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情
從北半球來觀察,在冬至這天太陽剛好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逐漸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在節氣上是非常重要的民族節日,是歲末的節日,一年將近的徵兆,接下來就要過年了。古人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因為冬至之後,陽氣就開始回升。
對冬至的情感應該是從小時候看著媽媽搓湯圓開始。山上的冬天非常的寒冷,廚房的大灶,在冬至的早上煮湯圓的記憶有溫暖的火光和裊繞大鍋上的霧氣。媽媽先把前一天磨好的糯米團搓散,放進燙好的糯米塊,加上紅色的色素,揉著,揉著,充滿彈性的糯米團就完成了。接著開始搓湯圓,搓湯圓是我們小朋友的最愛,我們圍在竹篩旁,看著媽媽熟練的均分糯米團,我們搶著把糯米團搓圓,看誰最厲害,一次可以搓三個到五個。
裝著粉紅色湯圓的竹篩佈滿在廚房的時候,媽媽就會把湯圓分成甜的和鹹的兩種口味。甜的先煮好糖水,再把湯圓放進去,等湯圓浮上來的時候就完成了,這是拜拜用的。接下來媽媽會煮一鍋鹹湯圓,用絞肉和香菇爆香,加上冷水煮開,當大鍋熱滾滾的時候,接著把湯圓放進去,也是等湯圓浮上來的時候,又加進準備好的茼蒿。每年冬至一大早,外面的天色還沒亮,一家人就圍在餐桌前吃著熱呼呼的鹹湯圓,這是冬至最美好的口味了。
等到離家以後,冬至變成節氣的一部份,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有時也只是電視上的一個新聞,提醒大家過節的時間到了。在上課的時候,冬至搓湯圓變成一個活動,一個課程,變得沒有什麼感覺。等成家以後,冬至變成祭祀重要的節日,是職業婦女沉重的負擔,為了要準時上班,冬至的早上必須早早起來煮湯圓,因為要和時間追逐,所以湯圓都必須買現成的,少了自己搓湯圓的過程,生活的趣味就完全失去了。
其實,冬至跟我們的生活是連在一起的,應該是家庭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活動,是一家人在一起感情聯繫的重要節日,當我們說最想念的就是媽媽煮的鹹湯圓的時候,鹹湯圓的味道,再多昂貴,食料再多豐富,在別的地方吃起來,都沒有媽媽煮得好吃,因為,我們真正懷念的是媽媽的愛和家庭團聚的歡樂。
大家都說時代進步了,可是我們的家庭並沒有更美滿,家庭團聚的機會變少了,家人的聯繫時間更短,我們說追求幸福,可是許多人的家庭失去的家庭應該有的功能。
民俗節日的溫馨和家庭團聚的意義是相連結的,以我們的年紀現在還能夠會面的媽媽一起做湯圓的快樂,可是現在我們跟自己的小孩,在冬至的時候是沒有什麼機會一起做這些活動的,有的學校在冬至的時候會舉辦搓湯圓的活動,將來這些孩子長大了以後,他們搓湯圓的記憶是跟老師連在一起的。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莫名地哀愁,一種生命的錯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