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安水師將領巡視「三沙」
辛亥革命以前的同安縣政區包括今天的廈門市各區(海滄部分)、金門縣和龍海市角美鎮等地。同安陸地濱海,居民熟于港汊沙線且好勇尚義,因而功烈之偉為全省冠,道光皇帝諭旨「同安為武功最盛之區」,被稱為「蕞爾小島」的金門島,竟有「九裏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之譽。有清一代,同安籍提督有二十多人,其中不少水師提督還親自到「三沙」進行海防巡視(「三沙」即西沙、南沙、中沙三個群島,2012年7月24日成立海南省地級市三沙市,政府駐僅2.13平方公里的西沙永興島)。
地方誌書記載清代較早巡視「三沙」的水師將領是吳陞。根據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吳陞於康熙49-51年間任廣東副將,調瓊州府時,「自瓊崖曆銅鼓,經七州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清代康熙年間,西沙、南沙群島屬廣東省瓊州府萬州(今海南島萬甯、陵水縣境內),七州洋是西沙群島一帶的海域,四更沙角是海南島西岸的海角,這些都是清代水師巡視的範圍。吳陞當年巡視「三沙」的壯舉,使他成為我國宣示南海主權的代表人物。
清代嘉慶版《同安縣誌》和民國版《同安縣誌》都記載「吳陞,本姓黃,城內人」;乾隆版《泉州府志》也記載「吳陞,字源澤,同安人,本姓黃」,這是怎麼回事?據宣統元年(1909年)永春《洑溪黃氏族譜》記載,吳陞出生永春黃家,父親黃瑞莊於康熙五年(1666年)舉家徙居江西弋陽縣。黃瑞莊先娶兩妻均無生育,後納側室姚氏生育二子,即英珊和英瑛。次子英瑛即黃陞,字源澤,1652年出生,16歲時父親去世,生母姚氏因「妾」的身份受到家族的排擠,於是攜黃陞到同安投奔黃陞姨媽家。姨媽家姓吳,且待黃陞如親生,遂改為吳姓。吳陞行伍出身,為總旗禦賊於果塘授千總,先後從征金門、廈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隨施琅底定澎湖、臺灣,因功授廣東副將,被康熙皇帝贊為「天下第一好提督」。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駐蹕水圍行宮時,賜「寬惠赳桓」遍,至今這方長1.3米,高2.84米,為「康熙御筆之寶」的御匾還懸掛在廈門海滄鼇冠吳陞舊居廳堂。吳陞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福建陸路提督,雍正三年(1725年)加太子少傅。去世前上奏請求恢復黃姓,朝廷准其所請,恢復本姓。1728年(另說1726年)黃陞去世後加贈太子太保,諡恪勤。墓在同安縣長興里梨山保莊上,俗稱「提督墓」。墓園主體毀於文化大革命,僅餘墓道坊、墓碑亭(柱飾蟠龍)、坐獅望柱等石雕構件。
還有一位巡視「三沙」的水師將領就是吳必達。吳必達字通卿,號碧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出生于同安溪邊,雍正七年(1729年)武舉人,越歲連捷武進士,分發廣東候補。乾隆七年(1742年)授廣東廣海寨守備,十一年陞瓊州協鎮,十五年陞廣東寨遊擊,二十三年陞海門營參將,二十五年入京陛見,賞戴孔雀翎,調補廣東左翼總兵,陞授廣東全省水陸提督軍門。吳必達在廣東任職的時間將近二十年,曾領水師防巡東沙、西沙、南沙諸島,記錄島礁水道情況,為我國西沙群島主權留下寶貴資料。1988年越南軍艦入侵南沙群島引發的「3.14」中越海戰期間,中央軍委曾派員到同安考察「提督衙」並向其後裔徵集歷史檔案資料。吳必達後來調任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兼管澎湖、臺灣水陸官兵。乾隆三十一年再次入京,隨侍乾隆皇帝祭拜雍正陵墓,蒙上為其母禦書「萱壽延祺」九十一壽匾。現這碣楠木雕作,長2.3 米,高0.66米的御匾還保藏在「吳提督府」中。
據民國版《同安縣誌》和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誌》記載,清代在廣東任武職從三品以上的同安籍官員還有:
杜輝,同安灌口人,任廣東右路總兵。其弟杜逵,任廣東都督。
陳昴,同安高浦人,任廣東副都統,早年「來往東西洋,盡識其風潮土俗地形險易」。
陳倫炯(1687-1751),陳昴之子,任廣東高、雷、廉諸鎮總兵,其著《海國聞見錄》是清代第一部綜合性海洋地理文獻。
陳壎,陳昴之孫,任廣東香山副將時,零丁諸洋,汪洋無際,但他勤勞巡緝,夷民均安。
蔡文昇,金門瓊林人,任廣東海門參將。
許國桂,金門後沙人,任廣東瓊州副將。
張 正,同安大嶝人,任瓊州副將。
胡 貴,同安嘉禾裏(今廈門市)人,任廣東提督。他留心水務,對風雲氣候,港汊沙線,靡不周知。其子胡振聲嘉慶四年任廣東龍門副將。
高華松,同安劉五店人,乾隆七年任廣東總兵,卒於官。其子德明任廣東順德遊擊,侄孫鷹振任廣東左翼鎮標左營遊擊。
謝 雲,同安大嶝人,任廣東龍門協副將。
李耀先,金門古寧頭人,任廣東海門參將、雷瓊鎮總兵。
黃有才,同安石潯人,乾隆間任廣東提督。
李光顯,金門古寧頭人,乾隆間任廣東水師提督。
林君陞,馬巷井頭人,乾隆間三次任廣東提督,「兵民稱慶」。
孫全謀,龍溪籍住廈門,嘉慶間授廣東水師提督,于浩湧無際的粵洋緝匪。
文應舉,金門後浦人,嘉慶間任廣東海口副將。
吳建勳,住金門後浦,任廣東水師提督。
李增皆,馬巷侯濱人,李長庚從子,任廣東水陸提督,道光朝授南洋總巡大臣。
李廷鈺,李長庚嗣子,襲伯爵,曾任廣東州鎮總兵。
陳化成,同安丙洲人,抗英民族英雄,曾任廣東碣石總兵。……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在廣東省供職的同安籍武官有40多人。其中有祖孫三代先後在廣東任職,如陳昴、陳倫炯、陳壎;高華松、高德明、高鷹振。有父子同在廣東任職,如魏國泰和魏文偉,胡貴和胡振聲。有兄弟同在廣東任職,如杜輝和杜逵,李增皆和李廷鈺。這些官員不一定都到「三沙」巡視,但他們都有相當的時間在廣東服役,對當地的防務非常熟悉。尤其是水師將領,對「三沙」海道,凡港汊之紛歧,島嶼之叢雜,風濤沙線的變幻,日星雲氣之占驗,都能口講指畫,如數掌紋。有的文武雙全,還有著作傳世。如陳倫炯于雍正八年(1730年)著有圖文並茂的《海國聞見錄》。書中的「萬裏長沙」、「七洋州」分別記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一帶海域實況並附有「瓊州圖」。這部著作資料性很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商人西澤占沙島,時人從書中找出島屬我國的證據,日人遂將此島歸還中國(陳峰《廈門古代文獻》)。李廷鈺所著《海疆要略必究》,其中的「廣東海疆島澳」,是訪自舵工、水手的第一手資料,對研究廣東海疆領域有重要參考價值。
由上可見,清代同安與廣東有著密切的人緣關係,現在有不「廣東人」還是當年同安隨軍家族的後裔(如後塘嘉慶武進士顏高飛任廣東分司時,舉家隨遷)。今年8月31日,廈門市組團一行9人到三沙市參加迎接「廈門號」環球歸來的慶祝活動,我把這些有關的資料送給歡迎團的團長、廈門市泉州商會會長蘇福倫先生,請他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給予宣傳。因為在歡樂的時刻,我們不能忘卻今天廈門、金門歷史上那些曾經為國家守疆護土作出傑出貢獻的鄉賢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