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課外讀物下──《憶往情深》系列之八
以「文壇」來說,它的園地公開,號稱是「替讀者選擇好作品、替作家發展好作品」。據說投寄稿件非常多,大約只有十分之一能獲刊登,所以,文稿能獲主編青睞躍登「文壇」的作家,其筆鋒功力均非等閒之輩,文采更是字字珠璣。
據拜讀作品了解,「文壇」和「新文藝」的編者與作者,大都原是大陸辦報、編報,或寫作經驗豐富的學者菁英,孩提時即背誦「三字經」、「千家文」、「幼學瓊林」、「古文觀止」等啟蒙讀物,具備深厚國學底子,而且,學識與見識均十分淵博,很多是因時局戰亂動盪,熱血沸騰投筆從戎,或隨國軍撤退來台,他們曾轉戰大江南北,足跡遍及五湖三江,特別是離鄉背井,飽嚐人間悲歡離合與顛沛流離之痛,無論是社會生活歷練,或是軍中戰鬥體驗,在在都非常的豐富,他們在等待「反攻大陸」歸鄉之餘,將所見所聞溶合自己的思想反應於筆下,透過熟練的寫作技巧躍然紙上,每篇作品均堪稱一時之選,文采豐富、情節生動,自然賺人熱淚,不在話下。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作家隨國軍部隊台、澎、金、馬輪調移防,幾乎都駐紮過金門,所以,許多軍中刊物的文章,情節常常穿插金門的風土民情,讀來仿如身歷其境,倍感親切溫馨。
舉個實例來說吧,其中多次駐防金門的公孫嬿,本名查顯琳,年輕時曾就讀北平輔仁大學,民國三十三年中華兒女全面對日抗戰軍興,「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他毅然投筆從戎,投考位於四川成都的陸軍官校,就讀砲科。畢業後隨軍來台,多次移防金門、馬祖,駐遍所有離島,名震中外的「八二三砲戰」期間,他在小金門擔任砲兵連長,寫過許多小說,諸如:「不鏽鋼」一書,大部份情節都以在小金門的黃厝、大金門的昔果山、水頭等村落駐地為背景,滲入金門的風土民情,描寫砲戰的情景,以及軍中的一些忠義事蹟,故事情節高潮迭起,更由於他常以古詩詞之美入文,以唯美浪漫字彙抒寫人間百態,筆調輕鬆流暢、幽默風趣,篇篇引人入勝!
坦白說,當年撿過的軍中刊物,公孫嬿所寫的「不鏽鋼」一書,算是比較完整無缺頁的一冊,我曾一遍又一遍的看,愛不釋手,其中精彩的字句與文辭,還逐一抄錄成筆記。正因喜歡看他的文章,後來在「黎明書局」找到他的小說《夜襲》一書,趕緊買下二本,當晚擁被夜讀,一口氣看完全書,其中的水頭「得月樓」一文,以金門人出洋打拚返鄉建樓,為防止海盜打家劫舍的故事為背景,穿插悽美的愛情故事,兼而描寫軍民同島一命,情感交融,讀來身歷其境,尤感溫馨親切!
後來,也在黎明書店找到「堯舜出版社」印行的《中東采風》,那是他駐伊朗軍事武官時的見聞錄,分上、下兩集,每集皆超過五百頁,兩冊合計定價三百二十元。當年,我是醫院裡的臨時約僱人員,月薪二千三百一十元,兩本書即花去薪水的七分之一,也忍痛買下,由此可知多麼喜歡公孫嬿的文章。
當然,公孫嬿戎馬生涯駐遍金、馬離島,參加所有臺海戰役,由砲兵基層連長晉升到將軍,歷任駐菲律賓、伊朗軍事武官,駐美國首席武官,並膺選為世界各國武官團團長,社會生活閱歷與軍中經驗極為豐富,先後出版過新詩、散文、小說等二十五種文集,諸如小說集《火線上》、散文《倚砲集》、小說《雨中花》及散文《春雨寒舍花》等等,都是駐防金門時在敵人的砲火下所寫,可惜無緣一睹丰采。
說實在話,民國六十年左右,台灣地區的印刷技術,還停留在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階段,無論書籍、報刊均以鉛字排版,想要出版一本書,得從鑄字、撿字、排字、印刷,以致後端的裝訂、裁切,手續至為繁瑣,工程非常浩大。因此,書刊是人們最佳的精神食糧,可說是奇世珍寶,也因此,想要撿到一本官兵丟棄的書刊、雜誌,那是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每當從垃圾坑裡翻出一本書刊,真是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加以整理、修補殘缺的書頁,展讀再三,讀到不懂的文句,趕快查字典;發現精彩的文句,立即用筆記錄。所讀過的書冊,分類穿孔裝訂,由於只撿不丟,日積月累的結果,撿來的書刊已積滿一大木箱,為防書蟲啃蝕或發霉,每當春雨過後,都得找個艷陽天搬到太陽下曝曬。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當撿到一本書刊,即囫圇吞棗研讀,潛移默化的結果,陶鑄成一股熱愛文學的傻勁,進而練習寫稿和投稿。
前面說過,我是醫院裡的臨時約僱人員,主要做「血絲蟲病」採血與檢驗工作,由於檢驗室與X光室僅一牆之隔,當時屬於「單打雙不打」的年代,也就是每逢日曆上單號晚上的前半夜,或是雙號晚上的午夜過後凌晨時分,對岸共軍都會向金門群島發射宣傳彈,不幸被砲彈直接命中,或是被砲彈擊垮倒塌的石塊壓傷,傷患抬進醫院先照X光,而X光室僅剩一名技師日夜顧守機房,他要吃飯、也要上廁所,家裡還有父母妻兒,無法長期全天候值班。
由於我屬臨時約僱人員,準備參加公職考試,所以,公餘時間經常留在辦公室看書。有一天,X光室的技師找我,教我胸腔、腰部與肢體骨胳等操作技巧,以及暗房沖片技術,希望我能偶而暫時代班;經他精心調教,幾週之後,我已能獨立作業,有一天下午,主治大夫帶著報社社長到X光室,說社長有抽煙的習慣,要照一張胸腔X光片,正巧由我留守代班,於是,依程序很快完成拍照和沖片。
約莫一個月之後,報社準備承印金門酒廠包裝盒,以及為因應有朝一日金門島遭共軍封鎖,能自行印製「宣傳單」,籌備成立平版「彩色印刷廠」,公開招考技術人員,預定送往台灣接受專業訓練。事前,我不知道「彩色印刷」是什麼一回事,只知道能前往台灣受訓,回來後能成為專業技術員,所謂的「家財萬貫,不如一技隨身」,因而前往報名。在一百多名報考者之中,幸運通過首階段筆試,進行第二階段面試時,擔任主考官的社長一眼認出:
──你不是前些日在醫院幫我照X光的嗎?
──是的!
──醫院工作很不錯,為什麼不想幹?
──我不是學醫的,那天的X光拍照,是臨時代班!
──報社的工作很辛苦,薪水也很低,尤其,這次招考的人員,要先到台灣受訓半年,每個月只有四百元零用金,食宿得自理,你願意嗎?
──我願意,因為我還年輕,不能只看眼前,希望能學得一技之長。
社長和在座的二位評審輕聲交談,彼此會心微笑後說:
──好吧,你先回去,我們將進行評比,另行通知。
原來,在座的那二位評審,其中一位是中央日報社工務主任,剛從美國學習彩色照相製版印刷技術歸國;另一位是台北市立工業職業學校印刷科主任,他們都是國內頂尖的印刷專家。因我有照相與暗房沖片基礎,獲得優先錄取擔任「彩色製版照相分色」工作,到台北拜《中央日報》一位剛從日本受訓回來的技師為徒。
所謂「時來運轉!」就這樣,我從醫院轉職進入報社工作,赴台受訓回來後,先從事十餘年的照相工作,因常在報刊投稿,獲編輯主任顏伯忠賞識提拔進入編輯部,安排在校對組做文稿校讀,目的為實習發稿程序與實務,六個月後正式派任新聞編輯工作,幾年後經過升等考試,獲擢升為編輯主任,四年多後,又晉升為總編輯,二年七個月後調離,總計在報社工作超過三十一個年頭。
我的童年在敵人的砲火下,成長之中沒有「兒童才藝班」,也沒有「升學補習班」,更沒有電視與網路,所幸,「一枝草、一點露,天無餓死刻苦人!」能從軍營垃圾坑撿回書刊當成課外讀物,「土法練鋼」熬出一股熱愛文藝的衝勁,想不到寫稿與編報成為一生重要的工作,更成為一家老小的衣食來源。此外,這些年來,先後發表過七、八百篇評論與散文,以及超過五百篇社論,為讓更多人認識金門風土民情,也敝帚自珍將拙作分七冊結集出版,透過出版社及網路行銷,國內許多圖書館均有收藏。
如今,年過半百,回首前塵往事,自認天資魯鈍,能忝為文字工作者,堪慰平生!午夜夢迴常捫心自問,要不是童年從軍營撿回那些書刊,靠書中未曾謀面的作者啟蒙教誨,我能有今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