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花言鳥語專欄 80年代的電視勞軍盛宴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1,136

70-80年代,在電視媒體的強勢傳播下,電視歌曲成為臺灣的大眾流行歌曲。電視演藝成為臺灣來金勞軍的主流,演藝類型更強調歌舞。大型表演在各戲院舉辦,舞台上,聲光設備齊全,除了歌星依序歌唱外,主持人以幽默的串場營造歡樂氣氛;小型康樂則深入營區,讓歌星與戰士進行同歌共舞的互動。
80年代,中共停止炮擊金門後,兩岸關係走向和平,金門勞軍演藝的活力依然不減。只是在軍中藝工隊逐漸精簡收編之後,三家官方電視臺一年三節的歌舞已變遷為金門勞軍活動的主力。
三家電視臺各組勞軍團的常態勞軍。如1983年1月,臺視春節勞軍團一行35人在總經理的率領下,抵金作4天的勞軍,活動分兩組,節目主持人亦雙生雙旦,倪敏然和侯麗芳、胡鈞和李麗華,團員有藝術歌后閻荷婷、山地王子萬沙浪、楊貴媚、陳凱倫等。表演地點包括花崗石醫院、金東守備區、金西守備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在營區表演,風聲、雨聲加寒氣逼人,但演藝人員的勁歌熱舞,為寒冬裡的官兵帶來陣陣暖流。最後一場在擎天廳。
又如1988年7月,為慶祝八二三炮戰勝利30週年,楊麗花歌仔戲團抵金拍攝《楊麗花向三軍致敬》特別節目。勞軍團一行47人,浩浩蕩蕩赴小金門勞軍演出,除了官兵,阿公、阿婆更是追著爭看楊麗花。晚間在擎天廳的盛大公演,司令官體貼老人對楊麗花的心儀,特別指示縣府安排50位阿公、阿婆專車接送觀賞。楊麗花歌仔戲團全體團員以載歌載舞的方式,表演了他們平時難得一現的現代歌舞,蓮步配搖滾,古戲加新粧,尢其是新生代的陳亞蘭、紀麗如,表演〈為青春歡唱〉、〈濃妝搖滾〉等歌舞,活力十足。最後的壓軸戲,才由楊麗花、許秀年及全體歌仔戲團員演出歌仔戲《唐伯虎點秋香》。
基於國防部在金門設有華視轉播站,金門人家家戶戶看華視的特殊因緣,華視對勞軍金門的陣容也一向最為盛大。如1980年9月,華視秋節勞軍團一行39人,浩浩蕩蕩,在總經理的率領下抵金展開為期8天的勞軍。團員包括《神仙‧老虎·狗》張帝、張魁、凌峰,玉女陳淑樺、范丹鳳、熊海靈等,鑽石陣容,星光閃爍。
白天,團員兵分二路,深入部隊演出,甚至乘風破浪,搭專船前往大膽、二膽展開4個小時的勞軍,「藝高人膽大,膽大守二擔」,「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華視秋節勞軍以輕歌妙舞,來讚美壯士 的氣勢如虹。晚間,則合聚擎天廳作公演。
後數日,老牌藝人蔣光超趕來助陣,一出場,詼諧滑稽的動作,即帶來哄堂歡笑,而一曲招牌歌〈包青天〉,更是唱得音正腔圓,句句嘹亮,令人直讚寶刀未老!最後一日,連影后梁兄哥凌波也來了!參與最後的4場勞軍,第二次來金門的梁兄哥,依然以他招牌的黃梅調〈樓臺會〉,如泣如訴地傾倒柳營。此次華視的秋節勞軍團,可謂精銳盡出,熱情百分百,全島軍民因此而沸騰數日。
又如1986年3月,華視神仙歌仔戲團在當家小生葉青的率領下,抵金作5天6場的勞軍歡民表演。因為只能看華視,所以金門人對華視神仙歌仔戲團的支持度最忠誠,號稱「從3歲到93歲的金門人,無人不識葉青」,華視神仙歌仔戲團連日來在金門造成歌仔戲旋風。
神仙歌仔戲團在金東戲院、金西戲院下午、晚間各演一場。戲碼皆為《八美圖》,小生葉青俊逸瀟灑,嗓音低沈,小旦林美照,外形纖細,黃鶯唱腔,對手戲演來精彩迷人!故阿公、阿婆顧不得吃飽飯,早早到戲院前排隊搶位子,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除了臺視、華視,中視當然也有勞軍金門行,只是陣容就略遜一些了。如1982年9月,中視秋節勞軍團一行36人,抵金進入軍區、離島,作為期5天13場的演出,節目由充滿喜感的脫線、阿西、柳哥共同主持,團員有祖母演員金彬、青春少女吳雪芬、周嘉麗等,演出節目有歌、有舞、有短劇,所到之處以小型康樂方式和官兵打成一片,唱跳一起,甚至進入山洞中的花崗石醫院與醫官兵共歡樂,最後一晚,在擎天廳作盛大公演。
80年代來金勞軍的電視歌舞更是以歌為主,以舞為輔,且歌舞的形式與內容不再拘限於軍中歌舞的戰鬥性、陽剛美。電視歌舞能反映台灣社會各階層的多種心聲,亦能兼容陽剛與陰柔的風格。
凡是電視流行歌曲,即是廣受戰地歡迎的勁歌,包括台視鄧麗君溫柔甜美的〈小城故事〉、〈何日君再來〉、〈甜蜜蜜〉,中視鳳飛飛真誠樸實的〈望春風〉、〈愛的禮物〉、〈掌聲響起〉,華視高凌風動感新潮的〈大眼睛〉、〈姑娘的酒窩〉,陳淑樺嚴肅悲憤的〈自由的女神哭泣了〉等等。至於熱舞,只要是漂亮熱情的女星,不在乎舞藝水準高低,戰地軍士們都會熱情迎賓、瘋狂鼓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