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俗語修辭之美
「阿娘的俗語話」已經寫過十四篇,總計約有六百六十則,不僅愛不離口,而且略有心得,深深覺得金門俗語通俗易懂,意味雋永、充滿哲理,發人深省,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在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對於受教不多的庶民而言,可說貼切適用,終生受益。
筆者在讀師大時,曾經修習「修辭學」這門課業,承黃慶萱恩師親自講授,當年只為應付考試,未曾深入體悟,直到擔任教學工作之後,才覺受用無窮,因而再度反覆翻閱,以彌補學生時代所學之不足,基於對金門俗語的熱愛,加上曾經學過一點修辭學,發覺金門俗語頗具修辭之美,於是想大膽嘗試,從修辭學之角度初步探索金門俗語在修辭上的美感。
所謂的「修辭學」,根據恩師所下定義,即是「研究在不同的語境下,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達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之共鳴的一種藝術。」昔日創作俗語之祖先,未必學過修辭學,甚至未曾聽聞這門學科,然而為求精確地表情達意,為使語文形式更加優美,為能引起庶民的廣泛愛用,無形中其所創乍的俗語,早已運用了修辭的技巧,這也是金門俗語之所以能傳誦不衰,流芳百世之主因,到底我們的祖先運用了那些修辭原理?為求進一步探討,就依恩師在修辭學上所下的定義與分類為綱領,作一粗淺的分析,由於金門俗語浩如煙海,而修辭學亦博大精深,僅就所知擇出幾則作為代表,希望同好一起來探討。
一、類疊:
類疊是指「同一個字詞語句或連接、或隔離,重複地使用者,以加強語氣,使講話行文具有節奏感的修辭法」,一般可分為疊字、類字、疊句與類句四種,在金門俗語中,以疊字與類字使用最廣,疊句與類句則較少見,例如「頭興興,尾冷冷」屬於疊字;「也著糜,也著箠」屬於類字;「腹臍深深欲盛金,腹臍凸凸欲娶某」則兼具類字與疊字;另如「沐一下,沐一下」是疊字;「食飯扒無清氣,會娶貓某;食飯扒無清氣,會嫁貓尪」則屬類句。
二、層遞:
層遞是指「凡要說的有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修辭法」,又可分為單式與複式兩大類,金門俗語中屢見不鮮,如「四十過,年年差;五十過,月月差;六十過,日日差」、「一年是新婦,兩年是話拄,三年是師父」、「七坐、八爬、九發牙」、「三十歲嬈,四十歲 ,五十歲做老婊」,皆屬前進式層遞;「一代親、兩代表,三代煞了了」、「一代賢,二代癲,三代掛鐵鍊」、「恰查某,嫁後浦;後浦無人要,嫁夏墅;夏墅無人要,則去嫁賣肉的做小姨」,皆屬後退式層遞;「一更窮,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拆 赴」、「一代儉腸勒肚,二代看錢若土,三代當囝賣某」則屬反復式;「父一頭,母三頭,公婆一菜籃」,則是比較式;當然以上這些俗語,也同時具有「類疊」與「排比」的修辭。
三、回文:
所謂回文是「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好相反的辭格」,金門俗語中,並不多見。例如「俗物無好貨,好貨無俗物」、「食飽睏,睏飽食」、「相好無賭博,賭博無相好」、「人生咱,咱生人」、「冤家變親家,親家變冤家」、「人造住厝,住厝造人」、「有緣則作堆,作堆是有緣」,這些都是非常完美的回文修辭。
四、頂真:
頂真是「用上一句結尾的詞彙,作下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藉同一詞彙的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修辭法。」上述七句「回文」修辭的俗語,也都兼具頂真的修辭,另如「輸人呣輸陣,輸陣歹看面」、「彼款種傳彼款卵,彼款卵傳 斷」、「買厝,買厝邊」,皆是運用頂真修辭,但不屬回文修辭。
五、譬喻:
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訪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恩師並將譬喻分為明喻、隱喻、略喻、借喻、假喻等五種,「明喻」最完整,喻體、喻詞、喻依三者齊備,例如「食若牛,做若龜」,「食」指食量,「做」指做事,都是喻體,「若」是喻詞,「牛」與「龜」都是喻依,以牛之食量譬喻人之食量很大,以龜爬行的速度譬喻做事之緩慢;又如「放屎若在生子」、「一支嘴若雞母尻川」,亦屬明喻。「隱喻」是指喻詞由繫詞,「是」「為」等代替之,例如「三十歲查甫是真銅,三十歲查某是老人」、「嘴是風,筆是蹤」,四個「是」字,取代「像」字。「略喻」是指省略喻詞「像」字,例如「查某子,賊」、「食飯,皇帝大」、「有錢人,乞食性命」「搬嘴小姑,缺嘴夜壺」、「路頭擔燈芯,路尾擔鐵鎚」,「像」皆省略。「借喻」是將喻體、喻詞省略,只剩下喻依,例如「三腳貓笑一目狗」,喻體應指彼此有缺陷的人;「褲帶綁相連」,喻體應指形影不離的人;「墨賊肚,馬加箍」,喻體應指固執強硬的人;為求精簡,皆被省略。
六、排比:
是指「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致相等的語句,表達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叫做排比。」在金門俗語中,數見不鮮,例如「龍交龍,鳳交鳳,隱痀的交 憨,三八交叮咚」,「後生哭家伙,新婦哭面皮,查某子哭骨髓」、「姑疼侄同字姓,妗疼甥駛目箭,姨疼甥強迫睨」、「食桃肥,食李瘦;食樹莓,睏杉板」「人若歹看,蟹看哺涎,蝦看倒彈,蟾蜍看跳過岸」、「見某笑,見子叫,見老婆仔著燒尿」、「瞞父騙母,瞞尪騙婿,瞞大家騙同 」、「脹豬肥,脹猴瘦,脹囝仔會黃酸桶」、「天未光,狗未吠,雞未啼」、「月驚十九,年驚中秋,人驚四九」、「冬節月頭,專寒年兜;冬節月中間,無雪擱無霜;冬節月尾,專寒正二月」、「孤酸,生子無尻川;孤獨,生子無腳目;枵鬼,生子無腳腿」,上述這些俗語,也都兼具類疊的修辭。
七、對偶:
「把字數相等,語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單句或語詞,一前一後,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嚴格的對偶,更講究上下兩語言成分平仄相對,而且避用同字。」對偶的名目繁多,但從句型上分類,不外乎「句中對」、「單句對」、「隔句對」、「長對」四種,在金門的俗語中,以單句對最為普遍,至於是否符合對偶嚴格定義的要求,尚待商榷,姑且視為接近對偶的俗語,例如「相尊食有剩,相搶食無分」,「好銅呣鑄鐘,好子呣當兵」、「囥酒會香,囥病會重」、「查甫忌嗽,查某忌漏」、「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食飯食仔流汗,做工做仔畏寒」、「囝仔射過溪,老人滴滴鞋」、「無日呣知晝,無鬚呣知老」、「甘蔗無雙頭甜,月娘無逐日圓」,由於單句對多不勝數,僅列數句參考。
八、誇飾:
「言文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使其所表達的形象益發凸顯,情意更為鮮明,藉以加深讀者或聽眾的印象,叫作誇飾。」誇飾的對象,有空間的,時間的,物象的、人情的種種,合而言之,在金門俗語中,存在著不少的例子,如「九月九閃日,十月日生翅,十一月無路用查某理 直」、「秋蠓較惡牛港」、「千里狗,萬里貓」、「一個錢,打二十四結」、「打斷腳骨食倒勇」、「囝仔尻川三斗火,三個囝仔蒸得一籠粿」、「一塊痛,百塊憂」,這些皆有誇飾的修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