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的立言──記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莫言說:「是的,您說得對極了。不過,想想過去那些悲催的事情就令人頭痛,那是多麼尷尬的事情,真是不堪設想。還好,我的努力沒有白廢,直到1981年秋的一天,《蓮池》編輯部通知我,說我的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了。我當時是多麼欣喜若狂啊!我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這次成功,給了我繼續寫作下去的巨大動力。」
俞處長接著給莫言講起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的成長故事。他說,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11歲起就給資本家幹活。他把貧民窟和碼頭當成自己學習的課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經受了資本家的殘酷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起了很大作用。他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就是寫他個人的成長經歷。他沒有上過什麼大學,童年生活就是他的大學。
說到這裏,俞處長又講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作家的實力和影響力是在心靈深處。我同你一樣,從小在農村長大。我是舊社會過來的人,沒有你這麼幸運。小時候,種田、採茶、砍柴、放羊,我什麼都幹過。我把這種經歷看成是一筆財富,它對我日後的生活、工作大有裨益,尤其對我從事業餘創作來說,那是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他說,苦難也是引導我們人生前進的導航儀。每一個人,都應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手中的那支筆,能使我們充滿激情,充滿能量,無論是崎嶇波折,還是無數次的失敗和打擊,都應堅定不移的前行,直至達到那個美麗的夢的彼岸。
莫言聽後,深有同感地說:「我從小在山東高密農村長大,我太瞭解農民的生活了,我總覺得這塊土地上,有說不完的故事。」莫言又說,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想讓所有人都滿意,每一個人都不得罪。結果越是這樣,得罪的人越多。我寫小說的時候,也希望每個讀者都喜歡,結果還是很多讀者不喜歡。
兩人談話甚歡,真有點相見恨晚啊。結束前,俞處長又建議莫言說:「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今天的各種條件,比高爾基時代不知要好多少倍了。不過,機會還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你若有機會,一定要設法去軍校進修深造一下,最好是進軍隊系統的文藝院校去,系統地掌握一些文學理論知識,你畢竟還年輕啊!這樣,會讓你今後的文學道路,走得更寬、更遠。」
此時,莫言露出一臉的期盼,他毫不掩飾內心的秘密說:「俞處長,不瞞您說,我做夢都想去軍校學習了,特別是像解放軍藝術學院這樣的軍校!」
一老一少,傾心交談,給俞、莫二人,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記憶。後來,莫言調離老部隊後,去了上級機關工作,還同俞處長保持著聯繫。
2010年12月,俞處長給莫言寄去一本自己創作的《彩沙工藝畫集》和發表的10餘篇小說和散文,莫言讀後很高興,對俞處長的作品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並給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寫了一封推薦信。
信中是這麼說的:俞大鴻是位資深的軍事翻譯家,曾有多部專著出版,影響很大。他退休以後,潛心創作,在軍內外報刊發表大量文章,文筆嫺熟,立意高遠,廣受好評,很有發展前途,我願意介紹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莫言的推薦信原件附後)。
這段情真意切的話,真實地再現了莫言感恩圖報的優秀品質。 破格 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徐懷中感慨地說:「莫言即便文化考試不及格我們也要了。」
當年,為活躍部隊業餘文體生活,部隊開展各種健身活動,如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田徑比賽,還組建了一支業餘女子軍樂隊。這支女子軍樂隊,聘請當時總參文化部創作室的李靜同志做技術指導。在李靜的悉心指導下,這支業餘女子軍樂隊搞得有聲有色,不時還能參加軍內外各種慶典活動,廣受軍內外好評。
當年李靜同志在政治部肖副主任那裏獲悉莫言文藝過人、能力超群的情況後,表示要把莫言推薦到解放軍藝術學院去。肖副主任不同意,說我們正準備提拔他當宣傳科副科長呢。李靜說,科長可以有多個,而作家只有一個,應該放他去那裏深造。
說完,李靜還透露一個好消息:著名作家徐懷中領銜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了文學系,招收一名學員只收3000元的培養費。
讓部隊出3000元培養費,倒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問題是像莫言這樣的人才,令肖副主任有些愛不釋手,捨不得放出去。但從培養人才的大局出發,也為莫言個人的發展和前途著想,肖副主任等部隊領導,最終還是同意了莫言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84年夏天,莫言參加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的入學考試,獲得通過。
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在規定的時間,到解放軍藝術學院報到。按規定,不按要求報到,他就不能被錄取了。
這天,莫言忐忑不安地走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一臉茫然無措的樣子。文學系主任徐懷中把莫言叫去,問他寫過什麼東西。
莫言小心地從挎包裏摸出1982年發表過的小說《民間音樂》和著名作家孫犁的評論,雙手恭恭敬敬地遞了過去。
莫言喜歡大篇幅寫景,寫景中肆無忌憚的使用通感,用混亂的色彩進行渲染,叫人看著觸目驚心。
徐懷中主任快速流覽了一遍,望著眼前這位年輕的軍官,他有點激動地說:「很不錯嘛!」當即對系裏的劉幹事說:「這個學生,即便文化考試不及格,我們也要定了。」
很快,莫言得到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懷中的賞識,進入了該系學習深造。就這樣,莫言有生以來,第一次正式踏入軍校的大門,踏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殿堂,終於,他圓了自己人生30年來的那個大學之夢。
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兩年時間裏,莫言共寫出80多萬字的小說,其中包括《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等。
莫言是個創作精力旺盛的作家,他的悲歡離合,他內心深處的矛盾,他的反思與懺悔,他的偉大與寬厚,他的卑微與狹隘,寫出他的職業道德與時代的對抗與統一,他寫的看似一個人,實則是一群人。寫那個躲在旗袍裏小時候的他,他一直在寫自己、寫內心,他吸納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會陰暗面,揭露自己內心陰暗,這都是人之常情。
寫作必須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須與人之常情對抗,因為人之常情經常製造罪惡。他用放大鏡盯著自己寫,盯著自己寫也是盯著人寫的重要步驟。他清楚的知道,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好小說,似乎就在他的筆下,他要把目光往那個方向看,盯著那個在荊棘叢生中,沒有道路的地方,那裏有絕佳的風景,那裏有偉大的小說,在向他招手。
莫言說,文學是一種悲憤的抵抗,可是我的抵抗未免有些過火,抹煞了一些關懷和溫情,中國傳統文學裏的含蓄美被差點被我破壞了,一切情緒在用魔鬼般的瘋狂來展現。
1985年春天,著名作家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了莫言作品創作研討會。似乎是一夜之間,曾經這個懵懵懂懂地走上文學之路的青年,從此在中國文壇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莫言說:「感謝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謝那些批評我的朋友。我終於得到了一個把自己放在眾聲喧嘩之中的機會。也是認識自我的最佳機會,讓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讓我知道了有哪些寶貴的東西需要堅持、發揚。」
於是乎,軍中文藝界的一支筆呼嘯而出,中國文壇上的一顆巨星像旭日東昇一樣,在神州大地上冉冉升起。
人們總是慨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詩人總是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
哲人總在開導:金子無論放在什麼地方總會閃光。
普羅大眾總在念叨:福人自有貴人助;吉人自有天相。
1997年,莫言脫下了戎裝,離開了他熱愛了21年的部隊,他深情地說:「部隊是我永遠的家啊!」
一次,莫言和呂政委(即前面提到的呂幹事)在火車上偶然懈逅,莫言對呂政委的曾經關懷還念念不忘。他非常感慨地說:「呂政委,謝謝你,謝謝部隊對我的培養和破格提拔,要不然,我就只能回老家去種紅高粱了。」
最近,我們看到莫言的寫作計畫,他說:「現在我離開部隊了,我想再來寫一篇軍事文學,獻給我曾經一直服務過的這支軍隊。但出爐的時間很難說,估計得用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它。我想,這部作品不會在我之前的水準之下,也好讓我們軍隊的戰友、軍藝的校友們看了,感到高興啊。」
如今,莫言的文學創作一路走紅,他發出肺腑之音:「我是從保定《蓮池》裏撲騰出來的。」莫言的恩師、《蓮池》雜誌編輯毛兆晃老師離世數年後,莫言在博客中留下了這樣一首感人的詩:「人生如夢幻,彈指三十年。恩師已作古,其情何以堪。」
今天的莫言功成名就,他感恩地說:「是軍藝的徐懷中主任改變了我的命運。」
時間定格在2012年10月11日,這一年是壬辰年,中國人俗稱為龍年!
莫言這位龍的傳人,榮獲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這對於沉寂的中國文壇來說,是一大驚喜。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值得歡慶,但他並不沾沾自喜,非常低調,一如他當年樸實。
今天,莫言終於如願地登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他寵辱不驚,一如既往,他平實地說:「我覺得我這次獲獎,並不能代表什麼,我認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作家,他們的優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認可。」
莫言說:「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學素質。這是一個文學獎,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學。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風情。同時我的小說也描寫了廣泛意義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寫人,我想這樣的作品,它就超越了地區、種族、族群的侷限。」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傳統社會對人評價的三大指標。
立德和立功容易被人遺忘,立言最能深入人心,流傳千古。
秋風鳴馬首,薄暮欲如何。有人一陣悲風,留下的是千古絕唱。
莫言是最有資格和實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所具有的強烈的批判意識,勇敢的先鋒主義美學態度,鮮明的本土色彩,是他最大的特色。莫言問鼎2012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一大喜訊,但我們更該冷靜地思索,求索中國文學未來的健康發展之道。從2012出發,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
萬里長風鵬正舉!
莫言,祝福你!
莫言,這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普通士兵,經歷漫長而又短暫的37年的人生,他完成了從一名普通士兵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華麗轉身,成為世界文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新星,並首次圓全了中國人百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大夢。
這是莫言的光榮!也是中國作家的光榮!更是全世界中華兒女的光榮!
讓我們共同分享莫言的這份無尚榮光!
(作者系莫言原部隊戰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