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落番的另一首悲歌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麗玉。
點閱率:1,026
字型大小:

◎父親逝世的噩耗:
看完唐振瑜導演『落番』的劇情記錄片之後,心情感慨萬千,前天又在浯江副刊閱讀到蔡清其老師寫的「瓊林現代王寶釧苦守寒窯幾十年」一文之後,讓我更想起自己已逝世十八年之久的苦命媽媽來,媽媽一生的青春歲月,就因父親的落番下南洋後,從此過著淒慘的失去了丈夫,苦守著家鄉的夫家,肩負起撫養年僅六個月大的幼女(我)及必須照顧小姑小叔、奉侍婆婆的生活重責大任,原先父親三不五時尚有書信寄回家,猶記得我讀小學二年級時,曾看過父親的來信中曾提及『他在印尼因有一些沙美、后浦的親戚之照顧,不必去住估俚間,因一向在家鄉時就從沒做過粗活,所以無法靠自己勞力去做砍柴、火鋸場打工的苦力工作,曾經托親戚朋友東尋西找,也到過「九八行」做過好一陣子,一直覓不到好的工作,掙到的錢只能維持自己,無法有多餘錢能再寄回家,等待來年若有賺到錢才有面子歸故里。』母親就這樣相信父親的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無休止的望穿秋水等待與盼望下去,希望遠在印尼的夫君能早日還鄉來聚首,直到過了三十五個年頭後(即民國71年)的農曆七月半過後,一封由印尼雅加達王益民大叔寄回后宅給先家翁的家書中告知:「親家陳其誠(父親陳允成赴印尼後更改過的名子)不幸於七月十六日晚上11時左右,由他在印尼與番婆生的兒子告知親家因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院即逝世在其自家中。請轉知侄媳麗玉,請其節哀順變……」。
◎祖母與母親的哀慟:
當我將此一如同晴天霹靂的噩耗跑去向斗門娘家告知時,老祖母、媽媽、嬸嬸、嬸婆等一家人老老小小,立刻坐在大廳堂地上,面對著祖宗神主龕,皆放聲痛哭起來,那一時間悲天慟地的畫面場景,讓我永生難忘,「允成吾兒啊!你怎麼可以這樣失德和不孝啊!自你少年就拋棄老母親、小弟小妹與你的妻女,滿懷希望你能到南洋去謀生,可以用栽培你讀書識字和滿腹經書,去掙錢寄回故鄉來幫助維持家庭生計,誰知你竟一去不回頭,放下弟妹讓我輔養長大成家,要不是有你那可憐命苦的老婆寶卿這好媳婦,她甘心拖山磨海、艱難受苦與我相依為命,想要靠你來養活我們,從沒寄過五圓半錢,你老母與幼女恐早就被餓死了,你真的太無良心,也太不孝了,我怨身嘆命,一年盼過一年,滿懷希望在有生之年你能回家來,能再見你一面,萬沒想到我命如此之苦,你竟和你老爸一樣客死異鄉,心肝我苦啊!允成吾兒啊!我真不值啊!這麼命苦,我這白髮人竟要送你這黑髮人,我苦啊!允成吾兒啊!……」。這是老祖母喪子之痛的悲吟。另一旁的母親更是哭的死去活來「允成吾苦啊!我的一生從18歲嫁給你,20歲生下第一胎男孩,還來不及長大一歲即夭折,21歲又為你生下麗玉,翌年農曆正月,你為了躲避日禍抗戰怕被抽壯丁,你竟然拋下年僅22歲的我及剛出生六個月大的幼女,你就遠渡南洋去了,你這一去就像是踏上了不歸路,一去不回頭,把妻女老母弟妹留在金門家鄉,起先你還經常寫信回家,自從大陸淪陷,交通斷絕後,你就斷鼓失鐘,連片紙隻字都沒了,全然不管你老母及我們母女在家鄉的死活,我不敢奢望你能衣錦榮歸,光宗耀祖,我祇衷心祈盼你能再回來與我夫妻共偕白首,反正我是認命前生世欠你的債,我替代你養活老母女兒,照顧小叔結婚成家,小姑出嫁,我艱難受苦我沒怨言,就是希望能再見上夫君你一面,我死了也甘願啊!豈知你身在遠方,又與番婆結褵生子,在異鄉逍遙自在,枉費我一生為你苦守活寡,還怕你無孝男,無人能為你繼承香火,我出生入死,拖山磨海,粗幼工作攏撿起來做,還替你花錢領養了一個兒子,我真是歹命啊!允成吾君吾苦啊!如今你已客死異鄉,希望能再見面的夢已破碎了,以後叫我如何活下去?吾君吾苦啊!無人像我這般命苦啊!老天爺啊!讓我也跟著去吧!……」見母親如此傷心的不斷吶喊與哀嚎並數次的自己槌胸、磕頭、想求老天爺一併把她也帶走,我真的很不捨,數次勸阻母親不要再傷心、不要再哭了,可是一旁的三嬸婆則說:「麗啊!就讓妳媽媽好好的哭一場吧,把幾十年來積壓的辛酸與苦楚一吐為快吧。」
◎賢能的媽媽一生的辛酸苦楚:
說真的,母親(姓蔡名寶卿,生肖屬牛)是瓊林村吉仔宅人氏,是外祖父蔡維拋,外祖母許乖的掌上明珠,上有兄長蔡凱旋,曾擔任早年瓊林鄉保長)。母親她的一生從18歲嫁給爸爸,民國33年,19歲的母親,生下第一胎男孩(屬猴),還來不及長大,一歲即夭折,民國35年7月1日,21歲的母親又生下我,翌年農曆正月,父親陳允成當年25歲,為了躲避日禍抗戰被抽壯丁,毅然拋下年僅22歲的妻子及僅出生六個月大的幼女(我),告別了祖母及叔叔、姑姑遠渡南洋去了,父親這一去就像是踏上了不歸路,從此把妻女老母弟妹留在金門家鄉,一去再不回頭,一直到父親60歲心肌梗塞逝世,即從未再返鄉過,媽媽自從22歲父親去落番後,就開始很認命的母兼父職,上山下海,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每天牽馬駝糞,牽牛犁耕作農事,餵豬種菜,挑糞挑尿,所有男人能做的工作,媽媽總是一肩挑,任何艱難困苦她都咬緊牙根去做,不管大小事,她都抱著輸人不輸陣的心理,所以每年種的高粱收成,都足夠換米養活一大家子人口;花生也足夠煮乾儲存、留種、換油;地瓜除平日挖回煮食外,到了年底尾牙前,還能曬成地瓜乾(糊)及地瓜簽整大缸、整大甕的保存,留待來年三餐慢慢的享用;大麥、小麥一樣依時序播種,大麥收成脫殼後留著與安補糊一起煮早餐用,小麥則可磨成粉,做成各種麵食(麥仔煎餅、麥仔疙瘩);種豌豆,豌豆莢幼嫩時可摘下當菜炒食,長到粗老成熟時豆仁則可曬乾成桶的保存,或是炒來佐菜吃,或是磨成豆粉用來當成七月份蒸的糕仔,或是作為蒸紅龜糕的豆沙餡料;大豆及黑豆種少許,用來自作豆腐及煮曬後製成蔭豉一甕甕;至於種各種蔬菜,除供自己平日吃用外,媽媽真的很厲害,高麗菜、包心白菜、大蘿蔔、芋頭還能挑去沙美早上市場賣,最後大蘿蔔、高麗菜、包心白菜,芥菜等還可曬醃成一甕甕的鹹蘿蔔、鹹高麗菜、鹹包心白菜等用來佐菜配飯吃,記憶中家裡的三餐菜餚幾乎都是靠媽媽和嬸嬸辛苦自己種植的蔬菜,僅逢年過節、祭拜祖先忌日時,才有請叔父允寧加買一些豬肉、魚蝦,還有筍子、馬鈴薯、黃麵條、或米粉之類的東西,十項全能的母親,就這樣一生含辛茹苦,把我及堂弟妹們扶養長大,與叔嬸共同孝敬侍奉婆婆。我想母親最可憐可悲的事是眼見嬸嬸每隔兩年就大肚子生出一個孩子,而媽媽白天上山下海,不停的忙碌工作,讓自己無暇思念遠去南洋的丈夫,那種夜來獨守空閨守活寡的寂寞,日復一日熬過幾十個的春夏秋冬,朝盼夕盼的望穿秋水等待遠去的夫君能歸來的心酸血淚之苦,記得小時候,與媽媽同睡一床,常深夜醒來,聽到媽媽在哭泣流淚,我只能用手輕拍媽媽肩膀或抱緊媽媽以示安慰,每次到了白天媽媽外出工作不在家時,我就會去問最疼愛我的老祖母:「為什麼媽媽每次深夜都會哭泣呢?」老祖母都會回答同樣的話:「都是妳那無情、失德、僥倖的爸爸害她的,那有一去就不回頭的,拋下妻女和老母,也不管我們的死活,太沒良心了。」也因為老祖母深知媽媽守活寡的苦楚,所以媽媽和嬸嬸兩個妯娌之間,祖母對母親的包容與尊重常是超越嬸嬸的好幾倍,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正也因為如此,母親對祖母的孝敬與貼心也遠超過嬸嬸好幾倍,後來在民國四十六年,母親為了替父親以後能有後繼子嗣,花了四兩八錢重金子向洋山村東保甲,也是陳姓人家領養來四歲大的建立弟弟為養子,直到民國五十二年又領養了愛珠妹妹做養女,妹妹即隨母親姓蔡名愛珠,母親自此為了養活增加的弟妹二口,生活家計負擔更重了,雖然一直三番兩次的要求我放棄高中學業,去找個店員工作,幫助賺取家用,無奈我很爭氣,初中三年成績都名列前矛,每月的伙食費都靠申領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大陸救災總會 」的補助清寒學生提供的每月200元繳交的,每學期的開學註冊學費,都是靠我申請的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獎學金、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獎學金支付的,有些學期當獎學金來不及發給時,則有姑丈蔡金皮先生代為墊支,後來高中畢業前夕,本來我也和許多位同學(包括陳水在、李清正、李國基、楊肅池、楊誠璽、董巖山、李錫恭、蔡承林、周軍呼、董文禮……等)去做體檢,準備申請保送國防醫學院或政工幹校就讀,可惜當母親得知金門日報新聞刊登申請保送學生參加體檢有我名字時,母親竟跑到金門中學找到羅百儒教官,要向他下跪並揚言說:「如要讓陳麗玉保送軍校,除非先將我這苦命媽媽及她老祖母毒死,否則免談。」只好作罷放棄升讀軍校,後來母親聽說當年要招考特別師範科,媽媽又要我放棄保送大學的機會而考特師科,唸一年後就可當老師每月有薪資可領,我的求學過程遭到如此坎坷與阻礙的命運,無法和有父愛庇佑的同學一樣順利的完成大學教育的願望,讓我不能不抱怨父親的不負責任。當父親60歲那年在印尼過世的噩耗傳抵娘家時,母親盼望夫君能在有生之年返鄉團聚的美夢破滅了,想不到父親竟客死異鄉,母親為父親守了整整34年的活寡之苦,想到再也不能與夫君再度聚首了,一時當然克制不住悲從中來的情緒,才會放聲哀慟大哭起來,老祖母白髮人面臨喪子之痛的哀傷,我也一時間面臨喪父之痛,自然與媽媽、老祖母等三人在斗門娘家的大廳堂上哭成一團,媽媽自始至終,從沒埋怨過爸爸的負心,或口出惡言一句罵過父親,只是埋怨自己的命苦及運途不好,錯怪時機局勢的動盪不安,讓父親與我們母女遠隔重洋與千山萬水之遙,無法享受家庭人倫之樂,還請泗湖伯歐贊生來替父親引魂並雕刻神主牌位安奉在廳堂祖宗神主龕內,並按古例祭拜之。後來媽媽含辛茹苦把我及弟妹扶養長大成人,所幸我與弟妹都有一技之長,各自有固定職業與收入,也都相繼婚嫁成家,好不容易,我們姊弟妹才要讓苦命的母親好好享清福,豈知可憐的媽媽,在喪失了丈夫之後,63年又痛失了親娘(瓊林我外婆 ),民國79年,一生陪伴身邊相依宛如母女般的婆婆(我的祖母)又因中風不治逝世,母親遭此一連串的痛失親人之打擊,讓媽媽悲痛萬分,整個身體憔悴不堪,我們姊弟妹為了不忍讓媽媽每天再辛苦的上山下海做操勞的粗重工作,遂鼓勵她幫人照顧小孩,主要用意讓她在照顧小孩的互動中,有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除了外孫女芯玫、芯芯、外孫遠騰,自己的親孫錦鐘承她照護過之外,後來如:金沙國中張仲達校長的小兒子在中,斗門村陳諸葛老師的孩子(筱萱、國斌、筱惠等)都是經由她帶過的。直到六十九歲時,不幸罹患了食道癌,經開刀、化學、放射治療後,七十一歲終於不抵癌細胞的侵蝕,而在84年農曆五月十六日病逝。
◎金門落番的另一首悲歌:
想起媽媽心酸苦命的一生血淚史,從年輕貌美的18歲閨女嫁為人婦,22歲生下了我,才與丈夫結褵僅四年不到的夫妻情愛生活,就因金門小島的土地貧瘠生活困苦,而且為了躲避日禍,在亂世中怕被抽壯丁,也因想讓家人過比較美好舒適的生活,父親才隨著金門落番的第三波潮流,漂洋過海遠渡南洋去了,每一個離鄉背井的落番客,包括我的父親在內,都一樣斷送了人間應享的夫妻鰜蝶情深生活,一樣的讓留在家鄉的年輕妻子,獨守空閨,甚至埋葬了一生貌美青春年華。因為當時的亂世,許多人都在逃命,選擇落番,跨出海洋也是一道生死關,諺語所謂『六亡、三在、一回頭』的情況下,父親算是幸運者,起碼他還活著,而且還有戚友的照顧,雖然無法成功掙到錢匯回家鄉照顧家人,父親竟還在異鄉與番婆另結新歡,產下一子,落地生根,早已把故鄉與他結髮的媽媽及生下的我、祖母及弟妹家人等忘之九霄雲外,所以可憐的母親,她比別人更苦,她最難能可敬的是她潔身自好、為夫守貞,她比別人更孝敬婆婆,更把我們姊弟妹茹苦含辛撫養長大成人,她是這樣的遵守傳統婦女美德,她遠比古時的王寶釧更苦楚、更偉大,因王寶釧苦守寒窯僅十八年而已,後來終等到出征的夫君薛平貴衣錦還鄉團聚,而我的媽媽呢?身為女兒的我,除了為媽媽感到不值、叫屈叫冤之外,唯一能做的事,是將媽媽她心酸苦命的一生血淚史,用笨拙的字詞真實的撰寫下來,讓金門落番的故事也增加另一首悲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