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浙江道監察御史黃華秀奏章六篇
引言:
明代是金門科甲鼎盛的一個朝代,據志載,從陳顯於洪武五年(1372)舉壬子科開始,到崇禎十五年(1642)張瀛中順天試壬午科為止,二百七十年間,金門人名列榜上者有舉人九十六,進士二十八。其中嘉靖朝有舉人二十六,進士五;萬曆朝有舉人三十五,進士十五,這個數字中顯而易見的,金門在明代的科甲盛況,在萬曆朝達到極致,「無地不開花」這指的應是這段時期。
萬曆朝四十七年間,金門人一榜三舉人、一榜四舉人、一榜五舉人都有,二舉人在當時算是平常事,一榜二進士也不算稀奇,其中則以戊子科(1588年)的一榜八舉人最多,時稱「八鯉渡江」。這一科八位舉人中,有黃華瑞和黃華秀兩兄弟同榜。次(1589)年金門士子挾戊子科之威參與進士科考,更以一榜五進士得到「五桂聯芳」的盛譽,將金門的科甲帶到更高峰。這一榜當中,瓊林蔡獻臣、陽宅陳基虞、浦邊蔣孟育和西黃的黃華秀四人同榜連捷,另一位是已酉科的瓊林蔡懋賢。
明代這些金門進士,在金門能找到其具體資料者很少,一則為官在外,許多都已在外落籍,如蔡獻臣和陳基虞居同安,蔣孟育在龍溪(今漳州),而黃華秀則是落籍南安石井的第四代了,不過他秉持金門人「不忘本」的傳統美德,於進士為官後返金門西黃(今西園)祖居地的東甲家廟進匾,所以歷年來各版《金門志》的<人物志>中都有列名。從林焜熿的道光版《金門志》到1991年的《金門縣志》「宦績」欄所列的黃華秀宦績,都是引《泉州府志》、《同安縣志》、《閩書》、《廣東通志》、《通志》整理出資料如下:「黃華秀,字居約,號桂齋,西黃人。入南安庠,萬曆戊子進士,授韶州府推官。逮下仁慈,事上端執。精明決斷,雪殺姑之冤,釋代兄之囚,辨伐塚之詭。以最薦,召為南京浙江道御史。剛果洞達,條陳時事,雅著豐采。時東方有遼左之慮,中原有礦稅之興,楚藩有小人之構,華秀皆上疏極言之。官暇,從德興祝世祿,甯國張應泰,潛江歐陽東鳳,及邑人李范廉、駱日升為讀書之會,相切劘如諸生。卒於官,不餘一錢,諸公經紀之。」
而黃華瑞的資料,在道光版《金門志》〈卷八選舉表〉的舉人名錄中,只簡列如下文字:「黃華瑞,華秀兄,榜名芝瑞,號育吾。由南安學,寧洋教諭,陞南京國子監助教。」
黃華秀於明萬曆高中進士時,家族已是從浯洲西黃鄉移居南安後,在石井東安下定居四代了。所以金門於民國五十年代辦理一次先賢遺蹟普查時,在西園找不到其史蹟,連究竟他是西園的那一族支都無法辨明,尤其是在那時兩岸音訊阻隔的年代更不容易,一直到2001年間,南安市石井鎮東安下的黃朝栽先生,託人帶來了一封信,附帶兩張舊族譜資料,簡述其先祖乃是浯江獅黃人,開浯始祖滄海公於元兵南下時與弟滄浯渡海浯洲,以染為業,取其所居地為「染厝」,至第四世遯齋公,贅於南邑桂林李家,遂卜居桂林,立籍南安,後黃家定居石井東安下,資料中並有黃華秀的相關事蹟,才讓這一段史料逐漸浮現。
2006年夏年,我走了一趟石井,與同族的朝栽兄見面,敘起先祖的這段歷史,除了讓我看他親手整理的一本族譜,並將其手中六篇黃華秀於南京浙江道監察御史任內的奏章影印給我,回家後我妥為保存並打字收藏。10月初參加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辦的「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時,認識了任職於國史館、常在《金門日報》副刊上看到其大作的羅元信先生,跟我提及黃華秀的奏章一事,才使我想起:應該將這六篇奏章公開,讓有意研讀者共同分享。(六篇奏章錄自《石井東安下族譜》)
(一)定國本
南京浙江道監察御史臣黃華秀謹奏為直陳,體天實意,歷指謹災大端,躬行修省,察納讜言事:臣海濱下士,幸捷春闈,司理東粵韶州,遂荷主眷,擢授南台,臣怦怦然懼!未知將何以答寵榮、酬知遇也!頃者:上天示戒,災及三殿,陛下憂惶,深用只慎。敕諭群臣,詔告天下,敬天之心,臣怦怦然懼!自念有言責之職,此時而不直言,將何以奉承德意,誓竭忠誠,以圖報稱。非敢長篇累牘,膚談瑣說而已也!夫應天以實不以文,天變見故,動曰修省。若權僅樂減膳,下罪己之詔,頒寬恤之條,收台諫群臣之表章,而九重之上,萬里之遠,謨然無所設誠致。臣未知其何省而何修也?臣謹仰察天心,俯稽輿,聽民庶之謠吟,問路叟之所憂,知今日之修省,當速而舉行者三,視朝也、郊廟也、納諫也;當速議而行者一:大婚也;議其當舉而通行者二:泰交也、省刑也;當議處而酌行者亦二:舉逸也、采辦也。難披心腹為謹直陳之,陛下試垂察!
夫臨朝聽政,豈僅故事,臣主于是何親?禮法于是何維?承式者肅,望風者懷,蓋其效之至神也。前代無論,即祖宗視朝之制,亦無敢怠荒,惟世廟未造,靜攝深宮而三殿之災,可為殷鑒。今殿廷希御,堂升曠疏,百官庶司,思欲睹聖天子之威儀,而不可得,二宮火焚,得非天不欲皇上以幽閒輟蹕之所,而念青陽總章之居耶!且陛下以今日之日何時也?東倭猖獗、西虜跳梁、水旱荐臻、流離騷繹,不以此時御朝視事,召諸臣面陳得失,求長綏遠馭之略,而欲深居高拱,以希無為之風,臣恐天下眷眷多事也!臣見古者謹災,有召見群臣便殿者,有御殿門親受表章者,以知諸臣之請,視朝是也,所當亟行也。
國之大祀,惟郊與廟。天地神明,森然對越;祖宗靈爽,儼若降臨。聖代以前未有不親者。而今數年盡遺代矣,以為無益耶,則胡以代耶!二宮天燔,值陵掃之日,得非天不欲皇上以內禁齊居而為明 報本之地乎?云何事已至此,而告廟之禮,仍復不親。天方降災,而居猶未悔禍。陛下以災如是已也!竊恐天意有未可知也。臣見古者謹災,有郊祀甘泉者、有入告寢廟者,是知諸臣之請,郊廟是也,所當亟行也。
忠言而行,苦藥利病。秦以惡聞過而失,隋以不受言而亡,察往鏡來可為憑監。陛下督過言官,厭薄讜論,落職動至數十,章奏百元一發,使喑啞不言,朝陽寡和,則焚惕赫焰之虞,得非天之不欲。皇上以龍幡雞幛之麗,為文書架閣之府乎!云胡令言者踵至,而猶未顯然施行也,將以天變為適然也,將合中外之人以災為諱耶!將風回天,自有獨斷而無容于人言耶!否則,諫官之設,豈欲祿糜之弊耶!且使權奸根據莫除,皇路蓁蕪而莫開,臣以為此非國家之福也。臣見古者謹災,有詔求直言者、有令群臣極諫得失者,以知諸臣請者,言路是也,所當亟行也。
乃大婚也,當速行而胡以云當孰諫議也?蓋臣聞男女之好,婚姻以時,則陽不愆,陰不伏,故禮謹納采、詩詠標梅,誠重之矣!我國家太子、諸王婚禮雖殊,然皆舉。以十五歲未有愆期者,歷歷可考也。皇長子十五歲于茲矣,欲請以冊立並舉,則陛下為中宮故,謙諒未遑也。若因是而復不允大婚之請,則儻中宮過,此而未有舉也,亦將閣是議以需之乎?竊恐中宮之心,亦有所不安矣。臣謂鑿均議嫡,母均議長,天地之常經,古今之定制也。皇長子之出講也,陛下將寵其禮與諸王異。則今日大婚,亦乞勒禮官,按故事以皇長子妃命名,而不以太子妃之禮舉之,夫誰曰不然?此朝野仰望之心誠,宗社根本之大計。亢陽示戒,得非天欲。皇上奧處周樓疏軒之中,亦會青宮胃禁之地乎?且皇長子與皇女孰重?陛下已選皇女婚矣,豈故愛女賢于愛子哉?臣見古者謹災,有史有請豫建太子者,以知諸臣之請,大婚是也,當速議而行者是也。
古者君臣上下,手足腹心、協氣薰蒸、太和翔洽,故天表之應,應之以祥。今也,內禁端居,堂簾萬里;上既遠隔,下亦闊疏;大臣少格心之論,小臣乏造膝之規。人各一心,心各一意,譬之同舟而胡越乖氣致異。天固欲使內嬖之深嚴,易為幄筵之親接也,謂宜曰賜燕。見使元老,得望徽音,月數御門,使群臣得時望顏色。而大臣者,又當正笏垂紳而從容諷議;為小臣者,亦宜隨職效忠而展采錯事。要使君臣道合,相得益彰,此毋寧諸臣協力和衷,尤陛下應懷延訪之日也。臣見古者謹災,有謂君臣當儆者,有謂為君難為臣不易者,以知諸臣之請,泰交之說是也。
古者罪止其身,罰不及眾,故刑措之朝、百端輻輳。今也,告訐門開、抄投習漸、上既督責、下亦阿承,籍良戶以抵贓,駢春無辜而受虐,株蔓列門、桁揚載道、祝融示警,天固欲使廣廈細旃之上,亦念膚焦體之厄也。謂宜解煩苛之罔,追贓者恕之,蠲連坐之誅,被逮者原之,而理官刑曹,亦宜體好生之德,不難平反以希合,奉欽恤之詔,毋輕枉陷以毒民。要使生者不怨,死者不冤,此毋寧諸臣秉公執法,尤陛下布德施惠之時也。臣見古者謹災,有請賜赦者、有請議三覆五覆者,以知諸臣之請緩刑是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