帝波大學的電腦研究所,因為有很多在職進修的學生,由公司付學費,不需要申請獎學金,因此,一般的學生如經錄取,比較容易申請到獎學金。第三,電腦碩士在美國容易找到工作。
男友申請就讀於馬凱特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位於密瓦基市,在芝加哥市的北邊,約1個半小時的車程。他開學後,到密瓦基市的「國際學生協會」登記,想要認識一個美國家庭,以深入了解美國文化。約翰和丹娜住在密瓦基市的西郊,也去「國際學生協會」登記,想要接待一位外國學生,認識外國文化。
不久,透過「國際學生協會」的配對,約翰和丹娜聯絡上男友,邀他到家裡吃飯。起初,男友還沒買車,約翰特別開車接送他,單程約25分鐘。知道了我這個女朋友的存在後,也邀我一起去他們家。每逢周末或放長假,我常常搭灰狗巴士,從芝加哥市到密瓦基市找男友。幾個月後,於1983年的春天,男友買了一部二手車,我們才自己開車到他們家。
到如今,我們跟約翰、丹娜的來往互動,已滿29年了,這份好朋友兼家人般的情誼,並且延續到了下一代。
2.異國文化體驗
認識的頭兩年,約翰和丹娜有計畫地帶我們接觸美國的生活與文化。大約每個月一次,到他們家吃飯聊天,飯後安排到附近走走。帶我們一起觀看過現場的籃球賽、棒球賽、足球賽、馬戲團表演與遊行、夏日的農產品市集兼園遊會、走在結冰的大湖上,看人們在冰上挖個小洞釣魚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是全新的經驗。
重要的美國節日,如感恩節、聖誕節,都會被邀請到他們家共度。辜瑞契家的屋裡門外,隨著節日做應景的佈置,節慶味道濃厚。感恩節大餐有烤火雞、火腿肉、南瓜派、蔓越莓調味汁、…等。聖誕節除了大餐、互贈禮物外,他們家的起居室會擺設一棵高及天花板的聖誕樹,是買來的香脂長青樹,不是人工樹。家傳的或精美可愛的掛飾,將聖誕樹裝點得琳瑯滿目,小小的彩色燈泡圍繞多圈,不斷閃爍。這棵聖誕樹,在元旦過後一週,就被卸下,丟到路邊,由專門回收聖誕樹的公司來取走。
曾招待我們到劇院,觀賞應景的經典芭蕾舞劇「胡桃鉗」和舞台劇「聖誕頌歌-守財奴的故事」,當做聖誕禮物。我跟男友於過節時,大多挑選中國的飾物或食品當禮物送他們。男友的公寓有一位北京來的留學生,跟我們相處很好,雖是男士,很會做菜。有一次,他幫我做了一大桌菜,邀請約翰和丹娜來公寓品嚐中國佳餚。
在美國五大湖之一的密西根湖乘坐帆船,是另一個新的體驗。辜瑞契夫婦擁有一艘小帆船,冬天時,整個覆蓋起來,放在院子的一角;夏天想揚帆時,用車拖到河邊或湖邊,讓帆船下水,我們就乘船遊湖。
剛認識時,他們的女兒就讀高中,在學校的交響團中拉小提琴,所以我們也應邀參加她高中的音樂會及高中畢業典禮。
第二年 (1983) 的12月,當地「密瓦基日報」的記者到辜瑞契家採訪我們,將我們「外國學生與接待家庭的文化交流」的事實登載於報紙上,我們5個人 (約翰、丹娜、他們的女兒、男友和我) 的大合照佔了報紙半頁的版面。
1984年底,我跟男友結婚。1987年秋天,我們搬到芝加哥市的北郊。有時邀請他們來芝加哥市的中國城,品嚐港式飲茶或中國菜,或參加華人舉辦的中國新年晚會、園遊會。有一次,招待他們到芝加哥市觀賞百老匯音樂劇「西貢小姐」。也有幾次,我自己做中國菜,請他們來家裡吃飯。
2002年初,特別邀請約翰和丹娜來台灣,觀光三個星期。我們全程陪伴,安排行程,跟台北的家人、好友碰面,又到金門旅遊,以了解我們的家鄉,並拜訪我的父母。
3.到辜瑞契家作客
我們到辜瑞契家作客的次數,遠遠多於他們來芝加哥郊外我們的家作客,因為他們的家非常溫馨舒適,而且丹娜喜歡自己做菜,在家招待客人。有時先安排我們遊玩當地的名勝,如:植物園、自然中心、動物園、溫室花園等,再回到他們家吃正式的晚餐,或者先吃午餐,再出去玩。
2002至2010年間,先生留在台灣教書,我陪兩個女兒回到芝加哥居住、求學。每當先生回芝加哥與我們母女團聚時,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約好時間,開車將近二個小時去拜訪他們。現在我與先生定居台灣,回芝加哥探望兩個女兒時,也是一樣。
通常早上11點抵達他們家,先到起居室,坐下來聊聊彼此的近況,約一個小時後吃中飯。丹娜已事先備好了餐具,做好了菜,有些菜需要放進微波爐或爐子上加熱一下。這時,我們幫忙倒水及上菜。除了過節的大餐,在正式的餐廳享用外,我們均在廚房與起居室中間的餐桌用餐。天氣好的話,會在後院的遊廊用餐。
飽餐之後,心滿意足,清理好餐桌,丹娜會泡壺茶,有時另外加泡咖啡,端上甜點。享用茶點後,我們繼續圍坐在桌旁,選一種桌上遊戲,大家一起玩。有些遊戲需要拿紙、筆登記每人的分數,我們一邊玩,一邊聊天。這些桌上遊戲老少咸宜,容易學會,屬於友善的競賽,贏的機會半靠運氣,半靠技巧。通常玩2或3個小時,大家很開心,欲罷不能。遊戲過後,不久就告辭了。有時換到起居室的沙發或座椅聊天,天黑前告辭。或者聊天後,再吃簡單的晚餐,才離去。
丹娜總是煮很多的食物及甜點,用餐後,都有剩餘。離去前,她一一裝盒讓我們帶回家,自己只留下一點兒。丹娜平時用過的各式有蓋容器,均清洗乾淨,收集起來,此時就派上用場,郵寄烘焙的食物給親友時,也用得上。
他們夫婦非常用心,29年來,每次去拜訪,烹調的主食都不一樣。每隔一陣子,玩的桌上遊戲也不同。不論是作客或接受禮物,事後,我們都會打電話或寫電郵表達感謝,他們亦如此。
4.溫馨美麗的家居
約翰和丹娜的家佈置得饒具「鄉村趣味」,賞心悅目。我覺得他們的家像個小博物館,因為多年來,已收集了很多精緻可愛的裝飾品或古董,琳瑯滿目地展示著。一般美國的家庭有兩個客廳,一是正式的客廳,另一是起居室,他們的家也不例外。第一次見面的客人,在正式的客廳接待;熟識的朋友則在起居室接待,電視機及壁爐也在起居室。
起居室的一面牆,懸掛很多裝框的狼的照片;另一面牆及緊鄰的一張桌櫥,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公雞玩偶。一樓廁所的牆壁,掛滿了各種材質的羊偶或羊的圖案,羊偶多到靠牆邊的地上也有。這似乎說明了約翰和丹娜喜歡的動物玩偶是狼、公雞與羊,因此特闢「主題牆」展示。
廚房的櫥櫃上面的牆壁,懸掛各種木製的廚具做裝飾。樓梯間的牆壁上,掛滿了珍貴的家人的黑白照片。傢俱物品有古董的,也有紀念性的。每一個空間都佈置得很有品味,儼然室內設計雜誌上的展示圖片。
因為東西多,有些擺飾會輪流變換。雖然丹娜是純家庭主婦,每隔一週仍請人幫忙打掃家裡。有一陣子,打掃的婦人是波蘭來的留學生太太,丹娜和她因此成了好朋友。波蘭婦人的先生畢業後,全家回波蘭,仍繼續保持聯絡。幾年後,丹娜和約翰去了一趟波蘭拜訪他們,住他們的新家,玩得很愉快。
5.美食與餐具
丹娜善於烹飪,喜歡嘗試新的食譜,不限於美式食物,可能是異國風味,如中國菜或墨西哥菜等。每次去拜訪,她都烹煮不同的主食,而且味道很好。主食通常有三道:一道是葷食,一道是麵包或馬鈴薯或米飯或麵,一道是其他綜合類。
另外不可缺少的有:蔬菜、水果沙拉和甜點。蔬菜通常是數種新鮮蔬菜的混合,很少用炒的,有時用蒸煮的,有時用生菜沙拉,就是好幾種生菜切好,拌在一起,調上沙拉醬。水果沙拉是很多種新鮮水果切丁或切塊,拌在一起。沙拉的好處是顏色漂亮,營養豐富。甜點通常是丹娜自己烘製的。沒有湯,以水代湯,先倒一玻璃罐的飲用水,再從這罐水倒進每人的杯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