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一口氣看完「舌尖上的中國」,是部美食紀錄片,走遍60個地點紀錄著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展現食物在儀式、慶典、生活、倫理中所代表的意義,並且結合了當地的人文、地形、氣候,在我的眼中,這不只是紀錄片還是一部蘊含食物地理的好影集呢!
總共7集,分別是第1「自然的饋贈」: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等,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像是乾旱、潮濕、酷熱、嚴寒,會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片中以香格里拉森林中的松茸、浙江竹林的冬筍和湖北嘉魚縣湖水裡的蓮藕為主題。
這些食物我都曾吃過,但是,餐桌上感覺不出差異,而片中現場記錄所帶來的震撼,讓人印象深刻!
第2「主食的故事」:不同的地域(黃河流域以黍和麥為主的旱作農業,而長江流域是稻作農業),不同的民族,會造成不同風貌的主食。片中舉了許多實例:陝北人吃黍做的饃饃、嘉興人吃糯米包的粽子、陝西人的臊子麵、寧波的年糕等。
台灣飲食多元,大陸各地的主食在台灣都成了「特色美食」,捶手可得,看過紀錄片後,我下回品嚐炒年糕、粽子、饃饃,必定會在心中默默懷想,食物中所蘊含的主食格局。
第3「轉化的靈感」,主要說明「發酵」對於食物的改變,如雲南的豆腐、蒙古的乳豆腐、安徽的毛豆腐、紹興的黃酒、東北的大豆醬。
發酵這道功夫真是不可言傳,只能意會!必須親自操作,歷經無數次的失敗,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努力,才能抓到一點訣竅,在漫長歲月的試煉下終有心領神會的一天。
啊!我想:食物的發酵過程和人生頗想似,有些事情的「關鍵」僅能靠悟性,要靠自己的真心去掌握,旁人是幫不上忙的。
看完「舌尖上的中國」1~3集,不由得對自然食材充滿感恩和烹調出美味佳餚的製作者滿心敬佩。趕緊接著往下看…
第4「時間的味道」:藉著漫長的時間,人們採用醃臘、風乾、糟醉和煙熏等方法保存食物。這集特別介紹了台灣雲林口湖的烏魚子呢!烏魚子即是取烏魚卵巢鹽漬後陰乾的水產加工食品。
每年冬季冬至以後,大陸沿海的烏魚會洄遊南下產卵,經過台灣海峽,從彰化縣鹿港鎮附近靠近台灣沿岸,此時烏魚的卵巢正是成熟階段,所以,台灣產的烏魚子特別肥大鮮美,成為台灣西南沿岸的特產。
第5《廚房的秘密》:這集介紹廚房中的技藝,如火候、刀工、調味、佐料、蒸技等。
讓我大開眼界的是,一位72歲的廚師製作淮揚菜--「文思豆腐」精湛、純熟的刀工,先將一大塊嫩豆腐切成薄如紙片,然後再切成細如髮絲,放入湯頭烹煮,依然綿延不斷。
從老廚師的刀下讓我明白,一項「技術」必須歷經漫長艱辛的考驗,從不會到會,再由會到熟,熟而後通,通後則精,熬過這段磨練才能造就今日的精湛「技藝」!
第6《五味的調和》:從飲食中的甜、鹹、酸、辣、鮮,引伸出生活裡的酸甜苦辣。
第7《我們的田野》:最後一集,介紹一些餐桌上食材的來源,凸顯人們順應自然或改造自然的生產方式。如海參、鮑魚、海膽來自黃海附近的獐子島,克服環境限制,以人工培育方式「耕海牧漁」;芋頭則來自江蘇興化水鄉天然的垛田,四面環水,很適合芋頭的生長。
呼!欣賞完7集的影片,以後我享用每一餐都會更專心,一邊慢慢咀嚼一邊感受食物中蘊含的自然人文、烹調技巧和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