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新娘
四十幾年前的台灣還是個農業社會,尤其鄉下地方,除了廟會,最熱鬧的就是嫁娶大事了。
由於舅舅是家中唯一男丁,而舅媽恰巧又是上有四個兄長的唯一掌珠,所以這樁喜事就格外盛大隆重了。
且不說婚禮的各種前置作業早在好幾個月前就已展開,只單單前一天的「謝神」儀式,陣容浩大,眾家親友都出動,忙得不亦樂乎。當天大家都各有任務,爸爸、姨丈們都被請去幫忙「殺豬公」,而婆婆媽媽們則在廚房裡忙著添柴火、蒸蘿蔔糕,小孩子也沒有閒著,負責搓湯圓,辦喜事最忌諱白色,所以白色湯圓這時要改口說金湯圓,外婆還特地吩咐,不能小氣,湯圓是要分送左鄰右舍沾喜氣的,要圓又要大,所以我們使勁的搓,搓出一個個又大又圓、閃著誘人光澤的湯圓,連一向不愛甜食的我看了也不禁要垂涎三尺。
當湯圓起鍋,阿姨們忙著家家戶戶分送時,姨丈們也已完成任務,把數百斤的大豬公四腳開開抬上大供桌,這時婚禮算是正式拉開序幕了。
結婚當天,在鞭炮聲霹靂啪啦,迎娶車隊回來時,大家才想起忘了安排請新娘下車的小喜童,慌亂中忙把我推上陣前,外婆不愧見過風浪,這時仍不忘問:「什麼生肖?」知道沒跟新娘犯沖後,才讓我端著橘子把等了半天的新娘請下車來,當然我也賺了個大紅包。
新娘子進了門,拜過祖先牌位,大家看過新娘後,眼光的焦點就移到隨迎娶車隊而來的一輛大貨車上,那是新娘的陪嫁粧奩,也是展示女方財力和新娘受寵程度的象徵。
當時的嫁粧除了一些細軟、傢俬,最流行的有四大件:電視、冰箱、沙發和洗衣機,舅媽則還多了輛當時很時髦的重型摩托車。
為了辦喜事,外婆家老舊的三合院早已重新粉刷油漆過,白牆紅瓦,整個屋子散發出一股喜氣,搭配著嶄新時尚的沙發和聲光效果十足的電視,以及廚房裡白亮反光的冰箱,更是喜氣洋洋。
婚禮的歡樂氣氛在中午宴客時達到高潮,喝酒划拳,熱鬧的氣氛絲毫不遜廟會。那時當新娘好像比較輕鬆,除了逐桌敬酒之外,大部份時間只要靜靜坐著就好,不像時下新娘子花蝴蝶般,一場喜宴下來得換上二三套大小禮服,那時是一襲白紗貫穿全場的。
喜宴中最有趣的是可以觀摩各家婆婆媽媽的「包菜尾」手法。經過長年淬煉,每人都有一套獨門絕招,有的人手法細膩,用障眼法,拿條手巾當道具,這種人大多只打包自己吃剩的,不算大戶;有人則毫不客氣,禮貌上問過同桌後,就整碗倒進自備的各式包包裡了;至於住得近的街坊鄰居,他們大多帶個小跟班,雖然孩子食量有限,但小兵立大功,他們可是任重道遠,常常宴席進行到一半,孩子已不見人影,沒一會功夫,又規規矩矩出現在位子上了,原來是帶著阿嬤打包的菜尾回家了,不過這任務可不是一趟就完成,有時得來回幾次,完全視阿嬤戰果而定。
這把戲雖是公開的秘密,但到底屬檯面下的行為,可公開的是宴席結束時,每個孩子手裡都有一兩串阿嬤用竹筷子串起的魚丸,那幾乎已成了鄉下喜宴的一大特色。
喜宴結束送完客後的重頭戲就是家族大合照。
那時彩色照片尚不普遍,舅舅開村子風氣之先,請來攝影師為大家留個彩色的回憶。拍這種大合照的位子是有講究的,第一排坐的是新人、雙方父母和年長者,後面站的是親朋好友,我們小孩子只能蹲在最前面,雖只是蹲著,位子還是有好壞之分,最搶手的地方是新娘子腳邊。
當大夥各就各位,人人臉上堆滿自認最迷人的笑容,攝影師正準備開麥拉時,媽媽懷裡抱的小妹突然放聲大哭,慌忙中媽媽隨手拿了瓣橘子往小妹嘴裡塞,就這樣,口卡嚓一聲,留下呈堂證物,「橘子妹」的外號從此跟著小妹到現在。
當天晚上,外婆家擠滿了藉口來看新娘,其實是看電視的街坊鄰居,當時電視尚不普遍,舅媽這一台嫁妝電視可說是村子裡第一台。只見客廳裡大人擠滿了新沙發,小孩子只好窩小板凳,整個鬧哄哄,尤其是小孩子,不僅有糖果吃,還有電視看,直鬧到電視台收播才肯散去。
隔天是新娘歸寧的日子。
新娘子謹守禮數,早早就起床,由外婆領著到?房報到,雖說不致於結婚第二天就要新嫁娘洗手作羹湯,但樣子還是得做足,只見新娘子有模有樣的繫上圍裙,在外婆指導下象徵式的摸摸鍋蓋、碗盤,還得祭拜灶神,意思可能是跟灶神請個安,打聲招呼,以後請多多指教吧。
當這些儀式完成後,新娘子就得去梳妝打扮準備回門事宜了,臨行前外婆還不忘殷殷叮嚀:「要早點回來。」
我悄悄問媽媽為什麼要早點回來,媽媽說:「不然會招人怨。」
我有點懷疑,外婆這老好人怎可能怨媳婦呢?
阿姨在一旁接口道:「這是習俗啦。」
根據習俗,新娘子還得在頭上插朵鮮花,大概是取「人比花嬌」的意思吧,我猜。所以外婆叫我到隔壁嬸婆家小花園採幾朵花回來給舅媽備用。
嬸婆家的花園種滿了各色花草,較多的有日日春、圓仔花和萬壽菊,我看那圓仔花顏色鮮豔,花朵一粒粒渾圓可人,採了幾株後,嬸婆說:「俗話說:『圓仔花,不知醜』,這圓仔花不好啦」,說著採了幾朵萬壽菊遞給我,說:「用這個好了,又會香。」
直到現在,我還是有點懷疑,有新娘子頭戴萬壽菊的嗎?舅媽是每提到這事就要笑半天,怪我:「都是妳幹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