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村落
2011年歲末去趟漳州,參加了在漳州廈門大學分校舉辦的書畫揮毫切磋的活動。廣大的校區和宏偉的校舍讓一行人驚嘆連連。活動在新穎的圖書館舉行,校方選派的學生熱心服務,讓與會的人員莫不傾囊演出。我看學生熱心,將行李中幾本自己寫的書和畫冊送給她們。當接手後,如獲至寶般地謝謝我,並要求簽名和合照,反倒令我有受寵若驚的激動。其中拿到畫冊的那位同學,當翻到冊中一張珠山的村景圖,感到特別有味道,表情驚訝說她很喜歡。問她「特別有味道」是甚麼意思?她一時也說不明白,我就順口說著,金門這樣可愛的村落還有很多。
那是張俯瞰圖,在村裡宗祠後的小山上畫的。我想可能就是那些燕尾和馬背的屋頂所編織出美麗的天際線感動了她。在寫生的日子裡,類似如此的俯瞰圖,共畫了兩張,除珠山這一張外,在鄰村高處的馬路邊也畫了一張,雖只有半邊村落的屋宇,但那有燕尾和馬背的屋子簇居在一起,讓人就感到可愛和窩心。
鄰村也是位在平常散心運動的路上,那也是一個會令人感到特別有味道的村落。我已經好幾個月沒騎上那一地帶了,自心愛的單車失竊後。又這幾個月也經常出島去,再加上冬季時節,寒流低迴或是陰雨連綿,更讓人裹足不前。何日放晴才能出外,看看田野,看看村落,看看能不能拾個不被寒雨困住的心情,鬆綁那多日來的低悶沉重?
老天垂憐,終於放晴了。沒腳踏車可騎,就徒步上路,老路走一回吧。老路上多的是我曾描畫的田野樹林、村景屋宇。
走完了種著潺槁樹的路,規劃整齊的社區在望。這兒雖離城區有段距離,但新樓房新公寓一棟棟又出現在社區前,看這麼火熱的情狀,不難去理解島嶼的地價漲幅已居全國之冠。
過社區,行道樹換成了烏木臼木。這樹紛紛變裝了,有些是青黃交接,有些是黃紅交接,有些全紅了,成了醉人的顏色。在這些樹的陪伴下,欣然來到村子西邊馬路上。
自來我喜歡看些古地圖,準確與否不計較,常常就被圖的古意和拙樸的線條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在地名邊依地方家戶多寡具體畫著或多或少屋舍的圖,總覺得比用圓圈或是方形來標明更是生動有趣,彷彿那地方的人煙就活現了出來。這是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可能,就是這樣的想法,讓我喜歡去看些鳥瞰圖,也喜歡用俯視的角度去看些村社。
2008年4月畫了這村落半邊的俯瞰圖。原想宗祠右側那半邊的屋宇也要另畫一圖,那兒有成排的梳式格局的古厝,如此,村落的全景就可完全畫下了。但想去畫和有事耽擱這二者就拉扯了好幾回合,到如今,還是耽擱了,到如今,已是四年了。
往昔騎車,有時往村東的路上,那是條濱海的車轍道。這車轍道被規劃為自行車道,路兩旁種植著烏木臼木,途中有片草原,有座靶場,也有種著白千層、南洋杉、樟樹等樹種的人工林區。那一路的寂靜和鳥聲啁啾常伴著我,給了滿心的怡悅和平和。有時會騎上村西的路上,這路在村子邊陡起,可俯瞰整個村莊。這半邊的村落圖,就是在路邊的大石上畫的。
這時候這大岩石還爬滿藤類植物,不容易上去,只得在石旁觀望。一人高的銀合歡長滿了路邊,雖遮些視線,但那細細的枝條仍留些空隙讓我眺望。
村子似乎沒多大改變,幾座整修過的屋舍,那煥然的氣象也自自然然融入那屬於鄉下寧靜的氛圍中。多日來的雨,洗了村莊周圍的樹草,呈現著嫩綠綠的生機。村舍的紅瓦紅磚石牆飽含著水分,色彩較沉也誘人。
還有那村屋或「燕尾」或「馬背」的屋頂依然是生動的,溫柔的曲線在蒼穹下有著和諧的美麗。這傳統建築動人之處是島鄉的特色,可惜諸多的因素,卻讓它在逐漸消失之中。由於喜愛那溫柔的曲線,那紅瓦紅磚和石牆,也就成了我時常練習寫生的題材。一幢這樣的傳統建築物,就夠人品味的,那麼,一幢幢聚居的村落,更是夠人徘徊流連的。
村莊正在進行汙水管線埋設工程,機器隆隆響,人員穿梭其中。我走入村內,工人客氣地要我小心。看著施工,想著加些現代化的設施,讓生活環境更衛生或便利,村莊想必會更迷人的。許多人一味羨慕著對岸廈門高樓大廈的繁榮發展,也該看看這島嶼一些乾淨又可愛的鄉村。
在村子的巷弄走上一陣之後,就轉到村東的道路走回家。回到家,心血來潮尋舊畫來瞧瞧,看那些有著燕尾和馬背的村屋聚居在一起,心頭就是有股特別的感覺,有股歡喜汩汩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