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榮民系列》鑼鼓喧天技藝傳─陳為仕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853
字型大小:

何厝復興鑼鼓隊、我家民俗陳列室,座落於何斗里。何厝民俗文物館的主人陳為仕,編寫四句謠,鐫刻在民俗樓上的牆壁上,投注畢生心血,傳承技藝在島鄉,足跡踏遍各聚落與學區。
身為自衛隊員,曾經參與作戰,然而榜上無大名,流血流汗的英雄惟有天知地知的陳為仕、一心闡揚民俗文化,一生技藝傳承,辛酸與淚水,旁人無人能體會。
歌仔戲團與鑼鼓隊,他經營得有聲有色,沒有外來的支援,全憑自己的張羅,如今年事已高,期望後繼有人,更盼相關單位派員管理文物館,心血的結晶方能永久保存……。
民國二十三年出生的陳為仕,雙親由新加坡返金成親生下他後,一歲即不見父親的蹤影,母子相依為命,有一餐沒一頓,多年悽慘無人問。直至民國三十八年國軍來金門,有了一線生機,母親為軍隊洗衣、修改軍服,賺取微薄的蠅頭小利,除讓他免於飢餓過日、亦供他讀書識字。
環境不友善,活命難上難;衣服多殘缺,身子不保暖。但天無絕人之路,甘願做牛、就有犁可拖,吃苦如吃補,印證在陳為仕的身上。十九歲那年,何厝村來了突擊大隊,分南海和東海兩個隊,翌年,緣分的使然,一位擅長地方戲劇的士兵、將一生技藝傳授給了陳為仕;從小對戲劇非常有興趣的他、如獲至寶,他努力學習、用心研究,再將之發揚光大。
二十三歲與官澳村的楊鶴女士結婚,翌年,陳為仕開了一家小小的雜貨店,讓愛妻經營,他則組織歌仔戲團;一團三十二位成員,共分文場、武場、鑼鼓……等等,夜間尋覓地方訓練,雖然捉襟見肘,他勒緊褲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再苦再難也要撐住劇團。
爾時禁令太多,管制森嚴,這個不行、那個不可,要讓劇團死灰復燃,惟有尋覓復活之地。陳為仕力爭上游,不向現實低頭,他人豐衣足食、自己勞碌奔波,他知道惟有堅強的毅力,不許怠惰才能有出頭。無論演戲與作醮,他總是擔綱主角,在二十餘年的歌仔戲生涯裡,他戰戰兢兢、從不鬆懈,站上舞台、演什麼就要像什麼。
劇團教戲,一板一眼的陳為仕要求嚴謹,無論小生與旦角的挑選,他精挑細選身段與唱腔,苦旦要尋小家碧玉、小生要覓有男人的氣慨;當他的目光與筆者相對時,他說筆者適合演小生;倘若早在幾年前,與其學戲,雕塑身段與曲線,當上男主角,坐擁正義的化身,當個欽差大人或皇帝,砍他個壞人頭落地,暢快地過足戲癮,以補現今無力斬草除根於社會的亂象。
女人反串男人、別有一番滋味,他的抉擇被潑了冷水;在那個年代,有勇氣上台的女性已經難得,更何況是角色的互換。而提升演出效果,需要自信心,當妻子入門不到一個月,與其溝通上戲台、反串小生增添神秘感;嫻淑的妻子領悟力強、配合度高,倒是丈母娘有意見,嫁這種丈夫、找這種女婿,演什麼戲,將來能有什麼出息?他細心教導、她耐心學習,無論是嗓音的嘹喨與低沉,亦或下身段,配合他動人的辭藻,果真如他所言,女生飾演男生,較有獨特的韻味,他獨到的眼光與見解,捧紅了妻子成為劇團裡的第一男主角。
戲服純手工製作,成本耗費多,底下又有數十人要過生活,為了維持基本開銷,經營兩間雜貨店的陳為仕,不得已、收了一間。雖然民間慶典多,劇團演出,每日收費僅只兩千,扣除車資與伙食,團員每人平均分不到幾塊錢。但他最引以為傲的是、每回戲臺上面的演出,戲棚下觀眾萬頭攢動,跟著歡樂與悲傷,隨著戲曲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台上台下交織成一片;在他飾演小生的歲月,每次到各地演出,都吸引許多戲迷的目光,迄今令他難忘。
歌仔戲曲二十年,舞台上演沒間斷,不為名利為興趣、亦為技藝的傳承,薪傳如此重要,他勇往直前不退縮,就連勞軍亦不落人後;他人犯忌諱的獄中行,他毫不遲疑地帶團慰勞受刑人,讓他們從劇中的情節和角色體會到,棄黑暗、覓光明的啟示,往後投身新的環境,重新做人。
獨撐龐大經費,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於是歌仔戲團無奈地畫下了句點,這曾經遠赴島外島、聞名島鄉的劇團就這樣辛酸地走入歷史,最痛苦的莫過於陳為仕本人。當他在湖埔國小宣布這項訊息時,師生很不捨,他亦難過地留下眼淚,學有專精的民俗技藝,就要說再見,理解他的處境,誰能不滴淚。
隨後,他成立了鑼鼓隊,大凡村落的作醮和慶典,他都研究出一套敲打方式,同時製作鑼鼓教材。從金門地區鑼鼓隊的樂器簡介、樂器代音、鬧台簡介到一般隊伍及場所戲臺簡介,他都鉅細靡遺,一鼓、二鑼、三大鈸、四小鈸、五小鑼,從單行前進、二行前進,到進入廣場、各就各位及所站位置,都清晰地記錄下來,以後將傳承給有興趣的後輩子孫。
學校鑼鼓隊教練、復興鑼鼓隊領隊的陳為仕,深知民間風俗多,尤以神祕又神聖的廟宇慶典,百姓信仰十分虔誠,這種心靈的寄託,來自於精神層面;而宗教遶境需要鑼鼓隊,婚喪喜慶更是不可或缺,種種特殊的儀式,敲鑼打鼓總擁一席之地,所以在無任何資源的奧援下,他仍然鑽研於民俗文化,令人肅然起敬。同時,他走入校園,亦進入社區,地區有十幾所小學、他都擔任指導老師,用心調教、樂在其中;而陽翟與沙美女子業餘鑼鼓隊,那鏗鏘有力的敲鑼打鼓聲,響徹天際的震撼,亦是出自他的指導。
從湖埔國小的歌仔戲,學生穿上戲服、登台演出,到其他學校的鑼鼓隊和民間團體敲鑼打鼓地成功演出,年近八十的陳為仕功不可沒。在其兩次生日中,分別為八十七年與九十四年,猶如辦喜事一般,村口的人龍、喜喜洋洋,學校送匾,學生來為他祝壽,陳為仕在家中席開三十桌生日宴,歡歡喜喜聚一堂,分享喜悅千里傳。
文化的傳承與民間戲曲的培育,人才養成有困難,要深耕、要茁壯,需要結合眾人的力量。會編、會導、又會演的他,唱作俱佳,辛苦大半輩子,內心有太多的失落感,因此他拒絕了許多媒體的採訪與電視台的訪問。此時,他將彙整的資料,層層疊疊、不藏私地交到筆者的手中,他說這是緣。
翻閱了他的鑼鼓教材、細讀了他的〈新病囝歌〉、咀嚼了他改寫的金門民謠〈戲劇十二巡菜〉以及歌仔戲調樂譜、四句聯、七字停板調,無論填詞與寫譜,都隱含著人生的哲理。在他的創作過程中,一旦靈感湧現,只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即能文思泉湧地完成一首歌詞,且能讓人朗朗上口。
陳為仕編著的〈新病囝歌〉,據他陳述,這是許多婦女朋友的最愛,經其首肯、筆者特摘錄於下:「正月算來桃花開,娘來病子無人知,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山東香水梨。二月算來是春天,娘來病子面青青,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青蚵來搞羹。三月算來人插田,娘來病子心堅難,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莿瓜煮土嘆。四月算來是夏天,娘來病子心無意,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豬肚燉蓮子。五月算來人綁粽,娘來病子腹內空,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山藥燉雞公。六月算來六月天,娘來病子心驚稀,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大粒紅荔枝。七月算來人普渡,娘來病子心糟糟,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烈嶼檳榔芋。八月算來是中秋,娘來病子面憂憂,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麻豆文旦柚。九月算來沖九降,娘來病子守在房,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洋參高麗欉。十月算來近寒冬,娘來病子心茫茫,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章魚炒青蔥。十一月算來是冬至,娘來抱子靠門邊,我來問某愛吃什麼,愛吃大粒冬至圓。十二月算來是年邊,我來問某愛什麼,愛買綾羅做新衣,闔家團圓過新年。」
陳為仕擔任四屆鎮民代表,此生,無論民意、行政與戲劇,各方的打擊與壓力,讓他失落與痛心;在九三砲戰時,民防隊員至賢厝卸煤炭,共有二分隊前往,每隊三十人,共計六十人,遭砲擊,十五人傷亡,兩個分隊長均中槍;陳為仕臨危不亂地當起了指揮官,抬傷患、送醫院,指揮隊員到安全的地方,待他處理善後,方看到副村長的蹤影。而事後論功行賞,陳為仕卻榜上無名,倒是鍾姓副村長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他的戰功則隱藏甕中數十年。
年事已高的陳為仕夫妻,自設民俗樓,雇工整理內外環境,長年的投資,令他節衣縮食;而無人接替他的技藝,更令他遺憾。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是反映人生與社會的縮影,陳為仕從小學戲,學成後演戲與教戲,且成了鑼鼓隊的指導老師,這一區塊,他是極為重要的靈魂人物。即使他曾經有過一段艱辛的成長過程,但對社會的奉獻則有目共睹。他除激發創作的動機,並熱心推廣民俗文化,他將畢生的心血,興築了頗具規模的民俗樓,將歷史背景一一呈現在館中,從劇照、樂器、戲服、獎盃、獎狀、獎座、剪報、賀匾……等等,都讓人耳目一新。民俗樓比鄰而建的是一處農村文物館,裡頭陳列各式農具與古式桌椅和鍋碗瓢盆,供人觀賞,更讓人流連忘返。
民俗樓保有濃郁的閩南古風,它的龍邊處,陳為仕作了一首四季謠:「春天太陽東方升,太武山下好風景,萬頃田中忙耕種,希望今年好收成。夏觀古寧西平海,陪伴宇宙千萬載,蚵民每天要下海,滿載海蚵挑回來。秋風初來心情爽,萬里無雲天晴空,長青花園在南方,古厝陳列有古董。冬天來臨北風起,何厝村中七星池,跟隨歲月千萬年,民俗純樸好鄰居。」陳為仕心情的寫照,全在民俗樓外面的牆壁上,一覽無遺地、出自內心的感受,無論是寫情寫景,都深入其間;而咀嚼於它字裡行間的涵義,既有古典的飄逸,亦有現代的愜意,想不讓人肅然起敬也難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