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的彩霞─新加坡浯江公會互助部
金門舊稱「浯州」、「浯江」,老一輩的金門鄉親,一般上就會把金門與浯江聯稱「金浯江」,由此可看出,金門與浯江的關係密切。先輩「落番」南來打拚,就是依賴同鄉或親戚朋友們的接應與照顧。在當時動亂的時代,環境艱難,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落腳」住宿都成問題,本著為同鄉們服務的精神,「浯江公會」就在這樣的大時代下組織起來,協助照顧初到本地的鄉親們,安排住宿、聯繫親人、協助找工作、傳達家鄉訊息等,體現出同鄉的互助互愛,團結共患難的精神。
「浯江公會」成立之前,已運作了許多年,直到1953年才正式向當時的英殖民地政府註冊成為法定社團。當時先輩們南來打拚,生活困苦,工作不穩定,多數為臨時工,有些甚至三餐不繼,如果再遇到喪白事等,就更加困難。因此,浯江公會在註冊不久後,也隨著成立了互助部,協助會員鄉親們在有困難時,能得到紓解。
1962年6月1日互助部正式註冊成立,名為「新加坡浯江公會附設互助部」,當時的註冊地址是:新加坡絲絲街八十八號三樓。互助部只限浯江公會的會員參加,章程規定,最高的參加人數限定不超過三千人,互助部的捐款都來自部員自願繳納之會費。蔡頂柱鄉親被委為互助部主任,處理互助事宜多年。
以積少成多、集沙成塔的理念,大夥各出一分力,每名會員每個月繳交星幣一元的會費,每名部員也能有幾位受蔭人,唯每名受蔭人每月繳交受蔭費也是一元;直到1993年1月才改為會費與受蔭費每月二元正。當時公會還委派了收捐員向會員們逐戶收取會費,直到九十年代才取消這種收款方式,改由會員直接到公會繳交會費,這也是當時的特色之一。
互助部安排的撫恤金(互助金),是讓部員們能渡過治喪期間那非常時期,體現出金門人的精誠團結精神。起初撫恤金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分發給喪家會員,每季依照喪家人數均分當季收到的蔭費;直到2003年,由於發現到會員人數逐年減少,蔭費的收入也跟著減少,因此董事部建議,從2004年開始調整分發互助金的方式,改為固定數額,互助金的數額固定在星幣300元正,一直到2007年增加到500元正。近年來由於社會進步,生活改善,有些會員子女將應得的撫恤金捐回給互助部基金,讓此基金能源遠流長,讓更多會員鄉親受益。
當時,如遇到受蔭人過世,會員就會向公會呈報,互助部就會給予協助,安排棺匾、輓聯、浯江公會的奠牌等,送往喪家;同時也發動會員協助喪禮事宜,並出席葬禮,拉纖等……,當時浯江公會在新加坡是名聲響噹噹的社團,每逢有白事,部員都會儘量參與,除了發動會員出席,互助部下的中樂隊與西樂隊等也都會出席葬禮,進行演奏肅穆樂曲,浩浩蕩蕩,場面壯觀,出席人數往往都會達百人以上。
浯江公會的娛樂股,六七十年代在本坡享譽盛名,組織了中樂隊與西樂隊,過後在七十年代還成立了兒童音樂隊,深獲好評,此中西樂隊在當時是新加坡數一數二的音樂隊,由於負責人認真經營,條例分明,當時只在星期天才准中樂隊出席殯葬儀式,其他日子,只出西樂隊,對於會員、非會員,及出樂隊的日期等形式與收費等都有明文的規定。
直到1988年,由於時代改變,樂隊團員人數逐漸減少,有時遇到組不成隊的現象,董事會因此決定以西樂隊取代,隊員都披上浯江公會的掛帶,此做法延續了好幾年,漸漸的也取消了此安排。
從無到有,浯江公會互助部在這六十年來,經歷了輝煌的歲月,為眾多離鄉背井的鄉親會員,在遇到需要幫助時,給予協助,體現同鄉間血濃於水的合作精神,為會員提供了照顧與服務,也為金門華僑移民新加坡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章,先賢們對浯江公會的付出,為互助部所做出的貢獻,造福了後代子孫。
直至今天浯江公會互助部會員只剩下200位會員,會員更逐年減少,也沒有年輕的會員加入,漸漸的互助部將完成她的歷史使命……。
(作者為新加坡浯江公會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