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開拓與創新─許丕華《金門鄉諺俗語─浯鄉俗諺風華錄》

發布日期:
作者: 康玉德。
點閱率:819

 許丕華老先生是金門后湖人,今年七十多歲了,退休前是臺灣「救國團總團部專門委員」。在以往的工作和學習中,他時常感到和人交談時用上本地的諺語、俗語,不但能使交談顯得生動活潑,而且由於它本身所富含的哲理性和形象性,在關鍵的地方還能顯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鄉諺俗語「俗中帶雅,樸中帶美,粗中有嫩,淺中有物」,是先民歷經幾千年的勞動總結,是先民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可惜隨著現代社會的多元化,不少諺語、俗語慢慢淡出我們的語言環境,有些甚至到了頻臨消亡的地步。因此許丕華認為有必要對這些鄉諺俗語做一個系統的書面整理。十多年前開始他就有意準備這項工作。他把手頭收集到的諺語和俗語加以解釋,寫成一篇一篇的短文給《金門日報》投稿,《金門日報》為此開闢了一個專欄「咱的俗語話」。二○○五年許丕華先生把四十一篇短文交給金門縣文化局出版,書名取作《金門鄉諺俗語--浯鄉俗諺風華錄》。
諺語、俗語雖然和語言一樣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它們又和語言一樣,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於一定的地域而言,諺語、俗語在一定的時期內其內容大體是一樣的。對於它的解釋,儘管會因區域內不同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而稍有不同,但答案大體趨向是統一的。對於諺語、俗語的採集整理,傳統的做法是列上一個條目,然後在下面寫上一段解釋的文字,這樣讀者看久了會生膩。如何突破傳統瓶頸的束縛,對於每一個編撰者而言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金門鄉諺俗語--浯鄉俗諺風華錄》一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別開生面地獨創了一種新的形式。許丕華先生用四十一篇短文解釋了他收集到手的數百條諺語和俗語。這是一種實踐,一種新的嘗試。
縱觀《金門鄉諺俗語--浯鄉俗諺風華錄》一書,筆者發現其中有幾個特點:
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由一句鄉諺俗語的解釋帶出多句諺語、俗語的運用。這是本書的基本特點。
然而多句諺語、俗語的運用並不只是單純的使用,同時又是一種解釋。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在用中學」。筆者摘錄《僥倖錢冤枉了》一文中與這句俗語解釋有關的文字與讀者共饗:
先母在世時如看到有人得了不義之財,占了倒房之業,或者有了來路不明的財富,就會很感慨地說千萬不要去欣羡得了心也不安的事,橫直是「僥倖錢冤枉了,失德錢搏輸繳」,到頭來是「前手接錢後手空」……現今社會想一夕致富心理非常濃厚,所以趕「三更燈火五更雞」那種手足胼胝,骨力打拚的場景已經不多了。我們喜見「三代粒積」的美德,卻不願「一代傾空」的下場……人當然要往高處爬,可是要一步一步……我們尤不可以目前的成就而沾沾自喜,「食飽勿會記得飫時代」與「有魚不食頭,無魚把圇喉」的心態更不能有。常看一些自謂少年有成之輩趾高氣揚,目空一切,有道是「皮衫無洗,皮人無底」,最後可能形成「爬愈高,摔愈死」的慘局,一生就這樣「兼磨白脫」的虛度了。為人處世,應有自我省察的能力。
類似這樣的例子,書中舉不勝舉。
如果說上述所言只是作者在形式上的突破,那麼緊扣社會現實,挖掘諺語、俗語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警示意義,則是許丕華先生在內容上的突破。這是本書的另一主要特點。
比如對於「近廟欺神」這句俗語的解釋。「近廟欺神」是一種常人的心態。說的是一些住在廟宇附近的人家,因為常年在廟中出入,和神明相處日久,漸漸覺得神明的靈異也不過如此罷了。於是心生疏淡之感,對於神明的敬畏之心就在無形中悄然消失,代之而起的心理反應是對虔誠如故者有一種嗤之以鼻的想法:拜?有什麼好拜的?再拜也是白忙活!在神明面前他或許還會虔誠如故,但在內心上他則行為輕率,言語隨便,甚至會有失檢的情況發生。現實生活中這種人看不得別人的成績比他大,一旦看到別人的成績比他大,他就冷嘲熱諷,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一副把人看扁、看輕的樣子,一副頭抬得高高的,斜眼看人,嘴角掛著冷笑,一臉冷漠的神情。這種人可能是我們的鄰里,可能是我們兒時的玩伴,可能是我們的同學,可能是我們的同鄉,甚至是我們的親人。許丕華先生告訴我們,對於這種人,我們或許會感到無奈,但是千萬不可因此自暴自棄,相反的是要迎難而上。「人才的培植是件樹人的工程,必須長期予以重視、珍視,並以愛惜、痛惜之心灌溉呵護,這是金門的希望,何日達成走向世界的宿願,全靠後浪奮力推前浪,一代應比一代強。」許丕華先生還告誡我們,「人生途中總不免會被強人欺、惡人欺、小人欺、熟人欺,甚至受親人欺,儘管萬般無奈,感到可悲、可歎、可鄙、可哀、可憐,我們如能坦然面對,泰然處之,淡然視之,甚至藹然受之,必可立見蔚藍長空,和風麗日照人間。」
又如對於「食虎吞象」這句俗語的解釋。虎和像是又凶又猛的大型野獸,多少人避之還恐不及,有人居然敢生吞活剝它們,可見這種人的貪心和膽量到了何等驚人的地步。許丕華由此聯想到現實生活:有人自以為可以操控一切,一手遮天,於是向天借膽,進行「食虎吞象」的壯舉,到頭來只能給虎和象給吃了。「近幾年來多少件轟動社會的上市公司被『掏空』案件,就是『食虎吞象』的精彩演出,到最後是豪宅被拍賣,自身被判刑,妻小受苦難,親友遭連累,風光的歲月變成暗無天日。「許丕華進一步聯繫到金門。」聽說這幾年無主土地補登錄中,有上千上百件的登錄案是被登記人當做是天上掉下來的禮品公然厚顏地『登錄成功』,那些已被據為己有的土地,幾乎與地主毫無瓜葛,十幾代也沾不上邊,甚至還有人登記到隔鄰隔里,連上百年的石礫荒地也光明正大地公然下手,這種『食陰吞暗』的行徑,據說已有人被逐一算賬了……這些『逆勢硬拗』的族類得不到好的結局應是共同的結果。」
再如對於俗語「捏驚死,放驚飛」的解釋。這句俗語含有說話做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舉棋不定的意思。許丕華在舉例說明曹操「雞肋」傳令和「八二三炮戰」中共態度均屬此類後,又聯繫到小三通上面。「小三通本來是能為執政者帶來加分效益的施政項目,兩岸直接三通對流是不可擋的趨勢,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可是因為畏畏縮縮,小鼻子小眼睛的『捏驚死,放驚飛』心態作祟,許許多多的限制徒增自己的困擾,對中共絕對起不了防制效果。」作者進一步指出,「因為把旅外的金馬籍鄉親排除在小三通之外,逼得鄉親們為了要趕上流通,只好將戶籍遷回,成為陳定南口中標準而道地的『幽靈戶口』,這種執政者誘導民眾『犯法』的粗劣動作,對為國家犧牲奉獻半世紀的鄉親實在是非常不公、不妥、不義的傷害,幾年來,一直在鄉親的抗議聲中,放一點,再抗議,再放一點,只是鄉親們仍感受不到受惠的德意。」可見持有這種心態是多麼的消極。
「猛虎與猴群」這句俗語的意思,一句話,就是好漢趕不上拳頭多,許丕華給我們提出這樣的警示,「在位者,掌權者,得勢者,千萬不要以為資源在我的手裏,就可以弄權揚威,肆無忌憚,置生民於水火之中,切切以猛虎為鑒,天理不可幹,人心不可失,眾怒不可犯,『橫柴』不能『舉入灶』。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只會壞事,徒增罵名。還是凡事依法令、順民意,尊重專業衡酌利害,以一己之私,任意停止國家重要建設,硬逞硬拗,強詞奪理,到頭來是產業撤離,資金外移,經濟衰退,失業惡化,既不治也不安,惡質、惡績!」
書中隨處可見這樣緊密聯繫社會現實的句子和段落。許丕華關注社會,熱愛家鄉,為民請願,敢作敢為的熱情和品質,跳蕩於字裏行間,在書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綜合運用各類專業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對鄉諺俗語做分析解釋,是本書的又一顯著特點。
例如對於「牛有鐐,人無料」這句俗語就從兩個層次做解釋。一是從人的心理層次,牛有鐐繩拴著,容易對付,可是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誰能預料他心裏怎麼想,會使出什麼手段。二是從人的前程出發,牛用鐐繩拴著,一切已成定局,可是人的前途命運就要看個人的奮鬥了,只要努力拚搏,成功並不是沒有機會,別人想要過早地下定論,那就難了。
「五叉十耙」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說有的人擺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姿態,不管理直理虧,先占上風再說。這種人外表看上去十分強悍,內心卻非常虛弱。先民用農具來形容這種「赤耙耙」的人是多麼形象。
「五鄉八保」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說古時候交通、通信都不發達,人際往來也不頻繁,如果某事傳遍「五鄉八保」,那此事一定是大事,所以這句俗語是指涵蓋遠近周遭的地區。
「倒擔檳榔落廣東」從市場行銷學的角度分析解釋,指出這是一句反諷式的俗語。廣東自古盛產檳榔,並且當地人已經習慣於吃本地的檳榔。如果有人從廣東之外的地方如福建臺灣販檳榔到廣東賣,那一定很難賣得出去。作者進一步指出,初期的市場調查是營商的首要步驟,唐突地推銷當地原已盛產或製作有成的貨品,是犯了行銷的大忌,也違反市場行銷的原則。「賣你缺的」才有利可圖。
「六月芥菜假有心」則從植物學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六月是害蟲橫行的時期,芥菜此時最容易遭受蟲害。最不樂見的現象是菜心已成空心、壞心,一季的勤苦到頭來所得只是空有其表的「假心」。作者因此奉勸世人,「還是佛曰是相非相,是相無相,最為心安理得,毫無掛礙。」「半暝兩更半」從天文曆法學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自古流傳「半暝(夜)三更」的說法,而不說「半暝兩更半」的原因。(有人認為既然一夜五更,半夜應該是兩更半。)過多聯繫實際,對社會現實著墨過多而影響了鄉諺俗語解釋應有的生動性,是本書寫作的美中不足。然而誠如上述所言,這是一種實踐,一種創新,一種新的方向,一種可貴的嘗試,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更多的包涵。
許丕華先生現被金門縣政府聘為政府顧問,可見他曾經有過不平常的人生閱歷和淵博的學識。《金門鄉諺俗語--浯鄉俗諺風華錄》一書是二○○五年出版的,書僅僅過了兩年時間即已賣完。該書二○○七年又獲金門縣文化局再版,可見它所受歡迎的程度。聽說再版的時候又增添了數十篇,書名不變,但內容一定更加精彩。遺憾數年過去了,身居大陸的我到今天還不能看到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