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乩童老兵住下蘭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015

務農與生意,並駕齊驅在故里;中藥與魚行,家族企業傳千里。出生於浙江平陽縣老兵陳程玉,思故里、話說當年的奇蹟。
出生時咬著銀湯匙的他,少爺命運在人間,從小生活不愁煩,接觸生意的場面,長工供他來使喚;自小條理分明、嫉惡如仇,從懂事的那刻起,即學藥材的管理,賣魚生意亦童叟無欺,只因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因緣聚會來島鄉,生活一樣有規範,種瓜得瓜,他的福氣在人間,子孫綿延有規範………。
民國三十七年,陳程玉二十歲,適逢抽壯丁,家有五兄弟,排行老大的他被抽中,並接受「交通技術人員」的訓練,位置在浙江;六個月結訓後,即分發到上海的部隊,駐守吳淞江口築砲壘,牆有三公尺高,砲壘面積比金門下蘭村還大。
翌年元月到福州造飛機場,陳程玉負責炸石與炸橋,同年六月再到廈門五通築砲壘、打石洞,九月隨同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將軍來金門南山與北山築砲台,從此回不了家鄉。
異地而居,萬事起頭難,居住百姓的民房,陳程玉將異鄉當故鄉,與夥伴同甘苦、共患難,彼此互動也頻繁;打石工人每人領兩份薪資,並有米、油、鹽、炭等物質的配給與土黃色衣服以及綁腿的發放;起初沒編制,到了胡璉將軍的手中,改編完成、福利亦完善。而居住古寧頭期間,百姓對他們極其友善,阿婆阿嫂炒花生米,都會盛一碗給陳程玉品嚐。
古寧頭戰役,匪軍來襲,南北山的砲台已完工,國軍去打仗,打石工人照打石,依規定、每月要繳交一定的數量,無論山前、金門城、水頭,路途再遙遠、工作再辛苦,亦不敢喊痠呼痛。而砲台有光圈,敵軍抓穩目標與方向,砲彈擊中該地,陳程玉等人立刻移往後浦,慶幸一路遇到貴人,百姓見他們出外不便,連家中大廳的門板都卸下來讓他們睡覺。
從三十八年至四十四年,陳程玉的打石生涯告一段落,他選擇退伍,凡有家眷者,胡璉將軍每人發放一千塊。在退伍前夕,他到中蘭造海岸,借住於民房,因送洗衣衫,而與中蘭村的蔡載牧小姐相識,當時洗一套衣服五角。久而久之兩人互有好感,甚而日久生情,於是他央人去請媒說親,但是在那個年代,要嫁「北貢兵」,女方讓人議論紛紛。
蔡載牧的母親二十歲生下她,四個月後父親即下南洋,從此之後不見父親的蹤影,母女相依為命很清寒,時常斷炊沒煮飯,人家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等那薛平貴回鄉,而她母親望穿秋水君不回,一生活寡守貞潔。感念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她,歷盡風霜受責難,決定飲水思源不遠嫁,發願留在母親身旁服侍她。儘管島上軍隊多,英俊瀟灑的軍人要娶她,官階再大、人品再好、心念不動搖。而蔡氏家族不能招贅夫婿,蔡家膝下又無男丁,為就近照顧母親,蔡載牧雖然出嫁,居住下蘭的她到同村的中蘭租屋,白晝到下蘭侍奉母親,夜晚再回租屋處,直至母親八十三歲終老,充分展現為人子女的孝道。
退休之後的陳程玉,領了一床棉被及蚊帳,即與夥伴到中蘭打地鋪,他們分工合作,將軍中學到的本領靈活運用,每逢農忙時刻,拔花生、挖地瓜,人手之多、動作之快,猶如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經過一段時日後,較年長者由政府輔導至省立屏東救濟院安置,循序漸進地,老兵逐漸離開中蘭;遠離金門的老兵,心繫同打地鋪的歲月,與他保持密切的聯繫。
而年紀最輕、有了家眷之後的陳程玉,將根留在中蘭,並從事閹豬、打石、耕作、養豬羊、做豆腐、打棉被等工作,甚至將在家鄉學習的一點中醫知識、在沙美與友人合夥開了一間中藥行,把脈看診很方便,絡繹不絕的病患,在沙美街上蔚為奇觀,馬安瀾司令官、倪慶裕縣長都因把脈看診而成為好友;除達官顯貴,求診最多的為軍中阿兵哥,主因坑道濕氣重,易惹風濕痛,倪慶裕縣長並贈「仁心仁術」匾額給他。
彈藥憑單、構工爆材專案,前花崗石廠的前身、後備軍人會砂石供銷社,原先開放民間採石,在民國五十六年間,懂得如何開採的打石工、向金防部第四彈藥補給點申請開採,公文憑證TNT炸藥二十箱、雷管兩百顆、導火索一百公尺,戰地政務時期,合法領有相關炸藥,才能炸石頭及採石,之後花崗石廠成立,方統一管理。
定居下蘭的退伍老兵陳程玉,沒人相信有朝一日他會為神祇代言;中蘭分上、下蘭,有兩間廟宇,分別為「蘇府王爺」及「玄天上帝」,國軍拆除後,二廟合一,當老乩身逐年退休,陳程玉成了蘇府王爺的代言人;眾說紛紜這老兵,裝瘋賣傻假神明,他心胸坦蕩、入境隨俗,在瓊林乩身蔡金條等人的協助下,依神俗坐禁,待他出關後,逐漸被村民認同。從民國五十八年吃了「佛飯」迄今,已有四十幾年歷史,眾生需解迷津,「乩童」與「桌頭」細說分明,自嘲老兵要融入本地生活,須先自我要求,方能與金門社會和民間結合。
本名陳上彩,當兵更名曾程玉,退伍之後回歸原姓氏的陳程玉,退伍證為「金防部輜重連」,他的實際身份為「石工隊」,金門太武山上的石刻「毋忘在莒」,即是出自他們這支石工隊伍。
民國五十九年,花崗石廠成立,廠方欲聘請陳程玉去指導,縣長擬召見他,可是他不去,復由司令官親自出面說項,他始應允,與同夥十幾人,浩浩蕩蕩去上班,並擔任技術員。廠裡每月薪資一千多塊,但需繳交一定的石材數量,多出來的發放獎金鼓勵。他在該廠待了三年多,因某位職員採購衍生出弊端,於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決定辦理退休。
心存善念不貪婪,做了子孫的風範,陳程玉婚後育有三男五女,內外孫近二十人,在各行各業均有不錯的佳績,他欣慰自己在金門成家立業,如今已當了內外祖,又受政府的照顧,定居金門,他不後悔。
子孫分居各地,服務於金門縣稅捐稽徵處電子作業課、擔任課長的長子陳空招與其同住,當他回憶「北貢囝」的歲月,小學時候講國語,被同學排擠,而後說方言,融入了島鄉,和他們打成了一片,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力爭上游、才能有出頭。在民國六十三年,他通過縣政府基層人員考試,從助理員、助理稅務員、稅務員、稽徵到課長,一路攀升,能在金門擁有一席之地,他心存感激。舉凡電腦管理、土地增值稅、契稅、印花稅、娛樂稅、租稅宣導,都是他的業務範圍。民國六十八年,身為長子的他完婚,妻子於婚後四十天開了三六九冰果室,白晝擎蚵做生意,傍晚經營小蜜蜂,三十幾年來,夫妻胼手胝足、節衣縮食,除了金門外、台灣、廈門,都有屬於他們家的屋宇。
父子談歷史、婆媳剖蚵說故事,年年返鄉去探望,手足情深在兩岸,笑盈盈地陳述著老兵來金門島數十年的點點滴滴;此時此刻,陳程玉過著含飴弄孫的怡然歲月,而孫女出嫁前夕,當女兒為蔡載牧購回新衣裳,她試穿之後,出來亮相,屋旁的竹林下,相機捕捉了這一張和樂融融的影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