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言鳥語專欄金廈小三通(閩南語詩)
提兩干高粱酒 金廈小三通
來去廈門
早上看公園 暗時遶中山路
兩杯高粱酒 金門腔廈門調
月娘光光照兩邊
這杯你兄
那杯我弟
杯底金魚 不要飼!
早昔的代誌
槍子講什麼?
砲彈講什麼?
過去 就散散去
無話的金門酒,喝下去!
* * *
提兩干高粱酒 金廈小三通
來去大陸 這次遊江南 下次走山東
兩杯高粱酒 金門腔大陸調
月娘光光照兩邊
長江更長
黃河更黃
江山多嬌 醉了眼!
過去的歷史
槍子講什麼?
砲彈講什麼?
過去 就散散去
無話的金門酒,醉下去!
2001年1月2日,金廈小三通之路正式啟航,重啟因國共戰爭而隔絕了五十二年的金廈航線!首航儀式有聯:「金門廈門門對門;族同情同同安同」。金門首位民選縣長陳水在親率縣府團隊、民意代表、社會名流等一行近200名,浩浩蕩蕩由金門料羅碼頭出發,乘風破浪,直航廈門和平碼頭。2001年5月,繼任的李炷烽縣長以「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為施政目標,繼續推動金廈小三通的定期化、常態化。
金廈小三通的航線一開通後,金門的地理位置依舊,但在實際生活裡,金門人除了東進臺灣外,多了西入大陸的選擇;同樣地,不僅臺灣人可西入金門,大陸人亦可東來金門。曾是戒嚴封閉的金門蕞爾小島,一夕之間,它的兩岸角色,戲劇性地由「邊陲」轉為「中介」!
金門人藉著小三通之便利,玩廈門、遊大陸、置房地產;臺灣人藉著小三通之價廉,往來經商,開辦工廠;大陸人好奇小三通的航線,登島觀光。金廈海域,日日激增的人、船,絡繹於途。
2008年,因應年近百萬的人潮需求,廈門的和平碼頭功成身退,擴建東渡碼頭,新增五通碼頭。金廈水路不僅成為兩岸間的一條黃金航線,金廈之間,藉著時時有航班的便利,朝發金門、夕回金門、白天活動在廈門成為可能,金廈共同生活圈儼然成形。
金廈小三通,金門人出島必帶的是高粱酒,帶金門高粱酒的利益多重:一者,自喝。「曾經高粱難為酒」、「除卻高粱不是酒」,喝金門高粱酒長大、老去的金門人,嚴重地喝不慣他地的酒,走到那裡吃大餐,總要擺上一瓶金門高粱酒才夠味;二者,送禮。沒喝過金門酒的大陸人嚮往金門酒,喝過金門酒的大陸人難忘金門酒,因此,金門酒成為兩岸間最好的高檔禮品,出手一瓶金門高粱酒,送者大方,受者雀躍;三者,買賣。一瓶金門酒,由金門碼頭過水到廈門碼頭,價格幾乎就翻上一倍,熟門熟路的人,帶兩瓶金門酒往旅店一放,一夜的廈門住宿費就抵免了,即使生客,也不必擔心找不到買主,廈門碼頭的店家就會主動地招呼你買賣。
因此,在金廈水路蜿蜒的人潮裡,我們慣常地可見人手兩瓶金門酒,在金廈聯歡的場合裡,我們不時地聞到高粱的酒香。誰也沒有料到,50年代,在戰爭的時空裡,為解決軍民爭糧問題而興建的金門酒廠,歷經五十多年的時間沉澱後,金門高粱酒卻能和平地飄香於兩岸。曾經的殺戮,曾經的炮火,曾經的子彈……,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不論金門人、廈門人,都想拋開孰是孰非的爭執,拋開是敵是友的迷惑,掌握今夕何夕,對酒當歌,對酒當醉!
我也趕著金廈小三通的熱潮,2004年第一次由金門直航廈門,2006年更進入廈門大學就讀,五年多的就學時期,往返金廈水路近百次,成為「金廈擺渡人」,見證了廈門碼頭的地點遷移,由和平而東渡而五通,也見證了廈門海關氛圍的改變,由肅穆監看而親善服務。
若要問:「最難忘的一次金廈小三通?」我會回答:「2010年濃霧三天的東渡碼頭。」
2010年2月底,臨時需要赴廈大一趟,但我的「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証」有效期僅剩5天,冒一下險吧!時時有船班,總不至於連續2天都搭不上回金的船。沒料到春天後母面,說變天就變天,回金當天,大霧籠罩金廈海域,東渡碼頭班班停航,航站大廳擠滿候船的人潮。
第二天一早,連廈門中山公園都出現罕見的濃霧,看天候,算時間,小叔、小嬸和我提前午餐,近午再往東渡,寄望午後能日出霧散。東渡的大廳不時湧進大陸旅行團,也不時有臺灣散客由碼頭直奔機場,轉機飛台。因為簽證當日到期,我等船的心情又比別人複雜些。午後果然微陽,但熱力仍不足以撥開海上的霧面。
第三天一早,霧氣仍存,但因回金心切,我們反而一早就到東渡等候。大廳反常地冷冷清清,因為大陸旅行團改期,臺灣散客轉搭飛機,只有非渡海不可的金門人才會在碼頭繼續等候。三天的碼頭演習,這些金門人免不了又發出一些同島同命的感慨。
午後,大廳廣播:「五通霧散,準備開航。」小叔急著趕赴五通,我因簽證過期,非從東渡出海關不可,故小嬸留下來陪我繼續等候。五通最後一班船也要開了,東渡還是無法開航,最後的一批金門客全部轉往五通,只有我打道轉回廈大。進駐廈大校園內的蔡清洁樓,櫃台小姐看看過期的簽證,特別電話請示上級領導,我因住宿記錄良好,通融辦理。
第四天的東渡碼頭,天晴,不見三天來的候船難友,大廳的氛圍也煥然一新。我手持完備證件,獨自進入小房間接受一位女警一臉嚴肅的盤問,問答、記錄、請示上級領導,最後再以繳交二百元人民幣罰款了案。通關時,一位男警告訴我,我的通關記錄良好,故能大事化小事。
我年過50歲,退休之後才進讀廈門大學中文研究所,成為所裡第一位臺灣學生。一讀五年多,備嚐求學路的酸甜苦辣,旁人常好奇地追問動機,回探初衷,我常笑稱:「都是金廈小三通惹的禍!」因為小三通的啟航,竟誘發了我去追逐一個天真的廈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