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落番刻苦成功的故事─蔡嘉種先生事略
蔡嘉種祖公,字世穀,金門瓊林鄉人。小時聰明敏捷,家境貧窮,一面耕農,一面讀書。十五歲時,母親逝世,放棄學業,從事商業。做學徒時,空閒喜愛閱覽各類書籍,偶然讀到「凝淚而視」這一句,誤讀「凝」成為「疑」字的音,他的一個表戚每次在其他人面前高聲朗誦讀錯的音句用來諷刺他,起初沒有發覺,很久以後知道表戚諷刺他,回家後把這件事請教父親。父親解釋「凝」字的音義,他才恍然大悟。從此不再當學徒,發憤努力讀書,最後已有心得。寫信有曾文正公家書的風格,字體正楷而樸實清秀,端正好像他本人。十七歲時,父親去世,在哀傷悲痛之餘,感覺前途渺茫,感嘆說:「大丈夫不能為國家效勞,也應當建立事業,成立家庭,如何能固執成見,不知變通呢?」志向既已決定,在十九歲時,正當西元1892年,於是籌措旅費,遠渡南洋,有識的人早知道他最終不是固守老家本業的人物。
初到新加坡,舉目無親人,走門路得以進入某號做學徒,事情無分大小,職業無分高低,沒有不兼任的。因為勤勞謹慎的緣故,漸漸地被老闆所器重,但是如果有不合老闆的心意,或者所做的事不週到,時常遭受當面責罵,言語非常粗野,令人難以忍受,曾經因為這樣在人後哭泣,私自想起月薪二元,何以能忍受如此侮辱,幾次捲鋪蓋想離去,但是卻又安穩下來,大致是忍受痛苦,學習技藝為要。每次肚子感到飢餓,想用一錢買餅填飽肚子,最終因為認為是血汗換來的錢不容易,然後就作罷,將廚房冷飯冷湯用來充飢。他曾經說道:「我日以繼夜,勤勞做事,不會損傷我的身體,大概是上天悲憫窮苦人,不忍心加害吧?」他勞苦的情狀由此可以想見。幾年以後,所學習的技藝更加進步,逐漸被拔擢為文書員兼售貨手。歷經八年的奮鬥,於是在廿七歲時,引退歸回浯鄉娶妻,清還父親喪事舊的積欠,到此無債一身輕,私心稍微感到安慰。
在浯洲家鄉瓊林居住數個月,口袋已空,心思啟動,重新踏上征途,一抵星洲,行李剛卸下,親友相見很歡喜,知道他為人誠實可靠,擅長經商,爭相聘用。初任某號為賣手,日久有豐厚的積蓄,於是在西元一九○八年,糾集同道合資創辦長發號,專營土產鹽魚生意。因為經營得法,又逢時來運轉,收穫很豐富,根基更加穩固。此後幾年,又另創長生、廣運二機構,分行遍及荷屬曼加麗雙牙盆領及吧城等處,業務蒸蒸日上,最後復獨資設廠製造肥皂,因為出品精良,聲譽轟動遠播,市場由星馬擴展至香港、中東等地,前途更顯露光明。
正在慶祝順利發展之際,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倭寇南侵,星島淪陷,各項事業停頓,只好退守而韜光養晦,僅改途經營造紙廠,豈料又遭日軍干擾,至此連這碩果僅存的營業也無法保存,長男復被日本憲兵擄去勒贖,數十年苦心經營的事業,一旦淪於浩劫,財產蕩然無存。
嘉種祖公在商業上雖然日理萬機,但是對社會事情極其熱心。正當他全盛時期,歷任商團、社團、學校以及其他機關要職,寸筆難以寫述完畢,僅舉那些顯著者,如金門會館連任主席董事、中華總商會會董及代理正會長、華人參事局議員、居士林林長,並曾榮任華僑銀行董事主席、金門輪船公司連任主席等,他受人愛戴,真是如此。所做公益事蹟,如救災恤難、演劇籌款、修建廟宇、造路修橋等,地不分中外,人不論何屬,無不一視同仁,因此每逢進行辦事時,募捐委員或主任一席,非他莫屬。待捐的人,遇有捷足者臨門售票或勸捐,必定告訴對方說:「嘉種伯隨後就來,我不能使老人空手而歸。」聽到的人知難而退。計算他生平所捐獻總額,其數目大約有數十萬元之譜。西元一九二二年,浯鄉米價暴漲,他獨力購米數十包分贈族親及親戚;過了三年,米價更昂貴,復倡議購米千包運回家鄉平穩米價,遺愛鄉人,惠澤大眾,到今天人人還津津樂道。他又擅長為人排難解紛,小事如夫妻反目、私人糾紛,大項至私會黨械鬥、賬目膠著等,他人所無能為力的,待他出面而仗義排解,無不化大為小,化小為無,數十年中商場上因為生意倒閉而不至於報窮的,大多因為他一句話而化解,如此不下數十起。受到他恩惠的人大多以「蔡大人」來稱呼,從此也多呼稱蔡大人而不叫名諱,大致上都是因為如此。他受人尊崇又是如此。
嘉種祖為人疏財重義,息事寧人,有求於他的,無不回應。某年,他合夥人陳君為週轉事向其子商量,想請他出任銀行擔保人,那時他正回鄉渡假,其子告以可以直接函告商銀,一面私函稟告陳君股本業已支過,又兼那時商況極壞,橡膠價格慘跌到每磅四占外,所商量事雖在道義上理應予以支持,無奈自身同陷窘迫的困境,為陳君擔保恐怕有後患。他覆函稱所說的雖然對,但是看見危急而不救援,那是小人,我能有今日,陳君的助力,現在對方處在極窮困的境地中,我如果坐視不管,不是君子。後來果真因為如此而賠款累積鉅萬,他泰然處之,絲毫無怨言,他重義捨己的精神又是如此。又有同安馬巷族叔祖永浦,為械鬥命案涉訟久懸未決事情,曾經來書請他代籌千金用以平息訴訟,他立即籌款應付,該案始得結束。那時該處曾經發生盜劫祖墓的事情,他立即呼告移居的各位族親,均感懷祖恩,聽到訊息,一起出面阻止,強盜到黎明退去,祖墳也得以保全(按係明朝士大夫歸回縣籍而安葬,那時金門為同安轄屬)。冥冥之中獲得回報,看這裡更加相信,他深得人心又是如此。
嘉種祖擅長為人醫治陰風,對症下藥,百發百中,無論貧窮富貴或者認識與不認識,有求必應,義務贈送醫療,貧苦的人且用藥贈送,或者給與車資,都不吝惜,受到他恩惠的,數以千計,臨終時又深切以此囑咐兒輩,繼承志向,力行不止,他佛心渡化眾人又是如此。
他自奉很節儉,沒有賓客到臨,就沒有美食佳餚;不是重要慶典,就不穿錦衣華服;雖然只是一枝燼餘火柴,一粒落地米飯,也都愛惜不忍丟棄。生平不佞媚佛像,不迷信神明,做事但憑良心,曾經說:「我體會上天行道,心地光明,對人無怨恨,對己無遺憾,和鬼神有什麼關係呢?」所抱持想法很有見地。在世的日子,一生不忘記貧苦的人,所以對寄銀施恤、設防巡更、購船旅(金星輪船公司即為其所發起)等善舉,所有有益人群的,造福鄉里的,力行惟恐不夠力,尤其為人所難能做到的。
總結他的一生,廉潔耿介,謙沖自守,助人為根本,樂善為胸懷,到老不變節,始終如一。他居住家鄉時,不廢棄農事,適時上山耕作,扛鋤揹犁,寸草必定除去,和他為鄰田的,看見他農田雜草不生,農作物茂盛青翠,因此也效法勤勞耕作,南北千百農地競榮比秀,大致上就是受到他的薰陶默化,才會變成這樣。偶爾有人勸告他不必如此辛勞,他就回說:有千年長存的農業,沒有百載不衰敗的生意,務農可以運動身體,我喜愛這樣,永不疲倦,這就是他不敢忘記自己的出身。聽到的人深深佩服他識見過人。他訓示兒子也說:凡是人能夠盡己效忠,遵守信用,做事實在專注,敬業認真,雖然到了蠻夷國邦也可行。我子我孫,如果能用我的想法當做思想,能勤勞能節儉,用誠信對待人,不必怕沒有立足的地方。從前我某房子孫多做不道義的事情,如今落得家道衰微,難道不值得引以為警戒嗎?實實在在能不忘記我的訓示,我雖然沒有尺土寸金的遺留,人們如何對你們的自立傷害呢?他對待人,和藹可親,謙恭有禮,有善行的就勉勵,有過錯的就規勸,從來不說話急迫,不容貌嚴厲。凡是所言語的,一本至誠的心,常常做對的卻吃大虧,屢次自嘆多情,時常為情所誤,只是事情一過去,那麼就又如船過水無痕,絕不怨恨後悔,大抵是因為他的天性所使然。又說:我用忠厚對待人,不是正義的財物不隨便取得,存心做善事,施捨恩惠給人,不企望他人回報,率直行事,有違背良心的事不敢去做;助人為基本,被背叛招致損失,不敢怨恨。凡是做任何事,處處發現他做人是正人君子,金言玉語,美好德行,實在難以一絲一毫細述。上天對他富厚回報,賜給他高壽齡,大概想成全他為當世造福,為後世設想,誰說不適宜呢?
他逝世後,僑賢李俊承居士用詩輓云:「行事合誼真是君子,是今代人也像古代人。為人解決紛爭兼解決困難,憐愛老人更憐愛苦貧。和世間都無競無爭,和他論交情自然感到可親。在樹林中加入誦讀的地方,回想從前這位完善的賢人總是損傷精神。」(原詩為「行誼真君子,今人亦古人。解紛兼解難,憐老更憐貧。與世都無競,論交自可親。林中參誦處,回首總傷神。」)大致是以記實為主,因此紀錄下來,用來作為結語。
蔡嘉種祖公於西元一九四二年逝世,農曆四月初二日,享壽七十三歲。生兒子六名、女兒四名,皆已成家。內外孫繁衍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