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故事
金門,一個屬於海的島嶼,生活裡總是充滿濃濃的海滋味,即使那一陣吹過的風,也總是滿含著大海的味道,生長在海島的子民,生活也少不了海的顏色,更多的是與大海互動的生活裡,凝結的智慧結晶,諺語俚語和歌謠,在生命中傳唱也傳承,紀錄了海的變遷,也為島嶼的生活文化留下了美麗的見證,生活中的智慧,彷彿閃亮的鑽石般讓人驚艷與滋味濃厚。
「巴嚷好吃不分尪」
金門因為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生活裡與海鮮是分不開的,總是充滿臭腥味,於是也有許多有味道和生動的順口溜或是歌謠,讓人念念不忘。而那些迷人的海鮮滋味也總是讓人吮指不已。
一次同事增華伯就唸了一句:「巴嚷好吃不分尪」,如果你吃過巴嚷魚,就能明白那魚肉是多麼的鮮美、肥嫩!真是讓人不得不設法獨霸,也讓我深深的想念著母親,因為母親知道我是愛臭腥的滋味,只要是巴嚷魚著時,就一定會買了回來滿足我的臭腥神。
「蝦蛄的歌謠」
蝦蛄戴帽,魚點燈,蝦打鼓,鰻仔舉丈二,章魚走去報。
大嫂娘家住在金門有名的村莊:「長福里」,用閩南語唸就是「腸腹裡」據她說以前曾有「十八支桅」的故事,說有一家非常的富有擁有十八艘船,所以有名的「鶯山廟每遇作醮,只有「長福里」的人是不用分攤經費就可以享用盛宴的;但後來富有的這一家先生娶大某細姨,大某不甘就偷偷的把細姨胸前的毛拔掉,沒想到從此船就一艘艘的消失,富有的家業慢慢的衰敗。
有時我和大嫂一起剝蚵時,就聽她有說不完的生活智慧,從歌謠裡更明白以前的海裡生物是多麼的豐富!「蝦蛄戴帽,魚點燈,蝦打鼓,鰻仔舉丈二,章魚走去報」。簡潔的文字卻把魚蝦的外形形容得極為貼切,後來我工作上有一個「金門傳統歌謠」的製作,原來也收錄了這一首。
力魚煮菜脯
母親以前知道我最愛臭腥味,所以她在餐桌上總是設法有糜配魚仔。
有一種魚刺不少的力魚,母親會用菜脯來烹煮,那種鹹中帶出鮮甜的魚滋味,真是絕配,因為那個年代金門的海淨海鮮新鮮,力魚煮菜脯,人間美味,更是金門獨特的料理手法。我聽大嫂說妥目魚長大就是力魚,大嫂還說:「四月力,咖肥賊」原來四月正是品嚐力魚的美好季節。
魟鯊,狗嘸份
大嫂說:魟鯊,狗不份,意思是這兩種魚,骨頭是軟骨,都可以吃下去,什麼也不留,狗就沒得吃。
母親以前也會買回魟魚、鯊魚,加點薑絲略為紅燒,因為很新鮮總是吃得盤底朝天,有時還忍不住舔著碗底。
春鮸冬嘉臘,無錢免吃,有錢吃鮸,吃免驚
鮸魚、嘉臘都是非常高級的魚,以前因為姐夫是廣東人最會烹煮,母親疼女婿總是魚蟹不斷,於是我們也沾著姐夫的福氣,常有機會在貧窮的歲月裡,還常可以打牙祭,所以竟然也懂得品嚐美味的鮸魚與嘉臘魚。嘉臘魚塊煮麵線,或是嘉臘魚燴蒜苗,現在想起仍讓人口水直流,母親簡單的料理,卻總讓我們吃得「咻咻叫」。前年去新加坡堂妹說伯母會用鮸魚蒸過之後再用手撕裂成絲,夾在春捲菜裡一起包住鮮甜的滋味,讓堂妹也傳承了伯母的絕佳手藝,征服了眾家兄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