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情懷三則
一、淨灘
夕陽西下,美麗的海面閃閃爍爍,波濤粼粼,光彩奪目,海鷗飛處,呼朋引伴,嘎嘎作響。沙灘上,彷彿看到母親挑著沉甸甸的海蚵,緩緩走向岸邊,海灘曾經是兒時天堂;如今景物今非昔比,栩栩如生的延平郡王塑像,英姿煥發,屹立建功嶼上,環視左右,守護海域。整建裝修落成的萬善爺宮,雕梁畫棟,美輪美奐,更加威靈顯赫,有求必應。海濱公園,休憩的涼亭,綠意盎然的草地,鮮艷欲滴的花朵,增添無限詩情畫意,踩在柔軟舒適、潔白無瑕的沙灘,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淨灘,多麼優雅的名詞,但它並沒有清閒的躺在字典裡休息,三不五時必須跳到媒體版面,呼籲鄉親們,淨灘哪!讓四處飄蕩的浮木、保麗龍、塑膠袋、爛鞋、破漁網、瓶瓶罐罐、各式各樣,應有盡有,必須將其移除乾淨後,才能讓青山綠水相互輝映。
政府機關經常盛大辦理淨灘,大家自動自發投入淨灘活動中,每次參加有軍人、學生、機關團體、社區志工,人山人海,熱鬧滾滾,主辦單位備有耙仔、鑷夾、手套、畚箕、掃把、大型塑膠袋等等,工具齊全,隨個人喜好,拿適合自己的用具,逐步撿拾海水退潮後,滯留下的漂流物。大家不分彼此,合作無間,團結就是力量,頃刻間,東一堆,西一堆,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分裝在塑膠袋中,四輪傳動車來回穿梭,幫忙運送到收集定點,落實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結束後,看看整理過的沙灘,山明水秀,煥然一新。守護家園,共襄盛舉,展現無比的力量,讓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幸福小島,風華再現,欣欣向榮,綿延流長。
大型淨灘過後,小型的維護由我們接手,我們是「金門縣金西水域環境巡守隊」,在駱奕宏先生帶領下,感恩鄭淑燕隊長辛苦的通知與安排,讓隊友們:林馬贊、陳金福、黃麗芬、李成法、李炎憲、許秀明、吳施珠、楊明飛等快樂志工,無論是寒冷的冬天或炙熱的夏天,大家無怨無悔,盡忠職守,每個月固定淨灘一次,撿拾垃圾,並不定時巡視西邊河面、海域,以維護海面的乾淨整潔,共同的理念-珍惜擁有,樂在付出,讓理念付諸行動,同心齊力維護這塊家園,不留一絲遺憾。
二、擎蚵
我們淨灘的海域,是我成長的地方,海灘上有多少蚵田我不知道,但擁有蚵田的鄉親,每天隨著潮汐的變化到海裡擎蚵,那種備極艱辛的困苦,沒有刻苦銘心的體驗,是無法想像的,一年四季,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日日月月,跟著潮汐不停的翻轉,有時清晨,有時烈日午後,有時摸黑還在海中,沒有假日,沒有歇息,我的大哥、大嫂(長興、寶玲)就是一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不止息。
來到蚵田裡,動作要迅速,不容停頓和遲緩,用蚵擎把海蚵敲下,達到一定量後,用鐵絲編成的網籃把沾滿泥濘海蚵搬到水位較深的地方清洗乾淨,再裝袋,後續整理妥當後,挑起沉如砂石的海蚵,頓一下,調好自己的呼吸,再以快速的小碎步挑到岸邊,除非體力不濟,否則都是一口氣挑到岸上再停下歇息,因能走的水道只容一人的寬度,旁邊即是一腳下陷一腳拔不起來的泥濘路。有些鄉親備有三輪車或手推車,可以較輕鬆的方式推回家;有些只能再次把海蚵挑上肩,咬緊牙關走在回家的路上。返家後,繁瑣的工作還沒完喔!緊接著要剝海蚵。尤其是天寒地凍的冬天,一般人都縮著脖子,手中拿著熱水袋取暖,而蚵農為剝蚵,雙手仍裸露在浸有水的寒風中工作。
年輕時的母親,家事、農事、蚵事,永遠忙不完的事,有一天放學後,跟著母親到海裡,想幫點小忙,到蚵田後母親忙著擎蚵,我隨地撿沙螺,肥大的沙螺遍佈海面,俯拾即是,暗自雀喜,越撿越多,越走越遠,當海水淹過腳面,感覺不太對時,抬起頭來,一望無垠的海水包圍著我,不知自己置身何處,天慢慢黑了,岸上的萬家燈火亮了,不知那個方向才是回家的路,驚慌中從餘光看見慌亂的母親搖手叫我別動,再以快速的動作牽我到她身邊,從此以後,乖乖在家剝海蚵就是我的重責大任,經常剝到上學時間到了,才穿著滿是地圖的裙子,(剝蚵噴的)並以百米之姿衝啊!上學去。擎蚵人是辛苦的,日日與蚵石為伍,為的是圖個溫飽,嚴寒酷暑都得為生活打拼。
三、遷台
最近幾年,金廈兩岸來往頻繁,碼頭人潮門庭若市,一片繁榮,令人憶起以往兩岸對峙時,對岸老是虎視眈眈,就想越雷池一步,侵占本島,不時以砲彈猛攻,讓人寢食難安,危在旦夕,多少人傷亡,多少家庭破碎,真是人間浩劫。
1958年八月,烽火再現,砲彈亂飛,炸得我們家的玻璃自動破裂,夜間的行軍步伐聲震得我們家搖搖晃晃,那時鄰居住著一戶烈嶼鄉親,忽然來了許多大人小孩,借住那兒,大夥兒打地鋪睡防空洞,大人們不定時會到這海邊觀望烈嶼的船來了沒?親人搭上船了沒?等家人齊聚之後,準備遠離家鄉。
那段日子,人人憂心忡忡,愁眉不展,對當下動盪不安的局勢,只能選擇離鄉背井,遠渡台灣,另謀出路。那時的金城街上,有娛樂休閒的冰果室,每天播放時下最流行的歌曲,讓處在硝煙彈雨的大家,日子稍許獲得舒緩,心情暫時忘掉緊張。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裡都有,因此川流不息的人潮熙來攘往,有軍人、學生、捆工,扶老攜幼準備舉家遷台的鄉親,有人形容這裏就像台北的西門町,眼看路上行人匆匆,提著簡單行囊,趕搭大卡車到料羅灣接駁登陸艇。我也趕緊跑回家,小小聲的問父親:「別人都要搭船去台灣,我們家要不要去啊!」父親看了看我,問:「去哪兒呀?」我說:「到台北的西門町呀!」父親笑了笑,沒再回答。此情此景深印腦海中,但時光匆匆,已是數十年前的事,當時遷台的鄉親,如今回到睽違已久的家園,回憶當時,是否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之慨!
走過驚濤駭浪,才知道雲淡風輕的可貴,風雨生信心後才體驗;知福,惜福,才能再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