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情島嶼有情兵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756

李作明,民國十四年出生於四川鹽亭縣,坎坷命運伴一生,三十六年去從軍。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李作明二十歲成婚,後因與家裡賭氣,離家找朋友,出了家門不回頭。
跑去很遠的潼南縣,三五好友聚ㄧ堂,規劃人生的方向,聽說裝甲兵機械化學校在招生,二話不說去報名,投筆從戎、從此在軍中。
民國三十六年,李作明到上海,成了裝甲兵機械化學校的一員,適逢國共戰爭,遷址徐州,同年五月一日,裝甲兵機械化學校更名為陸軍裝甲兵學校,由胡獻群出任校長。
同年六月十六日,李作明入伍,局勢太亂、戰事一發不可收拾,他遇到第二次國共內戰,國軍在東北錦洲、節節敗退,裝甲兵學校遷移南京江寧縣;於三十七年回到上海。
民國三十八年三月,李作明跟隨部隊搭乘商船,由上海到台灣,從基隆坐火車、來到台中公園旁的干城營房,萬事起頭難,風雨飄搖轉駐公館里,亦即現在清泉里的清泉崗。
李作明依稀記得,有位將軍姓邱名清泉,除了是抗日英雄外、亦是國共內戰的第二兵團司令,戰功彪炳,乃文武兼備的詩人將軍,三十八年一月十日,在徐蚌會戰血濺沙場、為國捐軀,後人緬懷他的豐功偉績,清泉橋、清泉崗基地、清泉崗機場………,都是為了紀念這位大將軍。
民國三十九年,李作明隨部隊到宜蘭,礁溪有溫泉,短暫駐守,隨即到花蓮;以大理石工業聞名的花蓮,有山有水、天空蔚藍、更有美麗的海灣,縱然景色宜人、風光優美,但軍人任務多,少了瀏覽的機會。
民國四十年,部隊移防澎湖,澎湖舊稱平湖,又稱西瀛,其閩南式的建築與金門相似;它由九十座島嶼組成,是台灣惟一的島縣,居民主要以漁業維生,礦產則以文石為主。李作明待在澎湖期間,聞到了海水的鹹味,亦品嚐了丁香魚乾的口味,咀嚼在嘴邊,遙想妻小可安康。
民國四十二年,部隊從澎湖移防台灣,駐紮新竹湖口裝甲兵基地;隨後於民國四十四年,李作明首次跟隨部隊來到金門,營部雖在下莊,他則駐守陽宅的連部,除一般訓練,亦要加強工事;李作明挖壕溝、築掩體,縱然匪軍多砲擊,軍隊依然日夜趕工,不敢怠慢。
民國四十六年,胡璉復任金門防衛司令官,李作明在聆聽司令官精神講話時,得知古寧頭戰役期間,共匪打金門,死了很多人,為國捐軀的官兵葬在太武公墓,沒吃沒穿沒薪餉,陰間冤魂飄陽間,夜晚官兵不得眠、毛骨悚然不敢上茅房。
下屬稟明詳情,胡璉司令官不信邪,都什麼時代了,還有鬼魂。當他深夜巡視營區,陰風陣陣,忽聞吹笛聲,腳底竄起了冷風,緊接著傳來了人聲:「司令官啊,我們好久沒關餉,也沒衣服穿,更沒有棉被蓋,衣衫破爛不像樣,寒冬凍得直抖顫。」
豎耳聆聽,傳言果然不是空穴來風,戰場出生入死的士官兵,安靈要安心,於是他立即對這些亡魂承諾:「司令官瞭解你們的苦,你們為國捐軀,犧牲性命衛家鄉,勞苦功高在前線,防衛部的名冊裡,都有你們的名字,會馬上關餉、送衣服、發棉被,無論吃的、穿的、用的,立即處理;從現在開始,你們不必出操上課,好好安歇。」
司令官立刻交代大小金門,購買島上所有店家的冥紙,規定每個單位煮稀飯、剪紙衣服、燒紙錢,劃分地區,同時祭祀亡魂。從此,太武公墓恢復了平靜,直至今日,人員出入都平安,胡璉將軍有遠見,安頓了陰陽,為島嶼做奉獻。
從當兵到退伍,李作明來回金門共十次,無論大金門與小金門,濃郁的人情味,溫暖著他的心,亦深深地吸引著他,日後在心中醞釀著退伍之後留在金門的打算。
退伍之前,李作明的部隊駐守在高坑,好友介紹東店的古厝、一棟無人居住的屋宇,屋瓦落、樑柱朽,古老的房屋需整修。李作明親歷現場,打量一番,若想定居,勢必要整理;而軍中人才濟濟,既有木工、亦有水泥,時任士官長的李作明請他們幫忙。修復完工,李作明亦退伍,從此落腳在島嶼;這純樸的小鄉村,一待就是二十八個年頭,從來沒有離開過。
古厝前面的一塊空曠地,李作明細心灌溉與培植,綠色的植物種滿園,身心好舒展,自用與送人,同時達到運動與休閒;而辣炒小魚乾,李作明的手藝人稱讚,他喜歡和吃辣的朋友一起來分享。
結婚之後離家鄉,晃眼數十年;民國八十九年,李作明回大陸探親,大哥的孩子很孝順,小他十歲的妹妹,亦兒孫滿堂,對他非常的尊敬,久別重逢,心頭一絲安慰。於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油然而生,讓他留下一滴滴感動的淚水。
美中不足的是,自他走後,妻子即帶著女兒改嫁,女兒跟著繼父姓,從小受共產黨的教育,一提到台灣就恨得牙癢癢,一心難容於二黨。當李作明與六十六歲的女兒見面,父女間,竟是如此的陌生,但他還是希望她能來金門看看。按政府規定,不同姓氏、不能來探親,亦無法認定親屬關係,李作明期望驗血認親,但女兒不說話,他則絲毫不勉強她。
李作明遺憾地回到島嶼,其間雖然接到女兒的電話、亦收到了信件,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字,幾乎都是昔日不快的記憶,其中有一句,李作明耿耿於懷文中的涵義,「人老奸、馬老滑」,縱然女兒希望有回音,但他感到很寒心,想斷父女情,於是更換了家中的電話,從此兩岸失音訊、再也沒回應。
一生戎馬,命運多坎坷,現年八十八歲的李作明,不再回頭看,因為金門島上有溫情、他的朋友重情又講義。近些年來,李作明的身體大不如前,心肌梗塞後送、住進了台北榮總,他痛苦呻吟,只差八分鐘,差點命歸天。
醫療一躍千里,心導管術撿回了李作明一條老命,醫生在他身上裝了四支血管支架,健保不給付,要健康、自費二十多萬保平安。血管支架分價碼,每支從兩萬元到六萬元不等,李作明衡量自身經濟與狀況,決定裝置品質最佳、口碑最好的醫療器材。
屋漏偏逢連夜雨,艷陽高照的七月天,李作明摔一跤,臉破相,身上多處擦傷,住進了署立醫院,每日看護需兩千;獨居的他,緊急救援系統裝置在家中,遇有突發狀況可啟動。
出院之後,社會局與部隊要送餐,李作明不習慣,牙齒已掉落的他,無法咀嚼較硬的食物,他必須將菜色煮爛,除了吞食方便,亦容易消化。李作明最常下鍋的即是高麗菜和麵線,煮成糊狀好吞嚥;飲茶時,蛋糕是他的甜點。
李作明的居家環境,窗明而几淨,他將勳章和獎狀,佈置在古厝的客廳牆壁上,從民國四十五年起至建國一百年,五星寶興獎章、四星寶星獎章、忠勤勳章、五星寶興勳章、一星忠勤勳章、景風乙種星獎章、弼亮乙種獎章、一星寶星獎章、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榮譽狀、參加國民黨四十年榮譽狀、大同之家感謝狀,都是榮譽的象徵。
李作明八十八歲生日時,各方書贈的賀聯,高高懸掛在廳堂,來自各界的祝福聲不斷。而李作明一生奉獻在軍旅,又將金門視為養老的天地,這裡已經成為他的故鄉。平日儉樸的生活,加上島嶼濃濃的人情味,愛在金門沒話說;李作明秉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在生日當天,他捐出平生部分儲蓄,捐款兩萬元予大同之家,其義舉仁風,獲頒感謝狀。
兩岸三地,都有李作明的足跡,他愛金門,勝過一切;之所以不願留在繁華的大台北,他認為金門民風純樸、社會治安良好,這個環境適合他。
細數軍旅的生涯,李作明一半在台灣、一半在金門;凡走過必留痕跡,李作明對其駐紮之地,如數家珍,台省的花蓮、宜蘭、台中、新竹、苗栗、豐原;金門的下莊、高坑、夏興、下后垵、美人山;甚至島外島的陽山和南塘…………等等,都有他走過的足跡,他說著說著,將思緒拉回不堪回首的過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