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戲台的戲上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1,078
字型大小:

 大雨至。大雨降。這是雨的兩種概念。大雨方來時,並不知雨勢,風倏然歇止,塵埃高翻幾圈,像打陀螺,一圈小過一圈,沉默,彷彿一個○,然後停頓。正有些什麼,從○中滋生。不安,天色乍暗,好幾排的玉米叢直挺挺站在田中,翠綠色的長葉如雙手攤開,垂垮垮;低矮的花生不再交頭接耳,悶悶擠做一塊兒。鳥,一隻都沒有,盧其清看看天、看看四周,走進柴房持好鋤頭,坐在中庭板凳。坐不住時,走到門外倚著牆,看天。
沒有等待太久。風,不再流動。以前的人說,天空就像一個大蓋子,時藍時陰,此刻,那個蓋子罩住大地,灰霾霾,就如廚房一頂鍋罩,罩住沸騰的水氣。初時唏哩嘩啦,再傾盆而至,而一旦下起大雨,風也悄悄颳起。盧其清戴斗笠、穿簑衣,扛鋤頭,才踏出門前一步,已陷入泥濘。雨急,這會是大雨還是急雨,盧其清沒把握。大雨跟急雨又不同了,急雨來去都快,大雨卻會下好一陣子。盧其清往山中小路走去。山不高,只比田高個幾十呎,但那的確是一座山哪,尤其大雨來時,泥流湍,高處瀉,站在田埂往上瞧,說不出驚心動魄。
有一次大雨,盧其清趕到田邊,正看著泥流迅速吞沒村人與他合鑿的水道。泥流漫無方向,或者說,四處都是它的方向,一會兒工夫,泥流侵往農田,蓋過第一排地瓜埂,再是第二排、第三排,盧其清抬頭,望著這不算高、卻又絕對高聳的矮丘,它光禿禿的山面猶如陰風陣陣的白閻羅。泥流侵襲後的農田,作物折損大半,村人逐漸放棄山邊的田,盧其清卻在大雨之際,扛鋤頭,疏通水道。
盧其清扛鋤,步步泥濘步步行,雨珠打在斗笠跟乾曠的大地,雨聲響在身上,也響在地上,滴答口辟啪地,形成不同音調的雨。趁泥流尚未掩埋水道,盧其清趕緊鑿深。泥土吃水,濕重難 掘,掘了好一會,手臂漸感沉重。雨沒停,緩丘上的雨,順著他掘的水道走,洩流山壑。他再掘、再掘,只要奔洩的速度大過泥流,田就能保全。
盧其清想,下回得趁農閒,移石子,砌渠道,以求一勞永逸。
回村時,滿身塵泥,遇見他的村人有人勸他,別管山邊的田了,保了今天,未必能保明天,再說,雨總不會選在白天下,若晚上下雨,哪來得及疏洪?也有人讚賞他不屈撓,鼓勵地說,老天爺見他這般,也會讓雨改道。
傍晚前,大雨忽止,風勢漸歇。盧妻已提前把柴火搬進廚房,正起灶,煮粥炒菜。風微微,炊煙柔柔,如一朵白淨的花,靜悄悄往天空綻放。夕陽跟藍天趕在最後一刻露臉,賢聚村在雨後的傍晚,只是紅、白、藍,只是安祥寧靜。
 清明還沒到,不只盧其清的孩子盧文嘉、還包括賢聚村所有的孩子,像一群靜默但忙動的螞蟻,不停以竊喜、微笑,交換心底的甜意。期待清明,也是盧其清小時候的大事,賢聚村承繼香火,延續他們對鄉賢盧若騰的懷念。村人在廟口搭一座戲台,台前羅列幾條長桌,盧若騰後人殺豬宰羊隆重祭祀。村人則扛來家裡的桌子,排在長桌後頭,陪祭雞、鴨、水果,懇求先賢保佑。
戲台的作用不僅於演戲,懂音律的父老搬張板凳,拉一段二胡,說一段盧若騰的故事,吟一闕他作的詩。年幼的盧其清,在聽聞盧若騰傳奇後幾天,跑到附近的古區太文山,尋訪盧若騰與達宗和尚相遇的巖山寺。故事是這麼說的,盧若騰遲至三十八歲才中舉人,四十二歲成進士,年少時光悠呼呼,屢試不中。
戲台上,一個光頭和尚正坐樹下,時而起身,唱吟阿彌陀佛。青年盧若騰貌俊朗,身修長,搖一把扇,自承他是盧若騰,屢次趕考屢次敗,無奈,只好別號閑之。戲台上,一個盡念阿彌陀佛、一個喃喃閑之閑之,走著走,忽然碰在一起;一個再說阿彌陀佛、一個忙說罪過罪過,舞台下,少年盧其清跟鄉親都咧嘴笑了。
兩人各承不是,就要各自離去,達宗和尚陡然一頓,光亮的頭顱猝然一閃,忙轉身,拉起盧若騰衣袖,仔細打量。盧其清覺得那個和尚演得誇張了,打量盧若騰時竟倒退三步,邊退邊喊,呀呀呀呀,幾乎跌下戲台,再急忙繞著盧若騰快走,一圈快過一圈,直到盧其清都快被繞昏,和尚卻還在轉。
什麼事情,讓一個方外和尚如此驚訝?隔壁的大人禁不住說,再來這和尚,就要說盧若騰是恩主公陳淵轉世。和尚在台上聽見觀眾席有人這麼說,機伶地跑下戲台,認出道出答案的大人,倒頭便拜,直呼恩主公千秋萬世,惹得觀眾哈哈大笑。
和尚鬧上一陣,再跳上戲台,擺衣衫、斂戲色,跟台上的青年盧若騰說,他氣宇非凡,經他仔細論相,必是恩主公轉世。唐朝中葉,安史之亂迫使皇朝元氣大傷,為快速杜絕兵亂,朝廷決意在四處牧馬。唐貞元十三年、西元七九七年,陳淵奉聖旨,率領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赴金門牧馬,開啟金門去夷漢化的首頁,後人感念陳淵離鄉背井,開墾有功,恩澤後裔,稱為恩主公。
和尚建議改去閑之別號,找馬字的別號,青年盧若騰不以為然,環視台下觀眾說,萬一當初恩主公來金門養豬,他不就要取一個豬囝當別號?他不理和尚,直接走進後台,一陣銅鑼鼓擊,剩和尚一人在台上搖頭嘆息。
青年盧若騰再出現戲台,卻是手扶腰,一擺擺上台。見過和尚的第二天,盧若騰背部劇疼,他拉開衣襟,背上長了個瘡。初時細小,演員面對觀眾走,等到背對觀眾時,就貼上一個更大的。瘡由雞蛋大小、變拳頭、變香瓜,最後變作一個西瓜大,而青年盧若騰也就越走背越駝。一日,盧若騰到奉祀恩主公的孚濟廟,想起和尚的話,不禁多看神像幾眼。戲台上竟不知何時,已立好陳淵塑像,細看下,正是和尚扮的,觀眾不禁掩嘴而笑。
按據野史,幾隻蜜蜂縈繞陳淵神像兩側,盧若騰俯身察看,發覺牧馬侯的背上竟有一個大蜂窩。戲台上,自無法找來真的蜂窩,只見青年盧若騰察看下大叫一聲。
小小的盧其清好奇,牧馬侯背上有什麼呀?轉頭看看隔壁的大人,他卻默不作聲,顯是剛剛被演員一嚇,不再多話。青年盧若騰呀呀呀呀地喊,忽然把陳淵的塑像快速朝觀眾一轉,青年盧若騰跟陳淵塑像的背後,各自貼著一塊西瓜大的狗皮藥膏。
大家都笑了。包括嚴謹持家的盧氏後代,也終於忘了台上演著宗族先賢的故事,純粹當一個觀眾。青年盧若騰捧清水,刷洗陳淵塑像背後的狗皮藥膏,再一把撕下,演員哎喲一聲,幾乎跌下桌子。盧若騰摘除蜂窩之後,不數日,背後瘡患竟不藥而癒,這才邁方步,吟唱閑之閑之,繞了兩圈,忽然大叫「若騰」,正經跟觀眾介紹說,他乃賢聚「盧若騰」,並號「牧洲」,易名後,崇禎年間中舉。
盧其清覺得這戲演得誇張,隔幾年,他才知道戲主的安排在對比傳奇跟史實,因為自此之後,盧若騰的一生再沒有輕鬆詼諧的橋段,而殫精報國,愁雲慘霧。
受代代相傳的故事跟戲劇影響,少年盧其清到太文山,尋達宗和尚與盧若騰的相遇。清初,清廷頒布遷界令,居民被迫遷往內地,太文山巖山寺毀於火燹。午後,陽光熾,飛鳥棲,風懶雲散,盧其清身上一條薄衫已可擰出汗水。
金門石多,遍佈田埂跟道路,盧其清挑了個大石頭,縮在蔭涼處,露出一個頭,四處張望。四野,沒一棵足脛的樹,草方長成,即被牛吃淨,眼前望去,不外乾枯的黃草皮,黏貼在紅似火的土地上。盧其清站起來,環視大石週遭。若巖山寺還在,此際將是何等香火,若太文山碧綠連天,香客就該絡繹於途?而這一些,只存在於舞台上、故事中,跟角、旦,有一句、沒一句的旁白。
遺跡已遺,太陽曬得大地漾起一層水氣。水氣冒作一陣煙,又像霧,浮在地皮上,盧其清瞇眼望著,氣流動、風景動,整個地表像要飄上天空。盧其清乾巴巴眨眼,一個戲台安穩穩地搭在熱流上,演著他知道的、也看過數次的戲。主角的臉卻陡然一換,沒濃妝、沒臉譜,卻是真正的盧若騰站在戲台上,吟唸他的〈虜遷沿海居民〉詩:「天寒日又西,男婦相扶攜。去去將安適?掩面道旁啼……富者忽焉貧,貧者誰提撕?欲魚無深淵,欲耕無廣畦……防海如防邊,勞苦及旄倪。既喪樂生心,潰決誰能堤」。
詩作於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元一六六四年),清廷為防堵鄭成功,遷沿海居民於內地,兵部尚書蘇納海且提到,「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民免鋒鏑之虞,寇無所掠,則海上食盡,鳥獸散矣」。不久,清廷攻佔金門、廈門兩島,鄭成功則於三年前,率兵二萬五千員,從料羅出發,趕走荷蘭人,隔年,鄭成功過世,鄭經繼位。
彷彿知道少年盧其清正在台下,盧若騰在舞台上嘆氣、搖頭,強調他難抑的悲傷。忽而,一名儒雅卻威嚴的武將從舞台後閃出,見著盧若騰低身就拜。武將是鄭成功。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清軍攻破福州,鄭芝龍招降鄭成功,鄭成功憤慨直書,「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
父子決裂後,鄭芝龍降清,擁厚祿,剩鄭成功面對國恨家仇,與陳輝、洪旭、張進、施琅等乘船抵金門。十二月一日在烈嶼,締盟結約,誓言「反清復明」,史稱「吳山會盟」。此後,鄭成功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謀集抗清志士與募集兵丁,努力興復明室。盧若騰為明室舊僚,而為鄭成功禮遇的上賓。
這段歷史,地方父老或唱或演,盧其清聽過多回。烈嶼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初始地,留下多種津津樂道的事蹟。戲台上,盧若騰後退一大步,鄭成功則踏前,喃喃說,今日率領反清軍隊踏上烈嶼,無奈天乾地燥,士兵飲水有限,唇乾裂、頭昏脹,沒水沒糧,如何養軍謀壯,何以揮軍中原?戲台上,幾名士兵彼此攙扶,飢餓交疲。下田村村民聽聞鄭軍抵達,忙召集眾人迎接,殺雞鴨、宰豬羊。鄭軍駐紮久,糧食供給漸貧,加上烈嶼島小,難以涵養水源,數口井已乾涸。鄭成功憤而拔劍,大喊蒼天蒼天,吾乃正義之軍,矢志驅逐異族,還我中華,難道,天欲亡我?
鄭成功憤慨,高喊天若憐我,請賜我水,揮劍指地,命士兵掘井,不多時,噴泉如注,源源不絕,後人勒記其事,名約「國姓井」。金門氣候冬凜夏烈,士兵操練,卻得熱病,軍醫抓藥熬湯,讓士兵服用,卻無療效。
一晚,鄭成功於營帳搓頭嘆氣,尋思長此以往,必將損兵折將,光復大計,竟敵不過天邊一輪火日?營帳外,忽而一點燐燐火光,左右閃動。鄭成功道是士兵舉火杖巡視營房,不以為意。燐火跳動的樣子卻超出常理。那是黑暗深處兩點火光,時而左高聳,忽而右驚爆。高聳時,燐火倏乎拔起,如一道虹,橫跨天際;驚爆時,燐火炸開了來,以為該有聲音,卻了無聲息,黯然聲滅。兩點火,分開後再並立,鄭成功站在營帳內,不禁看癡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