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信仰世界
生活在戰地小島,好山好水好風光,但是對習慣都市生活步調的人們而言,相對來說也「好無聊」。小島上的居民們,除了上班上課之外,各有各消磨時光的好辦法,特別是街頭巷尾的主婦們,打發時間的模式更是五花八門,有的做做小生意、打打毛線衣或做女紅、種菜養家禽等,更不用說忙完家事後,街頭巷尾聚集聊天八卦,而其中大家話題的焦點之一,往往是「祭祀」。
小島至今是個宗族觀念強烈的地方,因此對於慎終追遠這等事,仍舊十分重視。都市的家庭主婦應該難以想像,在這裡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要祭祀,更遑論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等傳統大節日,準備的祭品更要講究,再加上前幾代祖先的忌日等,一年下來祭祀平均三四十餘次,對家庭主婦來說是件苦差事,花錢買祭品事小,準備的料理(不可全用乾糧罐頭)工作及事後食用才是大麻煩。
小時候,總是十分喜歡有拜拜的日子,因為那代表有零食、飲料等等的祭品可吃,殊不知母親準備祭祀的辛勤。印象中,年輕時代的母親偶爾也會私下向父親埋怨,嫁給夫家沒有錦衣玉食也罷,卻還要深陷無窮無盡的祭祀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看似虔誠,實則空虛傷神的舉動。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家裡的祭祀次數並未減少,但母親的抱怨卻少了,甚或幾乎消失,反倒是我們這些長大的孩子,協助母親準備祭祀工作的過程中,總會抱怨傳統的牽絆,以及對母親辛勞的不捨。歲月的痕跡,早已悄悄的在母親身上留下不少痕跡。
幾次的祭祀場合,趁著旁人遠去之際,我細細傾聽母親那細微的祈禱詞,發現不管是面對神佛亦或祖先,那祈禱詞似乎都千篇一律:希望神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平安,保佑我們兄弟姊妹工作順利,早日找到各自的好歸宿。一連串的祈禱詞,重點總是放在家庭成員之上,鮮少有自我的願望。母親對家庭無私的愛,透過信仰的方式展現在她的心靈層面上。
曾經,無數次詢問過母親為何不停止這些勞心勞力的例行祭祀?「別人家沒有拜不也都活得好好的?」母親總是淡淡的以「你們不懂少亂說話」來打斷我們的質疑。直到某次母親生病,無法親自準備祭祀時,仍不忘交代我們隔日某某祖先忌日,不可忘記準備。我們哭笑不得之際,母親娓娓道來她從年輕時埋怨到如今坦然接受祭祀的心路歷程,其中說服她接受這一切的最大原因,是愛。
原來,母親的精神信仰不是神佛祖先,宗教信仰只是建構了她對家庭情感的安全寄託。在年復一年枯燥乏味的祭祀之中,是對家人的愛填滿了儀式的空洞,也是那份無私的愛,延續了小島連綿不絕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