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門人的足跡
2012年12月金門會館收到金門縣文化局寄來兩套《金門出洋客》(書與影碟)。內容記錄了新加坡、西馬來西亞與印尼三地的金門先民打拚奮鬥的過程、介紹金門鄉團組織及當地傑出的金門籍人士。《新加坡的出洋客》拍攝於2011年5月底,受文化局委托的唐振瑜導演帶同其攝影團隊到新加坡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拍攝工作。
金門會館郭秋裕秘書的協助,攝影隊走訪了金門會館、浯江公會、湖峰社、古寧同鄉會、文山聯誼社與歐陽公會等金門屬鄉團,同時也訪問數位傑出的新加坡金門籍商人。另外,我們也陪著攝影隊探幽幾處與新加坡金門人有關的地方,包括新加坡河、紅燈碼頭、濱海南碼頭、金門路、三龍路、文達街、新世界遊樂場遺跡、南洋工商補習學校遺址、天福宮、海印古寺與咖啡山等,說實在話,有些地方已完全找不到與金門人有關的蹤跡。
與新加坡金門人有關的路有金門路、三龍路與文達街。金門路一區的地產發展是由祖籍碧山、在星經營「和通」九八行的先賢陳清吉(1887-1966)所促成。三龍路是為了紀念金門裔商人王三龍(1857-1917),文達街則紀念王三龍的兒子王文達(1888-1941)。
王文達與王平福兩兄弟在1923年創辦「新世界遊樂場」,是1970年代以前新加坡市民娛樂休閑的主要去處。新世界後來轉手給香港邵氏公司,最後在1987年關閉。遺址如今已發展成高級住宅區及購物商場,只剩下具歷史價值的新世界正門牌坊被保留下來,並重新安置在購物商場的前方,供人憑吊當年的輝煌歷史。
會館董事方耀明的安排下,一行人乘坐他公司的遊船遊覽新加坡河。昔日河上的運輸工具駁船,如今已不再載貨,而是載著旅客欣賞新加坡河的沿途風光。為了讓唐導演取得好鏡頭,遊船在新加坡河口來回轉了幾次,並特地繞到紅燈碼頭的前方。談起新加坡河的觀光前景,方董事信心滿滿:「只有獨一無二、無法在別處複製的景點才能源源不斷的吸引遊客,新加坡河就是如此」。
新加坡金門人一直稱霸著紅燈碼頭的水上運輸業,碼頭寫字台的牌子即為金門各家估俚間的字號,有湖峰社、文山、合安、金萃安、金浯山、官山社、東安、金合發與金長發。1960至80年代的盛況,每日有大約400艘駁船停靠於紅燈碼頭,服務超過100艘在東岸碼頭的遠洋輪船。紅燈碼頭在2006年4月1日停止使用,經過整修後已重新開業,如今它已成了星級酒店的餐館與展覽廳,只剩下建築主體面向大海的幾盞紅燈,供人緬懷過去的光輝歲月。
紅燈碼頭熄燈後,駁船業被移往濱海南碼頭。服務櫃台一字排開來,仍然是金門人的天下。攝影隊訪問了湖峰社的楊水盛與文山聯誼社的方進國鄉親,兩位前輩侃侃而談當年南來新加坡從事水上船運服務的心路歷程。搬到交通非常不便的濱海南碼頭後,各鄉團都大嘆生意難做,每年農歷九月到龜嶼的進香客也年年下降,雪上加霜的是各業者都面臨沒有接班人的問題。
由會館董事陳成欣帶路,一行人來到位於歐南園的南洋工商補習學校遺址。學校創建於1920年,創校的林則楊校長(1921-1948)與第二任校長陳國祥(1949-1964)都是金門裔,當年學校董事部的成員與執教的老師也有不少金門籍人士。在惡劣的辦學環境中,林校長無私的奉獻與默默的耕耘,學校得到很好的發展,是當年新加坡數一數二的名校。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學校搬遷到東部的淡濱尼新鎮。如今,廢置了數十年的學校遺址已是雜草叢生。看到曾經在那裡度過小學生涯的成欣興奮的比劃著,可以想像學校當年的宏偉規模。
咖啡山是新加坡最大的墳山,估計有10萬座墳墓。與攝影隊探幽金門先賢王三龍父子夫妻墓,墳墓面積有三個羽球場的大小,是至今新加坡找到最壯觀的華人墳墓。正中間最高處為王三龍夫妻墓,右邊王文達夫妻墓,左邊比較西式的是王平福夫妻墓。墳不遠處有座面積和普通墳墓一樣大小的福神,還有石獅與錫克侍衛的石像。另外,由林則楊先賢後人的帶路,我們找到了林校長與其母親的墳墓。林校長的墳墓由工商學校校友、董事與師生同立,石碑上方刻著「盡瘁教育」四個大字。同時,一路上刻著「金門」與金門村落名號的墓碑不斷的映入眼帘。咖啡山於1973年封山。2011年底政府出爐在那裡建設雙向公路的計劃,約有4000個墳墓將在今年被挖掘。市區重建局的規劃,墳山將發展成住宅區,終有一天墳山將消失在新加坡的地圖上。
隨著攝影隊出外景,猶如重溫了一遍新加坡金門人的歷史,是一次有趣亦難忘的體驗。如今看到制作完成的《新加坡的出洋客》書冊與影碟,我們有絲絲的感動。在此,感謝金門縣政府與文化局、唐振瑜導演及江柏煒教授共同努力完成此難得的影像與文字的記錄。
2013年3月15日金門會館文教部為慶祝金門會館成立143周年,將主辦紀實片《新加坡的出洋客》觀賞會,屆時,將與我們的金門鄉親分享由原鄉金門的團隊所記錄的新加坡金門人海外謀生打拚的奮鬥歷程。
(作者為金門會館文教部副主任)