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來的
儘管茫茫的人海中,每個人的生活目標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總不外乎「為生活忙碌奔波」、「為理想努力奮鬥」。「攀登高峰」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但是高峰人人可以去攀,卻未必人人可達。不過,「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只要鍥而不捨,蹴步必可達千里,任何人都有「攀登高峰」的機會,或許我們曾經埋怨過上天為何總是不公平,有的人起跑點前一點,有的人起跑點後了些,又為何他那麼接近頂峰?而我則離遠了一截?其實,這只是眼界所及的「假不平等」現象,真正的競爭,還在開賽後是否能追過不斷的逆境險阻,若能長此奮發出來,這些磨礪人的「試金石」,都是一步步成功的「敲門磚」。
凡是談到生命本身,幾乎沒有一個作家不是扣緊著自己的整個生命內涵來發揮他的創造力,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如是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十五歲一直發展到七十歲以上,這是生命的歷程,也就是人生要走的「路」。生命的秘訣就是「把你真正的踐行出來」,如果不踐行,生命是不會平白有成的。我相信一個懂得踐行的人必能有所成就,宇宙裡面最能倚靠的就是自己的踐行。但是如何踐行呢?可以由下列四端著手努力前進。
第一是 充實知識
攀登高峰最主要的本錢就是實力,它包括:財力、體力、能力、公信力與拚力,這也就是我經常所談到的用人之道不外乎四個字:「德、才、能、拚」。用人首重品德,再好的本領,如果到了關鍵時刻來個背信忘義,那麼一切便化為烏有;才能是天生秉賦具有的,現今世上要找到天下奇才「先知先覺」的發明家談何容易,在企業界,在政府單位能稱得上「才子」的人,可以屈指來數;拚勁也是人人都有的,只要有發展前途的工作,任何人均會使出全力以赴;而能力則有賴知識的充實,若是唸得多,提筆為文時,有如神助一般,不費吹灰之力,而且多讀書可以增進自己的知識,拓展求知的領域。
中國古來有一句鼓勵人讀書的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黃金美人全在了,實在是夠功利了吧!可是這仍舊不失冥想的力量,因為透過這鼓勵可以跟書對話,生命的領域就可以擴大。曾子有句話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所以讓我們鼓勵自己多多讀書,常常冥想。這裡所謂的冥想就是與聖者對話,譬如說,我們可以思索玩味古人對事物的看法,當我們翻開一首詩句時,想想為什麼詩人會說「萬物靜觀皆自得?」什麼又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境界?看看它們告訴我們些什麼?啟發我們什麼思想?
在做事情、在寫文章、在冥想事物,有許多理念是來自書本的,所以讀書讀得愈多,愈可以靈活運用。俗語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有人真的讀了超過一萬本的書,恐怕不只在文章上有成就,甚至待人處世方面也會比別人吃香,因為他們知識豐富的緣故。這也就是說,懂得活用書本上知識的人,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然而這樣的功夫並不是憑空得來的;而要平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只有平常多買知識,到了要用時,隨時可以賣出去,俗語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的探索的確廣博無窮,平日就應該常看書,以免到了需要時,才懊悔不已,或是零亂毫無頭緒。
所以英國學者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真是一點也不假,趁著記憶力強的年輕時代多讀點書,有百利而無一害,不要等到需要書本時,再回去翻書,那時恐怕就來不及了。
第二是 把持成功的信念
在這世界上有人拚命想從「九死」之中,求取「一生」;相反的,偏偏有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執意要絕生命。人生在追求奮鬥的過程中,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也有的俗語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均指不吃大苦,就不能出人頭地。
孟子告子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要降以重任的人,一定先勞苦他的心思意志,勞動他的筋骨,使他的肉體遭受種種磨難,擾亂他的行為;為的是要他的心性堅忍,增加他所沒有的能力。所以不要怕吃苦,受苦難的才能產生出勇氣和信心,因為信心若沒有經過試煉就不能堅定,吃苦也是培養接受磨難的耐性,因為這種訓練才是完備的人,所必須歷經的考驗。
凡人不經由種種挫折打擊,何來的應變能力和面對各種情形必要的認知呢,要成為「人上人」,所投注的心血功夫自然要比常人來得多些。再說,上天造就人,也不是那麼容易。在溫室中培育出來的花果,那堪風雨的折磨呢?「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謹記在心,在面對挫折失敗的磨鍊時,就能坦然的迎接挑戰而不會感到失望和失去自己的鬥志雄心了。換句話說,人不要因為外在折磨就一味怨嘆人情薄如水,也是不太公平的,有些事非人力所能促成,因得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求知足有時可以常樂呢?
再者,「希望」的信念永遠是人類勇往邁進,保持「體溫」、「熱情」的一大法寶。畢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憑著不滅的希望與信心,而非航海圖呀!
有部電影叫「悲情城市」,導演是侯孝賢,他獲獎後的一番話很值得為「成功」的詮釋,他說:「我現在不會為得這七項金馬獎而高興,我真正要努力的是透過這些得獎的過去,更努力地開創我的未來。」已故的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臨終在給兒子的祈禱文中提道:「一個人不要忘記過去,更要策勵未來」。中國人有句很有意思的話:「英雄不提當年勇」,因此真正成功是永遠保持生命中現在跟未來的掌握,一個人要保持成功的心態,就要把所有的光榮和得意還給天地,因為一切的成功既然是成功了那就已經成為過去,它不會停留下來,重要的是趕快向前看,往前走。所以永遠讓我們掌握現在與未來,保持一種「贏」的心理。
第三是 業精於勤
俗話有說:「菜刀不磨成死鐵」,菜刀用久了會鈍,不用則會銹蝕,為了保持其鋒利就必須懂得操刀之法,及常常磨它一磨,這樣菜刀的壽命才會延長些。同樣的,人的身體也要常運動,才能保持健康;腦子也要常思考,才不致「短路」。再者,外在的「資源」,我們也要常常加以利用,否則樣樣東西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就如同菜刀不磨成了死鐵一樣。今天日本所以成為經濟強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能把研究開發的東西讓它「實用化」,機器人是美國人發明的而不是日本人發明的,但是世界上使用機器人最多的國家便是日本,其道理就在日本人「能」使科學研究成果商業化,使發明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拿這諺語來說「求學」,情形也是一樣的『禮記,學記篇』中一段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對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盡其聲。不善答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從上面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身為學生者,若未能把握「問學之道」,善加「叩、撞」,那麼,縱使老師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也無法有效啟發你的疑惑。
總之,「天生我材必有用」,萬物亦同。問題是在於你「用不用」俗語說得好:「良匠無棄材」,反之,不知利用一木一屑者,當然是滿地剩材,甚且暴殄天物了。
第四是 持之以恒
俗語說:「有志者千方百計,無志者千難萬難」,有志向的人,有許多困難也會想盡辦法克服,沒有志氣的人,做什麼事都是難上加難。這就是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事情不在難,在於有沒有信心去克服它。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些情況看起來似乎困難重重,無法克服,但親自著手進行時,反而變得容易許多。
中國人向來有一種錯誤觀念——知易行難,而 國父卻主張「知難行易」的論點,正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有許多工作,要親自動手進行後,才會知道用什麼方法最恰當,經由何種途徑最易到達目標。最重要的,這是在於一顆有「志」的心,只要肯付出努力和代價,只要肯用心,天底下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天下事最怕的就是那種志向飄渺不定的人,隨時心猿意馬,遇到困難就退縮,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想放棄,這樣的人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因為一個願意投注心力的人,他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所堅持的目標,和既定的理想,一定會想盡千方百計來克服障礙;相反的,容易灰心喪志的無志者,自然望「難」興嘆,以致一事無成。
我們不可否認,有時客觀的環境真是極度惡劣讓人容易退縮和懼怕,不過有句話說「人定勝天」,堅定和鬥志、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決定成功的因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沒有任何事情在進行時都是非常順利毫無阻礙的。最重要的還是在面對障礙時有一顆「冷靜的心」,不要急躁憂煩,利用智慧和適當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難題;短時間無法成功,則要繼續努力奮鬥,而不能因此畏縮退卻,前功盡棄。青年守則上的準則:「有恒為成功之本」也說明同樣的道理。一件工作自始至終的完成,堅定不移的意志力,執著不變的信念,和穩固不搖的恒心,都是成功的因素;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並在面對阻礙時以積極的態度、不畏難、不怕苦的精神,就沒有爬不過的山,沒有渡不過的河!
最後要特別強調的是學習各種技術完全需要靠自己不間斷的努力,用心鑽研,才能有所成就。師長的教導是普通的理論,是原則性的灌輸知識,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只是扮演了一個引路人的角色,指引一個方向而已,並不能代替整個學習過程。俗話說:「學技全憑自用心,師父不過引路人。」另外有句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也是同樣的意思。
如果,只寄望師長全盤的指導,只知死記或甚至輕忽所灌輸的基本知識,一心仰賴他人的協助,自己卻不思考,不反覆溫習,也不以實際行動來經驗所傳授的技術,未經自我試驗練習,這樣被動的學習態度,在學習效果上幾乎等於零。換言之,實際上如何運用,技術上磨練得更趨純熟,以及個人所接受吸收消化的多少,這就全憑自己的用心程度了。認真投入於所學的事物上,再加上旁人經驗的累積,適時的指點,主動學習,才能培養求知的好習慣,也才能學有所長。何況旁人所能給予的經驗,知識或技術上的傳授與幫助畢竟有限,主動且積極的求知,自我激勵的磨鍊才是最踏實穩定的準則。這種關係猶如夜晚奔行目的地的路程上,師長先進的言語指導是眼前的「路燈」,將腳前的環境情況告知而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難,到達目的地,則要完全靠自己了,畢竟照亮的燈不能幫助你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