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重彈的回聲
再次拜讀陳長慶先生「老調重彈」的大作,絲毫沒有舊聲難聞的重複。只感覺陳先生深入與平和的立論,深為服人;心中竟有一種「茶室教父」或「樂園達人」的感覺。
只是閱讀到陳文內,述及「二○○五年公視製作的電視劇《再見,忠貞二村》,劇中的營長退伍後,竟然可以把手槍帶回家,然後用這把手槍自殺。如此的情節,豈能瞞得過觀眾雪亮的雙眼?大凡當過兵的人都知道,無論高階將領或士官兵,一旦退伍,就必須把在營時領取的軍用裝備和武器,悉數繳交給負責經管的補給士及軍械士,始能辦理離營手續。」一節,有不同的管見。
記得美國中情局甫下臺的前局長裴卓斯曾說過一句名言:「凡有規定、法則與所有的SOP,就有例外。」是的,我承認沒有看過那齣電視劇。可是,社會各個角落的工地裡,就有許社會人士穿著軍中野戰服的褲子、上衣或夾克的身影,竟常出現在我的眼前。
規定是「退伍,就必須把在營時領取的軍用裝備和武器,悉數繳交給負責經管的人員。」可是,有規定就有例外,有規定就有漏洞。退伍返鄉的人員,仍穿著軍褲在工作,我嘗想那是一種「懷念」;是在軍旅的生活中有了深刻感情,像是母親的臍帶般的,雖然離開了軍中,尚不願割捨的紀念。
而手槍,在現代當然不可能攜帶離營。可是往前追溯,有多少抗戰勦匪的部隊,在兵荒馬亂中曾隨著政府撤退來台。當中,有多少的隨身佩帶手槍的幹部,擁有自己日夜不離的手槍。我想:那樣的佩槍,就像古時武士隨身的佩劍一般。
我的妻子,就不止一次的追憶她已過世的父親,在年幼高燒不退,求醫無效時;把他心愛的手槍,藏在女兒的枕下,當作鎮邪的寶物。只是我無緣見到從未謀面的岳父,卻看過撿骨師,撿出了岳父頭顱時的一臉疑惑說:「怎麼頭上有個洞呢?」
妻子才像恍然大悟般的證實說,一直都聽說歷經大小戰役的父親說,頭上中過鬼子的槍彈時,倒下前,也曾用手槍回擊了敵人。
當然,那是個亂世。在亂世中流離的軍人們與武器一樣,隨時可以因死亡而丟棄損毀。而與自己生死與共的佩槍,在九死一生的相伴後,更像是一位說不出口的秘密情人。
讀完了陳文後,我問妻子。你那當過營長的父親那把槍呢?「扔了,扔在一個大池塘裡,在警總查察的專案中扔了。」妻子意猶未盡的說:「那好像是一把蘇俄製的手槍,很重。」隨即做出了她的父親、我一生都未見過的岳父,雙手持槍瞄準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