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門人———我在金門的旅記住滿神的地方
我悄聲的說,身子好癢,尤其頸後,抓了抓,一直感覺很不舒服。
遠遠的,耳尖的她竟聽著了我對妻的求救小語,神秘的嫣然一笑,竟放下從冰箱取出青草茶的動作,兩三快步走回櫃臺後方,然後彎身朝下。
她,像個魔法師般,在我們眼前快速隱身,上半身不見,下半身早翳入櫃臺下方,我們眼睜睜的看著她消失,不知道她在忙些什麼。
「因為這裡是住滿神的地方啊——。」
就在我們驚愕不解之時,她又悄然現身了,還是不先著急我們所點購的飲品,如仙女下凡似,沒聲沒息,離我們身前一大步距離方才止住步,伸出她纖纖的玉手指向我,食指中指縫間夾了一小瓶藥水。
「喏,擦一擦就不會癢了——。」
她好像很熟悉,司空見慣了這種事,但沒笑出聲來,就只是掛一張微笑,恬恬的靜靜的,然後轉身離去。
這時,她才開始真正忙碌的應付我們所點的冷飲,半垂下首去,長髮順應披散而下,中間油黑的一大片還一路掛到底,覆在頸背後,遮去她雪白的脂膚,而左右的兩片雲鬢各自拉長分開,向左走也向右走,一副祥和慈藹的模樣自然而生。我遠遠凝視她,就出神了,把她看成一尊佛來。
我一時誤以為她也是眾神之一,只是——我喚不出她的神名法號來。
這裡,真的是住滿神的地方——海印寺。
毋忘在莒的勒石朝聖後,人潮如退浪便紛紛散開,幾幾乎乎全往回走了,只殘留我和妻四個往前進的步伐,一路還是勒石靜坐在左,一個大紅「佛」字,一面勒了「梅園」兩個大字,分掌那顆大花崗石的兩方,我們行過,只留一眸,一路上全是如此模樣的花崗岩石,饗食的眼睛是有點膩了,太多也太雷同。
畢竟花崗石三千,眾人卻只取「毋忘在莒」一顆,絕不貪心的。
幸好,海印寺並不遠,一座金身佛祖就坐在對面小山丘的一塊小石上,那小石直行縱寫三個大紅字——海印寺,身後幾棵蓊鬱油綠的大樹,就立正緘靜如護法,在左在右也在後,撐出一些蔭涼的影蹤來,輕風走過去,浮光點點,躲不了也藏不住的,風的身子看得很清楚,小石一旁的山坡是片不大的草地,草地向右又是幾顆欲往上爬卻累得趴著的大石,大石再過去,是人行的石階,規規矩矩一路沿上,一個拉一個的攀岩,再來就是藍空,而藍空並不高,我想如果登頂佇在山頭,歡呼一聲再伸手往上舉抓,幸運的話,也許就能抓幾片雲朵下來,止渴。
那些雲絮,潔白的宛似冰淇淋,我在望「雲」止渴,只冀能清涼一下,畢竟一趟太武山的山路下來,汗水淋漓了一身,就算身子無法跳入以天空之姿的弧形所拱出的那面藍海,至少嘴巴,或者更渺小的,就以幻想來沖涼——。
畢竟,這是住滿神的地方,很適合祈求。
海上各島,浯州最著,諸島名山,太武最著——明永曆年間盧若騰在重建太武寺的碑記中,寫下這樣的句子,不過他的名字被隱去了,就連旅遊局的網路介紹上,也好像塗去他,忘了記錄下他的名字。幸好,海印寺一直都在,從太武巖寺改成「海印寺」,八百多年了,從宋朝一路改朝換代走來,時光顯得有點蒼老,所以它也理所當然的變成了一座古剎,曾被歲月傾頹過也被砲擊毀損過,雖說顛顛躓躓的,但還是浴火般的一次次重生起來,有如一隻鳳凰。它的兩個名字——太武巖寺和海印寺,前者只記錄下它所在的地方,跟太武山一樣,真真實實表明了身上是花崗片麻岩滿佈,不折不扣的一座石頭山,而它正座落在此,只是一個名字,缺乏想像。因此,我比較迷戀後者,有種浪漫的綺想情懷,彷彿走在蜿蜒的山路中,而它篆刻如枚小小的印章,就杵在大海上,戳蓋了一個「永恆」的誓言,就如這寺,也如我企盼的人間情愛。
這裡真的是住滿神的地方,不論時間,從遠古迄今,也管不住空間的,寺內寺外皆住滿了神。
在時間的河流中,這裡住著以前原先供奉的通遠仙翁,然後觀世音菩薩來了,如來佛祖也來了,甚至紛沓的十八羅漢也趕來了。
而在空間上,大寺前,彌勒佛先來一個大笑,歡迎你來了,再撥步往階上前,觀世音就站在「蘸月池」前,輕持法器揚灑仙水,然後一個禪詩要你學——何不洗心去,掬月空手歸——我是明白的,這一身皮囊風塵僕僕走了五十年,心中是擱有太多的塵埃,而名利就如空月,我緊握在旅途的手中是帶不來也帶不走的貪念,唯有放開,才能擁有一切。
只是我蘸不了月,唯得往下走,沿步拾下大紅樓梯,穿過蓮花亭,方能覓得「安心石」,它就在岩洞左側前,好端端坐著的一顆大石,我閉上了眼,右手摸石左手摸心,靜靜的冥想一回,心卻如澎湃人生的海洋,磁場波折再三,高低起伏,翻出往事波濤洶湧,汗涔涔的驚濤駭浪起來,額上鬢邊的華髮幾快被大汗滴珠滅了頂。
因此,又重回人間,站在寺前尋見了四大天王,祂們各自持劍、抱琴、拿傘、抓蛇的,彷彿安慰著直說:沒事,沒事,天上雖是烈陽曝曬,但這人間——幽幽靜靜的,煩惱自生,塵埃自找,我們正努力祈求它——風調雨順。
是嗎?真是如此嗎?
我從「海山第一」的門樓中走入,那是石門關,彷彿此去便無了故人,在小小的山坡上,觀世音以千身化相,或立或盤,然後又是一面大石,在我心中勒出「靜觀」兩個大字來開示。
這裡,住滿了很多很多的神,而我只是一介凡人,耳中有風聲,樹上有蟬鳴,眼中盈滿了淚水,心中積滿了灰塵,很厚很厚的一大層。
只有我,不是神,不住在這裡。
海印寺雖是住滿了神,但飲品的選擇卻不多,只有冰棒以及青草茶。
她習慣微笑,正如她聽慣了夏日的蟬聲冬來的風吼,其餘的人間一切便都不來了,所以海印寺的四季很安靜,只因眾神是不說話的。
但她卻推薦我再往上去走一走。
「沿壁步道不錯的,就一小段,看似危險風景卻又最秀麗,是太武山上最美的一段……。」
短短幾句話,簡單俐落,卻如禪意深遠,彷彿直指了人生,暗示起在苦海中的另一雙法喜的眼眸。人生是苦,也因為苦,略嚐甜味或是苦後回甘,才覺得站在面前一路遠去走逝的時光,竟是最美的風景。
她坐在一張小桌前,心靜如止水的,串起了一個個念珠來。海印寺,最喧嘩的時光,應是戰火猛烈的那段日子,砲彈不停的擊落和花崗岩的爭吵聲,不過那已久遠了,現在則是遊客三不五時的拜訪,四處侵擾佛門清靜的話語。但她是安靜的,跟眾神一樣,緘緘默默的,把一顆顆的念珠如撈起的圓月,串成一串安心的小石。
我終於領悟「蘸月池」和「安心石」的意涵,它們全以一串佛珠的圓圈在一起,在我眼前形象明白出來。
「為什麼……?」
我問了頸背忽地癢起的究竟,塗抹她給予的綠油精,在一陣衝鼻的藥味中,我的癢一路消褪,漸漸不再感覺了,如人生苦海的痛楚傷感,就在海印寺中一絲絲地被剝去,然後隱沒了。
「你算是幸運的……。」
她沒有諷喻,很真誠的明說。那一段日子,初夏以來,走入她冰飲室呼癢喊痛的人,多是短袖短褲的小孩與遊客,而我一身包裹長袖長褲的,卻也被毛毛蟲趁隙從頸背探入。
我是被毛毛蟲螫到,輕輕的嚙了,所以身子才癢了,這一段太武山的山路雖是遊人如織,但懸掛在樹上的毛毛蟲也多,稍不注意,它便一親了芳澤。
「所以說,你是幸運的,它們正準備羽化成美麗的蝴蝶,就如同這裡的蟬聲,高鳴幾天後就會蛻化,把殼脫去……。」
大概是住在海印寺,就跟眾神日日相處,她說起話來竟是一句句的開示。
海印寺,除了石雕的神像,住滿了神的形象以外,彷彿毛毛蟲、蟬聲也都是眾神,以生命的演化來昭告神的變換形像。
似乎,只剩下我一個凡人,不是神。
那我是什麼?應是什麼?我又問了自己一次。
她似乎聽見了,還是要我走一趟沿壁步道,也許就知道了。
是的。我看見了——。
離開了住滿神的海印寺,我走在沿壁步道,顫顫危危履踏了我過往人生的風險,山下遙遠的兩目之間透視出去,是美麗的人間仙境,油綠的田地,延展過去盡頭的大海,以及頭頂上的藍天。
我在太武山上,雙手撐開,舉臂,是想飛的籠鳥,因為我是人。
我看見了「頑石點頭」的勒石,一時頓悟了她說的話。在這大海上,海印寺是顆小小的印章,用來戳蓋海海人生中的凡人。
而我是顆頑石,從以前直到現在。
我俯身彎腰,雙膝就著在大地上,然後哭泣起來,一聲聲的,以懺悔的哭聲泣音來點頭,不敢抬起頭,回頭看我以前的人生。
我明白得很——這裡雖是住滿了神,而我卻只是個凡人,甚至是顆頑石,甚至是還沒點頭,至於回頭,那就更不用說了。
那裡住滿了神,我離開時,還是人,然後回到了苦海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