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禪寺與梅山蓮寺
隋文帝楊堅(581-604在位)統一南北朝後,一改周武帝毀滅佛教的做法,即位初年就將周宣帝建造的陟岵寺改為大興善寺,又令在五嶽各建一所佛寺,諸州縣建立僧、尼寺各一所。同安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設縣,亦循例獲賜建僧、尼寺各一所。因此《同安縣志》記載:「隋敕創興教寺於梵天」,梅山寺也是「原建自隋」。梵天禪寺與梅山蓮寺也就成了福建省較早的佛教寺廟。
梵天禪寺座落於銀城之北里許的大輪山南麓。大輪山海拔108米,因「橫數里,群峰自北奔躍如車輪」而名。站在山巔「終點石」上,縱目遠眺,金廈海域風光盡收眼底。新加坡僑商詩人洪鏡湖(1878-1964,馬巷窗東人,當代著名歸僑女作家陳慧瑛外祖父)賦有《登大輪山寫望》詩,其中詠道:「邑於輪山下,萬派注而傾。雙溪匯合處,是我同安城。…,東望金門去,群島自縱橫。西望廈門去,鼓浪若有聲…」。登大輪山最高頂還能望見南北二太武山,所以清末貢生林騰驤有詩云:「北太武浯江村,南太武鷺江濆。彼一太武此太武,兩扇海門南北分」。可見在當年鄭成功抗清的大輪山國姓寨上,「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光緒版 《金門志》卷一)的地理形勢一目瞭然。清康熙年間,藍水(今湖北鍾祥縣)徐輝還為大輪山標題八景:輪峰疊翠、幽巖月色、聖蹟泉瀏、綠沼荷香、瞻亭石倒、梵寺鐘聲、東溪塔影、潯海歸帆。遂使「輪山八景」名揚海外。
梵天寺隋時敕建,形成規模的時間當在唐高宗李治麟德至咸亨年間(664-674)。原名興教寺,有庵72所,為十方叢林,宋熙寧二年(1069年)合為一區,賜名梵天禪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首仕同安縣主簿時,常到大輪山、梵天寺遊翫,留有《登大輪山》、《遊梵天寺》等詩作及十多處摩崖題刻。其中有一首詩寫道:「輸盡王租生理微,老僧行乞暮還歸。空山日落無鐘鼓,惟有虛堂蝙蝠飛」。從中看出風雨飄搖中的南宋王朝給佛教事業帶來的蕭颯景象。梵天寺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年間重建,形成以金剛殿、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為主體,「精舍錯落,殿宇輝煌」的建築群。明嘉靖年間,「理學名宦」林希元仿朱熹守漳州時於開元寺剎之後建芝山書院的故事,把原在縣城東門內的文公書院倡遷至大輪山梵天寺後,文公書院(亦稱輪山書院)成了泉州府屬最早的官辦書院,金門籍的鄉賢名宦蔡獻臣、蔡復一、許獬、王道顯等都曾在書院讀書或留宿。梵天禪寺歷經興廢,據傳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朝廷賜給是寺緣田三百畝並將大雄寶殿易名選佛堂,蔡復一奉敕修建選佛堂並撰寫「隋代久闢天竺國,輪崗重仰法王宮」聯句。民國七年(1918年)10月,梵天寺被北軍營長張樹成焚毀,僅存金剛殿、鐘樓及大輪山山門。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山取石,又於原寺基址上修建看守所。1994年元月28日,筆者在同安縣宗教事務局長上任主持梵天寺復建奠基典禮。梵天寺老住持厚學法師海內外化緣,集腋成裘,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鐘鼓樓、齋堂、兩廂走廊、法慧紀念堂等先後落成。2009年南普陀寺仁慈法師奉派往持梵天寺後重修大雄寶殿。該殿木作全部採用進口的巴西花梨木,僅獅座、龍座就有180多個。用材上乘,雕工精美,實屬罕見。2012年11月8日舉行大雄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中華佛教學會理事長凈良法師、海印寺性海法師等高僧參加法會,盛況空前。
與輪山相對峙為梅山,以其為同邑之藩障故又名同山,今寺後石壁有宋朱熹以硃砂書寫的「同山」石字(已列為縣級文保單位)。據說西晉太康三年設同安縣時,「同山」之「同」字配以寓意安定之「安」字作為縣名。為何又稱梅山皆因山植梅花,遂以梅名。清代葉奎山有詩云:「勝景劈天開,欣情動地來。名山誰作主,古今一園梅」。1985年筆者協助老住持心清法師修復梅山寺時,見民國時期修繕的木板門葉有「梅花香遍地,山寺淨無塵」的冠頭聯語;山巔又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劉瀚謀重建的梅亭;清末民初,梅山之南里許的「葉家莊」還有一片梅園,足見梅山以梅盛名,有史可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村民炸山採石,發現石塊剖面有似墨畫的梅花圖案,這與雲霄縣烏山發現並被專家斷為海底藻類化石群花紋極其類似,這樣同山(梅山)的歷史就更值得研究了。
梅山蓮寺原本規模不大。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同安知縣明新捐俸重修並撰《重修梅山古寺碑記》(今存),又於寺左建朱子祠,奉祀「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的朱文公。文化大革命同樣難逃劫運,滿目瘡痍,令人心酸。八十年代心清法師修葺大雄寶殿,重建念佛堂;歸僑蘇靖山先生捐修梅亭,筆者時任文化局長兼管文物,自西安橋頭遷移一座宋元祐年間婆羅門佛石塔,又從西橋尾茂林下搬來一座祥溪堂的石構「敬聖亭」(字紙爐),充實了梅山的歷史文化內涵。
1993年,比丘尼慈明任梅山寺當家師,四方化緣,重建梅山寺。首先建造一座仿自五台山的石質山門,高23米,寬23.6米,石方用量達680多立方米,有100多條龍雕,是閩南地區石雕藝術傑作。又新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木構三重簷歇山頂,裝飾採用傳統藏式唐卡繪畫藝術。殿中釋迦牟尼佛像身高5.65米,寬4米,厚3米,重65噸,用整塊緬甸白玉雕琢,是現在福建乃至全國不可多見的石雕玉佛。2012年11月19日舉行天王殿、大雄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古老的梅山蓮寺以嶄新的姿容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觀光人潮。
輪山與同山之間夾著東溪。上游有元大德年間始建、明崇禎年間廣東按察副使陳基虞(浯陽信房二十世)倡修的五顯第一溪石橋;下游有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普江王」留從效創建的「太師橋」(即東橋,已改為公路橋)。為了便利梅山與輪山兩個景區遊客往來,同安區人民政府於兩座古橋間修建一道景觀步行橋,廈門市政協副主席潘世建將之命名為「含蔚橋」,南普陀寺方丈則悟大和尚題寫橋名,筆者蒙請撰記。碑文如下:
輪山、同山為銀城屏障,中隔東溪,宋有銅魚、太師石橋橫架,坊間亦曾搭建木橋以舒病涉。茲政府關注民生,投建新橋。工興於壬辰年端月,同年陽月告成。橋長88.8米,寬6.5米,為三跨25米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樑,凡費人民幣340萬元。含蔚者,蘊含同安古今人文之大觀也。
斯橋落成,輪山與梅山連接,同安文廟、梵天禪寺、梅山蓮寺、影視新城活化。東溪整治,遂使茂樹蔭蔚,芳草被堤,白鷺低翔,禪風物語,含萬物而化光。造福工程,邑民謳歌,里人岩立,概記其事,泐石示遠。
同安區人民政府 立
公元2012年歲次壬辰陽月 穀旦
輪山、梅山閩南宗教文化區,通過含蔚橋的連接,充分彰顯古同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展示了新時代佛教與旅遊相得益彰的恢弘氣派。
壬辰年陽月 於鷺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