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為了那個漂流瓶

發布日期:
作者: 年月。
點閱率:716
字型大小:

小時候,家在海邊,推開家門,就是臺灣海峽。
海水時常送來五顏六色的漂流瓶,打開密封很緊的瓶蓋,裡面有香皂,有餅乾,還有傳單。有的傳單上還畫著一座山和一個湖。
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撿過漂流瓶。人們悄悄地把餅乾吃了,把香皂用了,卻把傳單燒了。只是因為那漂流瓶又好看又結實,常常被各家各戶留做當儲物罐。
到海邊等待漂流瓶,成了漁村孩童每天睜開眼就想做的事。每次撿到漂流瓶,我都會想,漂流瓶,你從哪裡來?是誰,在你的肚子裡裝滿好東西?我曾對著大海呼喊,但回答我的只是海的歎息。
起初,大人對我的疑問諱莫若深;被我纏得沒辦法後就偷偷告訴我,那是從臺灣漂來的,那裡住著臺灣同胞。但我還是不明白,臺灣同胞為什麼要送漂流瓶來,而我們撿到了為什麼還不能聲張?
真想去漂流瓶出發的地方玩啊!這個夢想,偷偷地陪伴我很多年。
上學後,課本告訴我們,臺灣,是祖國的寶島,那裡有日月潭和阿里山。當第一次從課本裡看到日月潭和阿里山的圖畫時,我一下子怔住了,那不是漂流瓶裡裝著的嗎?
什麼時候,我可以去寶島,去看看日月潭和阿里山呢?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夢想,出生成長於福建沿海前線的許多人都曾對寶島魂牽夢繞。日月潭和阿里山,對我們而言,不只是知名風景區的名稱,而是一種複雜情感的寄託,這是遠離沿海前線的人們不容易理解的。
所以,四年前,當我們的老總,廈門日報社社長、總編輯李泉佃先生告訴我,我將作為唯一的平媒記者隨大陸赴台遊福建首發團前往臺灣採訪時,我驚喜萬分。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收到李總這條短信時,是站在哪個路口,那天的天氣是多雲還是陰天。我的書櫥裡也一直珍藏著臺灣「新聞局」簽發給我的採訪證,此前,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已有不少記者去過臺灣,但他們都只能以交流的身份去,我能正式以記者的身份前往,無疑是時代變遷的恩賜,是托本報作為海峽西岸最好主流大報之福。
我赴台後,李總要夜編中心給我開了一個專欄,每日發表我在台的所見所聞。他為專欄取名「年月走寶島」,而非「年月走臺灣」。一詞之別,感情深淺立見。
記得赴台前,我曾逛了廈門幾家主要書店,想找本寫臺灣山水的書,無果。從臺灣回來後,我把這一購書遭遇向廈大出版社時任總編輯陳福郎先生訴說,他剛好也看了我在廈門日報上開的專欄,儘管專欄只開10天,隨著赴台遊首發團的返回而結束,但陳總說給他留下了印象。於是,我倆約定,把「年月走寶島」寫成一本書!
當編輯把《年月走寶島》這部書稿送到陳福郎先生手中終審時,離我們的約定已過三四年。書店裡已不乏寫臺灣的書。我們都感慨時光如梭,我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而陳總也從總編輯任上退休了,但還留在出版社負責社科類圖書的終審。他關注著每個出書細節,小到作者簡歷的設計都要親自把關。讓我尤為感動的是,這三四年裡,他從未催促我,在出版業日益速食化的時代,放任我「走啊,慢慢欣賞」。這位著作甚豐、閱書無數的前輩深知,好作品,是需要時間的。儘管我這次撿回的「漂流瓶」不一定讓他滿意。
回想這三四年裡,我得益於工作平臺--台海雜誌社,時常穿梭於兩岸,初次的驚喜之情已被平常心取代。我擁有了數位交情甚厚的臺灣朋友,他們中,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學者,也有天天為生計奔波的商販。正是他們的無私擔保和熱情接待,才使我走遍寶島,直達絕大多數陸客無法到達的地方。
在遍覽寶島風景時,臺灣友人成了其中最美的一道。他們中有一位,竟然是當年漂流瓶的製作者。在兩岸對峙年代,他供職於臺灣「國防部」,專門創作漂流瓶裡的傳單,搞攻心戰。多年後的今天,當「對上號」時,我們都感慨萬端。只是這回,攻心與被攻心的,攜起手來,創作攻讀者之心的「漂流瓶」。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書裡那一篇篇文章,不就是一個個漂流瓶嗎?瓶裡裝著的不是高深的理論,也沒有沉重的情感,有的只是大白話、五彩圖和小貼示。我希望,讀者每打開一個漂流瓶,就能輕鬆領略一道寶島風景。而不是像我小時候,每旋開一次漂流瓶,內心就會傷感一下。
書出版時,我兒子剛滿10個月。有一天,他也會像小時候的我,走到海邊。那時,他撿到的漂流瓶,會從哪裡來,裡頭又會裝著什麼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