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位金僑的來信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麗秀。
點閱率:763
字型大小: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孕育我的地方,我深愛著這親切、美麗的祖國。新加坡是個移民的國家,我們的先輩都是忍受著艱辛的旅程、飄洋過海 「過番」的。他們無奈的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心裡只希望能在異鄉闖出一片天。我心想,這些移民們得遭受妻離子散的悲痛、離鄉背井的殘酷現實,這應該不是個容易的抉擇;告別了他們的家鄉,熟悉的土地,他們帶著的是個怎麼樣的心情呢?他們心裡的掙扎與矛盾又有誰了解和體諒呢?
我就在歷史資料認識先驅人物陳嘉庚(Tan Kah Kee)。他,一位上世紀最具有影響力、最耳熟能詳的新加坡華僑,他的成功事跡都深刻的印在我腦海裡。當然,對新加坡做出貢獻的華僑們,不單單只限於陳嘉庚先生。不過,這些華僑都有一個共同點 -- 那就是不懈的努力奮鬥,成功後仍然不忘回饋社會、造福人群。
說也奇怪,不善言語的父親就不常提起我家族史;我只知道我家鄉遠在金門、台灣;祖父是陳景蘭。還記得小時候,每逢清明節,我們一家子,父母親、姐和我就會「翻山越嶺」到我們熟悉的咖啡山拜祭祖父和祖母。父親總是不忘叮嚀著, 「Pray, that is your grandfather。」雖然我都會被蚊子叮得遍體鱗傷,但是小小心靈的我只盼望著與家人難得的郊遊,所以興奮的心情也難被抹掉。
在我拜祭祖父的當兒,我一定會瞄一下碑頭的照片。一位極嚴肅、極威嚴的不太老老翁的面孔一閃而過,那就是我對我祖父的最早印象。我心裡莫名其妙地對我的祖父塑造了一個形象--風姿翩翩、滿腹經綸的紳士。我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記憶中,我們就常以英語交談。祖父一定也精通英語,那身的洋裝更能顯示他對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嚮往與追求。
這一切都在一個偶然的回鄉得到答案。2008年8月22日,我和姐姐回到我常聽到的金門的懷抱。我終於能踏上尋根之旅,不忘我們華僑另一個「家」!難得我們能有這個機會可以看看我祖父祖母成長的地方,嗅嗅那曾滋潤我父親人生的鄉土!
我興奮地遊覽了我祖父精心建設的洋樓。我不太懂得那以南洋殖民樣式和閩南傳統的建築,不過,我對矗立在金湯公園,面對著料羅灣的自由女神的雕像情有獨鍾。
自由女神像深深吸引著我,她的出現似乎對整個建築格局有點格格不入。可是,我依稀記得我是停下腳步,逗留的時間也較長。我仿佛置身在美國的紐約,女神右手高舉火炬,左手則拿著美國憲法,頭戴著代表七大洋、七大洲的頭冠。她的溫柔的眼神引導每個恐慌的心靈,自由的燈火照亮著每個過客,帶領他們安全地抵達港口。祖父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並且流離家鄉那麼久,他是嚮往自由的崇高理想的。沒人能真正了解祖父的心情,也許他真的想家了;又也許,祖父希望能讓每個過番客能拋開戰爭的包袱,貧困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祖父一定希望那些垂垂老去時念念不忘童稚之地者,能返回家鄉享受天倫之樂!這和平女神座更是成為反戰爭與和平的象徵。
 我們這些華僑永遠都會緊握這不一般的回憶,就連我父親也如此;在他晚年,他的身子都很弱。患有高血壓的他就一連中風。他的右身是癱瘓的,不過我見證了父親的毅力。他一步一步的走著,也就是這頑固的意志讓他支撐到他回鄉的願望。母親一直陪伴左右,好讓我父親無後顧之憂。他曾對我表示,回鄉是他的快樂,守著家業更是他的願望。雖然,我們在新加坡過著的並不是富裕的生活,但是父親一直堅守著他的意念,不負眾望。我當時還是個黃毛丫頭,要兼顧學業所以不能與父母親一起同遊故鄉是我最大的遺憾。我相信,若能從我父親的口中了解金門,那應該別有一番滋味!
人家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說:飲水思源。我很欽佩祖父的人生哲學。堅韌不拔的精神始終是祖父一生奮鬥的動力。祖父熱愛教育,在金門辦學;造福社會和協助家鄉建設一直是他的偉願。閱讀到一些有關祖父洋樓乏人管理、荒廢的報導,心中湧上了無比的傷痛和無奈。我們之間有一道隱約的厚牆隔離著;不知是殘酷的戰爭、不穩定的政局,還是人生的百態、生活的起起落落讓我們眼睜睜地讓祖父的心血付諸於流水。漫長的歲月,無情戰火的侵襲,古老的洋樓卻屹立不倒。我在這兒要感謝金門縣政府,更新整建讓洋樓再現風華。我看到希望,看到了祖父的微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