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印象二三
像我這樣在臺灣本島出生與成長的國民來說,對於金門的最初印象,恐怕主要來自於課本裡了!當老師在講堂上訴說著「八二三砲戰」的史實的時候,「金門是重要的前線之一」這一個印象便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當年幼小的心靈中。
稍長之後,從母親的口述中得知,我的大哥就是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出生的;那時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因為職務之需而參與該場激烈的戰役,並且平安地歸來,母親則在臺灣產下了大哥;該說是「緣份」還是「巧合」呢?二十年之後,我大哥服兵役的地方正好就是金門,但到了他那一代,戰爭的緊張氣氛已經減緩了許多;他在退伍時帶回來了在金門當地拍攝留念的一些個人照片,於是我才又透過照片看見了金門的影像。
在我服「國民義務兵役」期間,接受完了在鳳山市「步兵學校」的「預備軍官」訓練課程之後,我在抽籤時,抽到的服務單位是「陸軍後勤司令部」;抽籤之前,我曾經閃過一個念頭:「即使抽到的單位是在外島,包括金門,我也不會嫌它太遠;去那邊經歷自己的從軍生活也不錯!」只是,抽籤的結果使我依然留在臺灣本島,而與金門再一次的擦身而過!
退伍後,我一邊上班一邊參與文學創作的相關活動,包括在受完兩期(合計二十四週)的閱讀與寫作訓練課程之後,成為臺北「耕莘青年寫作會」的正式會員之一;那時我也向《新陸現代詩誌》這一份詩刊投稿,而認識了素有「小草詩人」稱譽的王志先生,又經由他而認識了張國治先生。跟張國治的初次相見,是由王志約我一同到臺北市中山南路「國家戲劇院」去觀賞戲劇;國治兄穿著一襲披風前來,臉蛋是瘦削的,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有點兒憂鬱的;當時我不知道他的憂鬱源頭是什麼,十餘年之後,閱讀到他關於金門的諸多詩歌與繪畫及攝影作品,我才知道他是一位金門子弟,也才猜想他的憂鬱跟他的孩童時期在所謂「戰地」的烽火環境中成長或許有關吧?也跟他對於金門故鄉的長年以來的「鄉愁」有關?儘管如此,國治兄在生活、事業及創作方面所展現出來的韌性和毅力,讓我深深地認為那也是屬於良好的「金門精神」的一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國治兄在大約三十四歲的那一年,因為「胃穿孔」而住院治療;當時我協助他進行《新陸現代詩誌》某一期的出刊事務,而會面的地點竟然是在他的病房裡!病情不算輕的他,居然還掛念著出刊事宜,而要親力親為!他這一種「打死不退」的精神,並非一次、兩次而已,可以說是始終如一的!足見他的這一種「念茲在茲」的精神,是他的本性使然。
後來又認識了幾位金門子弟,發現他們在臺灣本島上的事業都發展得相當不錯!也感覺到在他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份渴望等待著被滿足;他們也更懂得珍惜那得來不易的成果。於是我想,金門絕不是任何地方的附屬之地而已,金門擁有自己的主體性,這是值得尊重甚至值得尊敬的!這一點,從金門在以往跟現在的表現來看,都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