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長青澗水長藍─銘傳大學校慶紀實
校慶,是每一所大學的盛大節日。逢五小慶,逢十大慶,在大陸已經成為慣例。每逢校慶,都有長達數天的活動,校友從各地雲集而來,擁抱母校,喚回青春的回憶。台灣的大學,則年年辦校慶。中央大學校慶,今年是六月二日,舉辦什麼活動,目前還沒有預告。東吳的校慶,2011年我參加過一次,確切說,還不能說是校慶,因為我沒有去參加大會,只參加大會之後中文系系友活動。王國良教授是系友會的會長,王教授說:你在東吳客座過,某日下午你也過來吧,大家多一次見面的機會。如此而已。
今年三月,銘傳邀請福建師範大學黃漢升校長、許明副校長和國際交流處孫小明處長參加55週年校慶,此外,還單獨邀請我作為貴賓也一起參加。回過頭來一想,迄今為止,我在台灣正式參加校慶的大學實際上只有銘傳一所,而且連同這一回,居然是三次了!
銘傳大學創辦已經55年,她的前身是銘傳女子商專。2007年,銘傳50 週年之時,我首次來參加校慶,學校創辦人包德明博士已經百歲高齡,當她坐在輪椅上緩緩被推進會場時,師生、來賓長時間高呼:包校長!包校長!女生上前為她獻上鮮花,全場掌聲長時間轟鳴。2009年,我再次參加校慶,包校長剛剛過世。居喪期間的李銓校長強忍著悲慟主持校慶,參加者無不為之動容。
一個學校辦得如何,不在於學校的規模或大或小,不在於它辦學歷史或長或短,也不在於它是公立還是私立。一個學校辦得好壞,全在於它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譽。2007年下半年,我到銘傳演講,講畢,有兩們學生上來和我合影。一問,他們是武漢大學的交換生。我問他們,銘傳的教學怎樣,他們說,很好。我又問,和武大比較,你們聽得習慣嗎?他們說,挺習慣的。在中國大陸高校的排名中,武漢大學一直穩居前十。前十名大學的學生對這所私立大學的授課作如此評價,至少反映出教師水平之不俗和教學態度的認真。況且中文系在銘傳不是最棒的系。大陸的研究生教育稱學位點,即博士點、碩士點;台灣稱研究所,有的研究所可以招博士和碩士,有的只能招碩士。銘傳中文系既可招碩士也可招博士。大陸還有一級學科與二級學科之分,台灣有資格招博士的研究所,如果對應大陸,銘傳這個所就是「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大陸一級學科名下的二級學科,銘傳的中文所基本上也都能招。台灣各大學於2011年有條件地開放招收大陸學生,條件之一,就是研究所只限招「985」大學的畢業生。我一直感到彆扭。據陳德昭院長介紹,銘傳中文所今年招收兩名大陸籍博士生,當然都是「985」的;另有一名北京大學的碩士,材料寄達時已經過時限。
說到辦學特色,就專業而言,銘傳還是以商學最為突出。就辦學理念而言,那就是全球化、國際化。2012年校慶貴賓邀請函和學術研討會手冊、運動會手冊,都體現著「與全球化進程同步,邁向世界大學之林」的精神。校長李銓,是美國南加州的教育學博士,擔任校長以來,一直推行他的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目前,銘傳大學已經通過美國的大學認證。銘傳外籍學生的人數,前幾年一直排在全台165所大學的前幾名,在私立大學中是第一名。銘傳的授課,除了中文、日文等少數科系外,大多都用英文授課。師生的英文口語都很棒。李銓校長在圓山飯店宴請佳賓,我有幸叨陪末座,校長不用說了,副校長、院長、處長上台講話,全都是英文,表演節目的學生也是講英文(外籍生則講中文)。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無一例外,都必須到海外進行教學實習。
銘傳的另一個辦學特色是與大陸高校進行交流廣泛。當台灣還在討論是否招收大陸學生之時,銘傳已經和武漢大學等高校交換學生,已經和廈門理工學院簽訂3+1的辦學模式。2011年臺灣有條件開放大陸學生,我估計銘傳的招生一定很順利,招生人數應當可以排在前幾名,沒有想到,銘傳竟然拔了頭籌。今年三月,應邀來參加校慶的大陸高校校長、專家學者可能有百位之多,可謂盛況空前。而銘傳的院、處長跑大陸,與大陸高校交流也很勤快。文學院院長陳德昭、經濟學院院長黃建森對我說過:我們去大陸已經有五六十次了。前兩年平潭建設剛剛起步,大橋尚未通車,陳院長還特地跑去考察一翻(番?),一個(位?)六十多歲的老教授,自己買票乘坐長途車,往返八個小時。我因為沒有能力給他更多的幫助,一直感到不安。
校慶的組織工作,往往很繁瑣,而銘傳總是井井有條。3月24日是今年校慶的日子,每位來賓,主辦者要為他們安排四次的座位:上午大會,午餐,下午觀看啦啦舞比賽,晚宴。大會前後,學校同時舉辦運動會和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如果是大型的,由學校組織,如50週年慶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通常的研討會則由各院系組織,今年舉辦的有幾十場之多。運動會有運動會手冊,研討會有研討會手冊。每一個參加研討會的來賓,都可以在相關的院系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了解參加的時間和地點,當然還有你報告的題目。除了研討會,院系還借此機會請校外的學者演講,以擴大師生的視野。2009年的研討會,我作主旨發言,李銓校長還特地前來作開場引言。2007年和今年,我則各有一次演講。今年演講,福建師範大學的交換生已經在銘傳就讀。我走進演講廳,陳院長環視四週,見不到師大來的那兩個學生,連忙拿起手機,大聲對他們嚷嚷:你們的老師來演講了,還不快來!銘傳沒有什麼「公車」,接送用車都是老師或研究生的私家車。除了大型的宴會和午間的盒飯,其他餐敘,都是私人性質的,2011年3月,由于行程的關係,沒能參加校慶大會,3月17日下午我去龜山校區拜見陳德昭院長,當晚院長請吃飯,他不知從哪兒掏出一瓶三四十年的金門陳高來,口感真爽,至今仍然餘香滿口。
校慶的重頭戲不在於長官的講話或來賓的祝詞,在我看來是校長對長年在銘傳服務的教工的感謝。每一年校慶,校長都會向在銘傳服務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的教工們表示感謝,向他們頒發紀念狀和和不等的慰問金。假設他們二十出頭大學畢業來銘傳做職員,服務四十年,今年已經六十多了;假設他們三十歲博士畢業來銘傳任教,今年已經七十了。校長逐一和他們合影留念。每一個第四次走上這個舞台的長者,都有著一種依戀,有一種不捨。經過十年的服務和教學,另一批三十多四十歲的教工儘管已經走向成熟,但是他們是第一次在校慶時走向這個台面,他們的心情可能稍許有些激動,往後他們還有第二次、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台下絕大多數的銘傳教工,都走過這個台面,也許他們正在回想「上一次」,也許正在緬想「下一回」。沒有上過這個台面的,也許正在為走向台面做心理的準備。無論是台上或者台下的新老銘傳,他們將繼續服務於銘傳,也將更加熱愛銘傳。
啦啦舞比賽也是校慶的重頭戲,勁爆且帶有一點火辣。啦啦舞的表演以院或系為單位,24日的比賽是在桃園縣的「小巨蛋」舉行的,是決賽。這個表演場所可以容納一萬多觀眾。銘傳的女生素有「金釵」之譽。這一天,她們個個穿著清涼,又不失得體。她們和銘傳的男生們一起,用肢體的語言展示青春的熱力,奔放、熱情,快節奏,強烈的動感。每個隊表演都有一個主題,如地球村、生態環境、計算機等等。組織者給主席台上的每位來賓發了一對充氣棒。我的坐位在第二排。隨著舞步和節奏,第一排主賓按捺不住了,包括李銓校長,全都站了起來,敲打著手上的充氣棒,一個個敲得有節有奏,有模有樣。我從容取下照相機,從側面為黃校長、許校長留下這興奮的一刻。為了避免「偷拍」的嫌疑,我還上前讓許副校長看看他和黃校長一起敲打充氣棒的影象。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對他說:我要把這張照片曝到校報上!許副瞪了我一眼--當然沒有惡意--"嘿、嘿、嘿"地連聲發笑。比賽結束,當場宣布名次和頒獎,從第八名開始倒數,李校長宣布一個名次,台下台上歡呼一次,念到第三名--旅遊學院,歡呼聲中似乎沒有剛才那麼聳動,兩個女生代表上台領獎,掛著淚花,一位是領舞者。我問邊上銘傳的一位院長:是不是太激動了?他說:旅遊系去年是第一名。傷心。每個隊為了今天的比賽,都作了精心的準備。昨天晚上他們都是一夜未睡,反覆彩排。為了院系的榮譽,他們都很盡心力。院長們也有壓力,要請教練,經費不夠,自己還得往裡貼。我很敬佩銘傳院長、主任們的敬業,藝術中心展品不夠精美,中心主任把自己珍藏的北魏佛頭造像搬來,他笑笑對我說,放在藝術中心更保險。中文教研室陳列的明清青花瓷是陳院長的藏品,校慶時,我身旁的一位來賓吃驚地對院長說:你不拍丟掉嗎?院長說:沒想過;也不會。
晚宴把校慶的活動推向高潮。今晚的主角是校友,男女主持人都是校友。李銓校長和夫人在主桌招呼貴賓,我和陳德昭院長,安徽來的兩位校長書記、李校長的特別助理等坐在主桌的右側。男女主持人不時地說出一長串流利的英語,除了中文歌、閩南歌,還穿插很抒情的英文歌。黃漢升校長受李銓校長之邀,還上台一起耍弄一小段布袋戲。台灣的布袋戲經過改良,人物的個頭變大,造型更加誇張,表演增加了表現力。晚宴的節目越來越豐富,大陸高校貴賓有南有北,表演採取自動報名的方式。大家爭先恐後,唯恐失去良機。北方的校長,唱蒙古民歌,並作騎馬狀,借著酒勁,顛倒狂奔於狹小的舞台上;廈門理工的女教授,則眼睛半眯,深情地唱著她的鼓浪嶼。其實許多大陸的校長書記教授們很有文藝才華,有時我甚至想問問他們,你是不是選錯了行當?陳德昭院長陪我向李校長敬酒,陳院長說我目前在某校客座,李校長說,也可以到我們銘傳來客座啊。我陪陳院長向黃校長敬酒,並說陳院長五月將參加福建師大博士生的答辯(前幾年,陳院長已經參加過武大的答辯),黃校長甚為贊賞。十時許,主持人邊唱「高山青,澗水藍」,邊請全場主賓一起站起來,手拉手,順著牆根圍成一個大圈,「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唱起來,跳起來。李銓校長和夫人各自拉著左右座者的手;黃校長、許副校長也各自拉著左右座者的手。你的手拉著我的手;我的手拉著你的手他的手。我不知道一千多年前劉禹錫在巴渝看到的「連臂踏歌」是不是這種情形。舉手,拍手,投足,女生甩髮,轉;舉手,拍手,投足,女生甩髮,轉。我只記得我的左手被陳院長拉著,或者是他的手被我拉著;至於右手被誰拉著或拉誰的手,已經記不清了。舉手,拍掌,投足,女生甩髮,轉。轉,轉,轉。大半圈過后,不經意一看,左手已經不是陳院長的手,右邊的手變成一只女生的手。再轉,再轉,再轉。「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又一看,我的右手、左手都沒有被人拉或拉別人的手了,一些興致極高的貴賓、校友,已經脫離大圈圈,自己找個縫隙,或獨舞或成雙起舞。
「澗水長繞青山轉」。數曲過後,一圈已經轉完。這時,才突然發覺,我把照相機忘在雙肩包了,沒有為黃校長、許副校長舉手,拍手,投足,轉,留下難忘的美好瞬間。直到我今天寫這篇文章時,想起此事還叫苦不迭。
(附記:本文係《松濤閣手記》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