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榮民系列智勇雙全話當年─李梨山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025
字型大小:

古寧北山有蚵田,擎蚵人家很辛酸,潮來潮去看天象,無一休閒的時間;耕作農田費力氣,養家餬口需米糧,雞啼日出即下田,全家老小總動員。
李梨山,古寧頭北山人,民國二十三年出生,當他就讀國民學校時,慶幸可以讀書識字,不料卻在國軍進駐後,因應軍事需求,學校被拆除,未能再讀書。因緣際會進入了私塾,受業於李朝啟先生門下,繼續求學的夢想,指南七牘、商務七牘……,他都接觸過,奠定了日後學問的累積,亦在社會上擁著一席之地……。
九歲那年,日本人來金門,我國的銅錢、銀元擺一邊,一律使用日本紙鈔,在他們佔領的九年中,除了派壯丁去巡海口、守海岸,不論日夜都會查戶口,全體鄉親被迫集中到一個定點,不許待在家中。
日本人性喜食雞蛋,鄉親家裡的雞蛋常常不翼而飛,無人知道其中的原因。日軍投降的前夕,貌美的婦女,受到性侵害,為人父母亦無能為力,大時代的悲哀,保長只能奉命行事,無法捍衛女人的第一貞潔。
走了日本人,以為天下就要太平,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卻在民國三十八年,當國軍入住島嶼,不但住家被佔據,連讀書的學堂亦不見了蹤跡;那年,李梨山十六歲。
胡璉將軍從廈門帶著青年軍來金門,穿著軍服與草鞋,部隊駐守古寧頭,地形尚不熟,即要投身作戰保家與衛國。當共軍乘坐小船從古寧頭西一點紅到東一點紅登陸,此刻洋樓被匪軍佔據,作為指揮所,國軍被迫撤離,退於村外。
為剿滅敵軍,剛抵達金門的李光前團長立即率領駐守浦頭山及湖南高地的士兵來支援,戰場一團亂,士兵分不清是敵是友,而有誤殺的情形;沙崗死傷太慘重,圓環處更有許多的傷亡。三天之後清理戰場,民防隊全體動員出任務,陣亡的士兵就地掩埋於地瓜溝及古井或池塘裡。
衝鋒陷陣的李光前團長則是身先士卒,中彈血泊中;與李梨山結拜的梁社錫醫官在增賢書室附近發現,雖施予急救,但傷勢嚴重,不幸回天乏術。
梁醫官對古寧村民奉獻許多,當年醫學不發達,村子裡有人生病,幾乎都找他幫忙看診,從一般感冒到種牛痘、防天花,或打預防針,他的仁心仁術,在南山、北山與林厝,三鄉村民對他都不陌生。而情深意重的梁醫官,目前居住在台灣,與李梨山尚有聯絡,其母過世時,他以義子的身分,穿孝服來送終。
匪軍砲打金門,李梨山在屋頂觀看,發現不對勁,用斗笠遮蓋頭部,跑去芒草地帶躲藏,其他夥伴有的用鍋鼎蓋頭、有的用篩子蓋頂,「頭殼走去掂,尻川予人捻」,白天躲在官芒間,晚間窩在床舖底下躲砲彈,三天兩夜、沒吃沒喝,幾乎要腿軟。
鄰家的一位大兄長,孩子嘴乾討水喝,他取了個杯子用天然的尿液讓他來解渴,小孩質疑開水怎麼這般鹹,不知飲下了父親的尿;戰事壞心情,當下的心境,要當太平犬、不做逃難民。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李梨山種了一畝白蘿蔔,下午忽然聽聞砲聲響,李梨山以為在演習,正當他用竹竿綁水桶在汲水、繼續澆他的白蘿蔔時;抬頭仰望,砲煙四竄,話還沒說完,彈落在沙崗,李梨山跳入井裡,雙腳頂井圈、雙手扶桶遮頭頂。說時遲、那時快,砲彈擊落井邊處,竹竿被打斷,水桶覆蓋頭頂上,身軀迅速掉井底。
赤腳泡水三小時,摸摸頭部沒流血,李梨山欣慰自己沒有死,尚留一條性命見天日;他手腳並用地撐著井圈、慢慢爬上來,終於從黑暗的井底見到井外的藍天。而此時重要的是躲砲彈,跑去兵營躲碉堡最安全,奈何雙腳已發軟,不聽他腦海的使喚;他連滾帶爬,終於抵達。當砲火停歇,他迫不及待地回家,知道母親在等他,天色已晚方到家,母子相擁、母親破涕為笑。
李梨山當鄰長,知道要派民防隊員到碼頭搶灘,手足情深的他,要母親帶著弟弟赴台逃難;母親要他一同前往,他委婉地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等豬欄的豬隻賣錢、等製麵的機器賣掉,再到台灣與其會合,當安全送走母親與弟弟,李梨山與父親則留在家鄉。隨後將製麵的機器帶到金城北門租屋,開始了做麵線的生意。
民國四十八年,李梨山認識了家住沙美、家中經營照相館生意的葉金針女士,隨後完婚。那時,在八兩黃金、八擔豬肉、八千塊聘金的三八制度下,要娶妻、談何容易,但李梨山按照習俗,全額奉上;然而岳母作風開明,聘金分文不收,僅收取少許的豬肉分贈親友,只願他善待女兒,夫妻相敬如賓。居住金城,但老家在古寧頭的李梨山特地返鄉宴客,席開數十桌,軍憲警與親友團舉杯慶祝、均獻上溫馨的祝福。
民國五十二年,古寧頭風行高甲戲,李梨山飾演武老生,師父李炎木,他們這一劇組共有十一女和十三男,與工作人員合計三十餘人,每晚集訓,每場次的演出三千塊。除此之外,李梨山還會拉胡琴、縫戲服,他的演技精湛,手藝亦精緻。
民國六十三年,育有二男一女的李梨山全家遷台發展,在南勢角市場賣春捲皮,也是俗稱的「拭餅」,生意日益興隆,全家老小均學一技之長。但因市場改建大樓,他們移居華新街開雜貨店。
李梨山人雖在台灣,心繫故鄉情,經常回鄉來探望,他於民國八十七年回古寧頭探親,鄉親們擁戴他當村長,夫妻以村公所為家,於八十八年申請經費教學生高甲戲,由李雲飄主講,他從旁輔導。而建設為地方,他向國家公園及縣政府申請經費,三鄉地板均鋪紅磚,利行走、亦美觀;並從村口一路延伸,造橋鋪路,建設到海口,就連死角的樹枝,都一一剷除,讓視線清楚。更募地蓋祠堂,經費取自新加坡「李氏南北祖」之房。
古寧頭「關帝廟」的關帝爺派令,意即民國三十八年的陣亡太多,三村五角落於農曆七月八日需祭拜好兄弟;因金紙不夠,李梨山找李氏族親募集,而當時的司令官為朱凱生,他向其建言,軍方於是送來米、油、鹽、麵粉、罐頭……等供品,一起祭拜,庇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卸任村長後的李梨山雖有要將村公所規劃一樓為辦公室、二樓文化館、三樓做旅社的構想,但他已退休,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每年七月普渡、宮廟慶典或祠堂奠安,李梨山的滿漢全席總是別有一番風情,他的師父李文裁,將一身技藝傳授於他,一○八盤的擺盤,注重五山四海,山要山頭、海要海水,缺一不可。而他只做紅、不做白,意即專做喜慶不涉及喪事。
人生豐富又多彩,集地方文化菁華於一身的李梨山,十二歲即習得一身「拭拭餅」的好手藝,他戴著黑框老花眼鏡在山外市場賣春捲皮,每逢「上元」、「清明」及「冬至」,忙得不可開交,他的大兒子每每亦都會從台灣回金門幫忙。儘管這個行業能為他賺取不少錢財,但歲月不饒人,他年事已高,體力亦不堪負荷,以致萌生退休的打算。而不久前,他另覓地方,搬到金城居住,居家空間更寬廣,將此生的收藏整齊地排列,以供他人參觀;往後他將以拿手的針線活,繼續埋首於傳統中的戲劇文化,專心縫製戲偶,以他精巧的手藝,將戲台的角色與現實的人生,做一細密的結合,將千變萬化的技藝,傳承給後輩子孫……。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