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國小課文回味──兼談「百年教育風華展」
一百,真是個美好吉祥的數字,新婚期盼「百年好合」,新年祈求「百福百壽」,學生希望「考試滿百」………,一百代表著一個完美圓滿的整數。去年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於「百」載難逢,不僅各項慶祝活動紛紛出籠,所有與百有關的大型特展,也是精銳盡出,這些展覽,真是百年難得一見,對於我這位嗜展如癡、逢展必看的「粉絲」,可說飽覽「百」展、大飽眼福,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一年。
去年十二月,我懷著一顆尋夢的心,前往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觀賞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所主辦的「百年教育風華展」,本展結合各種教育文物史料,以多元方式呈現,展現我國百年教育發展的軌跡與進步成果,其中涵蓋許多早年求學的共同記憶、古早有趣的童玩及珍貴玩物,這又是百年一次的展覽,豈可輕易錯過。本展包括七大主題區,其中有一展區,名為「教科書憶往」,深深吸引著我,這正是我朝思暮想的主題,也是本文起筆的依據,該展區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教科書大家族」,包含百年來各年代、各階段、各類型的教科書,由於歷來版本眾多、教材充棟,無法一一展示,僅能作抽樣式、代表性的展出,造成所看非所學,加上大部分展品都是放置櫥內,可望而不可即,能夠動手翻閱的,只有寥寥幾本,難以滿足觀眾的欲望與期待,實為美中不足。
以我個人來說,民國五十年代,是我求學階段的黃金時代,橫跨國小、國中到高中,從何浦國小、金城國中到金門高中,對於四、五十年前的教材,印象已近渺茫,在這十二年當中,所讀教材不下兩百本,記得大多數是國立編譯館主編,其他如高中英語是遠東書局、數學是東華書局出版,還有則已不復記憶。
由於教材繁多,至今只保存我讀國、高中的國文與公民課本,其他教材已全丟棄,因而增添了寫作本文的難度,並加深了對本展覽的依賴,我讀國小高年級時,社會科採取分科教學,歷史、地理和公民,分由三位恩師授課,國中數學,三年三種名稱:國一算數、國二代數、國三幾何,當年還讀生理衛生,相當於今天的健康教育,而博物則是生物,這是比較不同的地方。
由於教材涉獵廣泛,加上手邊資料短缺,本文就以「五十年代國小課文」為主題,將所知所見逐一陳述,在本次展覽中,最讓我驚喜滿意的是我讀小一的國語課本,竟以大型觸控平板電腦連封帶裡的全書呈現,令我有失而復得、如獲至寶的感覺,我一邊點閱一邊照相,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又好像見到兒時的恩師同學,我逐字默讀,越嚼越有味,我的記憶經此觸發,已是全然恢復。
對我而言,當年沒有幼稚園,記得就讀何浦國校(設在浦邊何氏家廟)時,入學之前,要先到大廳右側一間暗房拜孔子公、滾熟雞蛋,祈求學業精進,我們從「首冊」開始學注音符號,才正式進入第一冊,所以小一課本稱得上是我的啟蒙教材,雖然紙張已呈泛黃,印刷也欠精美,色澤也欠華麗,甚至在套色上還有離位的現象,不過這才顯得古樸質實、古色古香,反而增添其價值,所謂「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列幾課與我同輩好友一起回味,例如第一課,單元名稱是「老師早」,內容是「老師早 小朋友早」,旁加注音,只此兩句,並無標點符號。所繪插圖是在中山國民學校門口,兩位穿制服、背書包的男女學生遇見女老師,向老師行禮問早、老師回禮的畫面。第二課「坐好了」「老師說 小朋友 坐好了」。三、「我來說故事」「老師說 小朋友 你們坐好了 我來說故事」。四、「小白狗」「老師說 小白狗 玩皮球 玩一下 咬一口」。五、「皮球來了」「皮球來了 小狗咬 皮球去了 小狗追」。六、「小朋友再見」「故事說完了 大家哈哈笑 老師說 小朋友 再見」。七、「來拍球」「下課了 大家來拍球 哥哥來 來拍球 姊姊來 來拍球 我們一同來拍球」。八、「一二三四」「哥哥拍球 一二三四 姐姐拍球 一二三四 妹妹拍球 一二三四」。……總計二十課,就像一首一首小詩,全冊未見標點符號,可能尚未學到,只好以空格代替,在第六課後面是練習一,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是「那個對」,即看圖選擇,下面是「寫寫看」,即筆順練習,背面是「讀讀看」,是前幾課的複習與注音練習,全冊穿插五個練習,內容稍作變化,另有填填看、看圖填字,最後是全冊生字總表。
至於封面,尚有幾分印象,見了之後,立即全然恢復,封面彩色,場景是校園,右邊豎立一面高高的國旗,旗下兩位男女生在一起研討功課;中間是兩位男女生在一起整理花圃;左邊是一座立體方格攀登架,學生攀爬上面健身玩樂,儼然是一幅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畫面,上面印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及科目名稱冊別。封底內頁印上中華民國四十三年八月暫用本,第二行是五十一年八月修訂暫用本,正是我讀小一的階段,全名是「國民學校國語課本初級第一冊」,註明免費供應,發行者是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承印者是雲祥印刷出版公司,地址是臺北市中華路一七二巷四號。封底外頁,中間為一圓形標誌,外圈是一台字,內心為一教字,應是當年台灣省教育廳的廳徽,標誌兩側印上實行三民主義、復興中華民族。 第二部分是「重溫經典課文」,採取燈片或貼牆的方式展示課文,就以國小國語來說,許多經典課文,深刻感人,歷經時代的淘洗,依舊清新雋永、回味無窮,其中展示最完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爸爸捕魚去」這篇課文,根據導覽志工解說,歷年來本課總計有九種版本,現場只展示八種,這一課應是「壽命最長」的課文,永垂不朽,令人嘖嘖稱奇!無論是年少的或年老的,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每個人都能琅琅上口。
這一課起初單元名稱叫「漁家」,後來才改為「爸爸捕魚去」,但課文內容完全相同,分為前後兩節:(一)「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心裡害怕!爸呀!爸呀!我們多麼牽掛。只要你早早回家,便是空船也罷!」(二)「我的好寶寶,爸爸回來了。滿船魚和蝦,你看有多少!賣魚買米布,大家可溫飽。爸爸不怕累,只要你們好。」
這篇課文,前節押「ㄚ」韻,韻腳有八字;後節押「ㄠ」韻,韻腳有四字。在插圖方面,前後各附一圖,「漁家」首幅是一位男孩倚門眺望,只見狂風怒號、驚濤駭浪;次幅是爸爸回來了,挑滿一擔的魚蝦,媽媽與男孩站立門旁迎接。而「爸爸捕魚去」改為首幅是一對兒女望著無情的海洋,天昏地暗、怒濤排壑,對映著明亮的探照燈;次幅則是媽媽與一對兒女見到挑滿魚蝦的爸爸回來了,歡欣奔赴門前迎接,畫面有憂有喜,生動感人!
除此之外,另有幾課中高年級的課文,也是單獨展示,如聞雞起舞的祖逖、發明火車的司蒂芬生,還有大發明家愛迪生,皆是當年的經典課文,不知同輩好友,經此揭示,是否與我同感?讀完之後是否餘味無窮?
觀此深具意義的「百年教育風華展」之後,有驚喜的一面,也有失落的一面,驚喜此生還能重溫兒時課文,但也為展品太少而失落,在此科技發達的時代,不論是製作教科書複製品,或是拍成光碟,皆是輕而易舉的事,建議有關單位能夠巡迴各地、經常舉辦,在數量上略作增加,並顧及各階層年紀。或在大型圖書館,設立教科書專區,供人開架翻閱或借閱,讓這些久離校園的中老年人,人人能夠重溫舊夢、重拾學生年代的回味,該是人生一大樂也。
為求更加普及化,各級學校圖書館(室),如果空間許可,可自創校以來,保存歷屆教科書,在校友返校時,見到當年所學教材,睹物思人,聯想當年良師益友、教學情景,必能促進同學情誼,更加感念師恩,豈非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